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到了《生产队及集体所有制社会就实质是养懒人,懒人应该被社会淘汰》(今日头条:首发2024-08-07 11:41·江河惠)一文。作者认为“生产队及集体所有制其实是养懒人的机制”,“在过去的农村生活中,为何有人会批评生产队养懒人呢?实际上,这种指责主要源于当时的工作分配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在那个时期,整个村子的财富都是通过集体劳作获得的,每个人的劳力付出都被转换成等量的工分。然而,无论一个人付出多少努力,工作成果如何,最终得到的工分都是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开始算起了自己的小算盘,他们认为既然努力与否得到的回报相同,那又何必如此辛苦呢?于是,大家纷纷开始寻找各种偷懒的机会,而忽视了对集体责任的担当。久而久之,这种懒惰的心态逐渐蔓延开来,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从作者所说的情况来看,他对人民公社的工分计酬制度并不真正了解,因而想当然地推想生产队社员的劳动状态,因而得出了所谓的“生产队及集体所有制社会就实质是养懒人”的错误结论。另一方面,这一错误结论的形成,也与作者对于企业经营机制,特别是公有制企业的按劳分配机制缺乏起码的常识有关。
我们先来看一看基本事实:
1,我国在1956年的人口是6.23亿人,而1983年是10.3亿人,在二十多年的人民公社时期增加了四亿多人。从养活6亿多人发展到养活10亿多人,这是养懒汉生产队能做到的事?也就是说,我国农业在人民公社的二十多年间,从养活6亿多人发展到养活10亿多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提高了60%以上。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这种发展速度,足以说明人民公社基本制度的有效性,所谓生产队养懒汉的说法完全是站不住脚的。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工厂,之所以形成了人口红利,正是因为人民公社的发展为改开之后的经济发展准备了足够的劳动力后备军。
2,在人民公社时期,一个家庭,夫妇两个劳动力常常需要养活一个七、八口之家,要负担三、五个孩子的生活费用,如果人民公社养的都是懒汉,那这七、八个人靠吃西北风生活?夫妇两个劳动力怎么养活三、五个孩子到成家立业?难道西北风能够括下粮食来?
3,人所共知,人民公社时期有一些搞得不好的生产队是要吃返销粮的。如果返销粮不够吃,那这些队的社员就要出去讨饭吃。如果生产队养懒汉,怎么会有搞得不好的生产队的社员出现讨饭的现象呢?搞得不好的生产队要出去讨饭,这一事实恰恰说明人民公社不养懒汉。
人民公社的分配制度如果形成了一种养懒人的机制,那么,我国农村农民的自给自足都成问题,中国怎么可能在短短的二十多年的时间完成工业化进程,变成一个工业化国家?怎么可能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使我国农业完成电力化、水利化和农田管理与种植科学化等发展阶段,并开始了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农村工业化的发展趋势?
如果说,人民公社时期有少数生产队会存在懒汉,这样说是恰当的。譬如有的生产队人均2亩多地,照样完成交公粮的任务,而且社员分的粮食也基本够吃,但是有的生产队人均四、五亩耕地,却弄得要吃返销粮,甚至外出讨饭。这就是有极少数的生产队,那些奸刁贼歪的人起了主导作用,使整个生产队让懒人占了上风。这种情况也是正常的。因为全国的人民公社这么多,生产队这么多,总有特别好的生产队和搞得不好的生产队。
作者认为“当时的工作分配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在那个时期,整个村子的财富都是通过集体劳作获得的,每个人的劳力付出都被转换成等量的工分。然而,无论一个人付出多少努力,工作成果如何,最终得到的工分都是一样的。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开始算起了自己的小算盘,他们认为既然努力与否得到的回报相同,那又何必如此辛苦呢?于是,大家纷纷开始寻找各种偷懒的机会,而忽视了对集体责任的担当。久而久之,这种懒惰的心态逐渐蔓延开来,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是完全不了解或不懂工分制为形式的按劳分配机制的作用过程和形式。
在生产队体制下,社员是需要争工分的。
社员通过劳动、从而得到工分,取得参与分配产品权利的行为是不能称为挣工分的,而应该是叫做“争工分”。挣是用力去争取的涵义,而争则有在相互竞争中取得的涵义,两者是完全不同的劳动状态。
为什么社员要去“争工分”呢?
