郭松民 | 聊聊精致利已主义者的人生

作者:郭松民   更新时间:2024-02-02 08:22:31  来源:独立评论员郭松民公众号  责任编辑:复兴网

  说起来,第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精致利己主义者,是《青春之歌》中的余永泽。

  余永泽是地主的儿子,北大学生,胡适的崇拜者。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后期,由于日本侵略者步步紧逼,“华北之大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爱国学生都投入了救亡运动,但余永泽只想过自己的小日子,成名成家,还反对林道静追求进步。

  记得当年读《青春之歌》时,最讨厌的人物就是余永泽,正是由于他的自私、嫉妒,才导致卢嘉川被捕牺牲。

  据说,余永泽的原型,解放后过得不错,写作上也有建树,这应该和新中国定鼎伊始,就进行了轰轰烈烈的知识分子改造运动有关。通过这场运动,许多知识分子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学会了唯物辩证法,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精神世界也变得丰富、充实了。

  在50至70年代,为了防止大学生蜕变为“精致利己主义者”(那时称“极端个人主义者”),下了很大功夫,这一点在电影中也多有表现。

  记得在70年代的电影《决裂》中,“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校长龙国正,到一所“名牌大学”去参观,就遇到这样一位学生:他从农村考上大学,“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母亲千里迢迢来看他,他却嫌母亲土气,把老人家一个人丢下不管,跑去追捧“欧阳教授”去了。

  这一幕,让龙国正看得痛心疾首,也促使他下决心在共大推行新的教育方针。

  新中国前三十年,重视世界观改造,反对极端个人主义,提倡知识分子把个人命运同国家民族命运,社会主义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些努力挽救了许许多多余永泽式的人物,避免了他们的人生之路越走越窄。

  八十年代之后,世界观改造的提法没有了,知识分子被认为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当然也就不用改造了,那么,问题是不是解决了呢?

  没有。

  新世纪初年,北大钱理群教授,就在《大学里绝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文中,痛心疾首地指出:

  “实用主义、实利主义,虚无主义的教育,正在培养出一批我所概括的‘绝对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所谓‘绝对’,是指一己利益成为他们言行的唯一的绝对的直接驱动力,为他人做事,全部是一种投资。”

  “他们的问题的要害,就在于没有信仰,没有超越一己私利的大关怀,大悲悯,责任感和承担意识,就必然将个人的私欲作为唯一的追求,目标。这些人自以为很聪明,却恰恰‘聪明反被聪明误’。”

  但非常无奈,钱理群教授言者谆谆,很多学生听者藐藐,觉得做精致利己主义者很好啊,只要自己的私欲得到满足,社会、国家、民族等等“宏大叙事”,关我屁事。

  至于钱教授在文章中,关于“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痛切提醒,他们根本就没有注意到。

  但是,最近网络上曝出的复旦留美流浪博士故事、谷歌清华毕业生杀妻事件,以及由于杀害母亲而刚刚被执行死刑的北大学生吴谢宇等等,令人悚然而惊。

  他们的命运,揭示了这样一条规律:绝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人生之路,很可能伴随着精神崩溃和犯罪。

  这其中的逻辑非常简单:绝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将个人的私欲作为唯一的追求”,也是他们唯一的精神寄托,一旦私欲受挫,他们就会陷入绝望、空虚之中。

  只是,人生在世,岂能事事如意?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信奉弱肉强食,热衷腹黑宫斗,“恨不能像乌眼鸡似的,你吃了我,我吃了你”,私欲受挫是经常发生的事,如此一来,抑郁、焦虑、乃至精神崩溃,就成为大概率事件。

  此外,精致利己主义者都以为自己高人一等,应该万事如意,拥有完美人生,如同赵薇执导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陈孝正所说的那样,人生如同他的建筑设计,不能有任何差错。

  但实际上,精致利己主义也不过是大千世界里的一粒尘埃,该受的苦难一个都逃不了。可是他们不承认、不接受,最后发疯就不可避免。

  雷锋的人生,为什么是充实、幸福的?

  因为他找到了联结有限和无限的桥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雷锋由此得到了永生!

  回过头来看一看,新中国提倡改造知识分子,才是真正的“大关怀,大悲悯”,一些人不领情,也就罢了,但最后发疯,也就只能怪自己了。

  就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