因为工分是生产队社员参与年终分配的系数。作为参加年终分配的系数,工分的意义在于它体现的是社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你得到的工分能分到的粮食或现金是多是少,不在于你的工分绝对数量是多少,而在于你的工分在队里总工分的累计量中占有多少比例。你所占的工分比例越大,那分得的收入就越多,反过来也一样。假如生产队的总工分是3000工,而你的工分总数所占的比例是百分之五,那你在生产队用于个人分配价值总量中就能占有5%的份额;而如果你的工分所占的比例提升到8%,同样地你在这个收入分配价值总量中能占有的份额也会提升到8%。
在这种分配制度下,在具体的劳动场景中,你是要抢着干的,因为某种具体作业的数量总是有限的,你少做了别人就做多了,因而别人的工分也会比你多,反过来也一样,你做多了别人就做少了,因而你的工分也就比别人多了,所以你必须要去争着干活,而不是被动地去挣工分。譬如,今天队里送1000公斤的公粮到粮管所,有10个人来做这个活,那你送了100公斤,你的工分就占有10%,而别的人如果送了150公斤,那他的工分就会占有15%的比例,另外的一些人所占的比例就会低于10%的平均数。因为具体的农活数量都是有限的,因而社员在参加集体劳动时,都是需要去争着干的,工分制的魔力就在于它能够促使人们主动地、积极地在劳动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劳动潜力,从而能比别人做出更多的农活。
这就是在工分制条件下社员参加集体劳动的动力机制。这就是公有制条件下形成的按劳分配经营机制。
如果你了解了工分分配的基本原理,那你就应该知道,社员参加劳动会是一种什么样状态了。例如,当大家排在田里莳秧时,会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的;在大田里樵稻时同样也会奋勇向前,争取比别人干得更快些、更多些,至少你要做到自己的平均数吧。
在一个实行按劳分配的劳动场合中,劳动者是处于非常积极主动的状态。这是因为在采用工分制进行分配的条件下,每个社员都需要取得较多的工分。这是因为工分代表着相应的粮食和现金,多争工分就是多争粮食和现金。
采用工分分配方式的生产队的生产过程中,这种个人收入与集体生产成果直接相联系的分配方式,还决定了社员必须关注生产队的生产管理状态,决定了社员具有关注集体生产管理的责任性。而生产队社员大会、队委会领导下的管理体制,则为体现社员的劳动管理权并对生产队管理状况进行干预的提供了合适的途径和方式。当生产队一年的生产成果在按照”补偿消耗的、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余下都是自己的“模式进行分配时,社员的个人收入不仅决定于个人劳动状态,同时也决定于生产队整体生产状况。因此,当这种工分收入的波动作用于社员时,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利益要求和实际收益情况,对生产队管理人员提供改善和改进集体生产管理行为的要求。而当生产队管理人员按照社员的提议对生产队生产过程进行管理改进之后,新的生产结果又会通过工分收入的波动再次作用于社员,从而引起新的的调节行为,……,如此不断循环,构成了生产队的作用机制。以劳动收入的波动不断引起生产队的管理状态的调整,从而使生产队的发展能够满足绝大多数社员的利益要求。这就是生产队的经营机制,即按劳分配经营机制。二十多年的生产队就是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存在和发展的。而这种经营机制决定了生产队不养懒人。
人民公社模式和实践所以为许多人诟病,是因为人民公社的二十多年的时期,恰好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转变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完成了电力化、水利化、农田种植和管理科学化的几个阶段,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农村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开了头,但却尚未完全展开,而农村的城镇化发展阶段尚未开始。也就是说,二十多年的人民公社尚未完成我国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人民公社的社员虽然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使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但整个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尚未进入收获期。正是因为人为中断了人民公社,从而中断了现代化进程,使后三个阶段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使大家没有实际感受到收获期的好处,这是许多农民对人民公社缺乏好感的原因所在。
我国人民公社由于采用了工分制的计酬制度,它使社员收入直接与集体生产成果相联系,从而形成了以劳动收入波动为特征的公有制企业经营机制。因此,人民公社不是没有激励机制,而是形成了不同于产权企业的按劳分配机制。如果你不能深入生产队实际,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观察和了解,你就不能了解这种新的经营机制;如果你不是一个社会主义者,缺乏按劳分配和企业相关的基本知识,那就算你面对生产队的这种健全有效的经营机制,你也不能识别它,你也难以理解它。
人民公社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新的基本经济制度,人民公社生产方式是一种新兴的生产方式。这是一种由新的生产主体(劳动所有者)、新的权利(劳动所有权)主导的新的运行方式(劳动实体)的生产方式。理解这种新的生产方式需要有劳动所有者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需要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修养。正是因为人民公社制度和实践的先进性,导致了具有小农意识的人看不惯它,具有资产阶级意识的人要否定它,而那些由西方国家培养的产权学者则要丑化它,更有那些缺乏战略观念、注重眼前利益的人会放弃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