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中国的前途命运在两条道路的斗争中越发激烈,随着毛周朱三位领袖逝世,权力出现真空,这让一批小人粉墨登场。
中国是走打工人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还是走修正主义,什么是修正主义?生存还是毁灭,对于中国的工人阶级来说,这是一个做主人还是做奴隶的重大道路之争。
经过一系列权力争夺,另一个阶级胜出,登上历史舞台,旧人上台自然要抓教育,抓教育自然得从学生开始。
1
1977年9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高考,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学生上大学,抛弃了1966年到1976年工农兵推荐上大学。
1977年11月的冬天,570多万人参加了高考,录取了不到30万人。
有人欢喜有人忧。有部分大队书记反应,一些平常偷懒、干活不积极的下乡知青,从秋收开始就不出工,躲在屋里备考,他们确被大学录取;而另一些劳动积极的知青,在秋收时节干到深夜,没有时间和多余精力复习,反而落榜。
这30万的录取生中,此时,已有不少在农村成家,有了妻子和儿女,在奔入大学的成功路上,在随后的几年里,支持他们的妻女没能等来邀请入城的书信,而是一张张离婚证书。原因自是冠冕堂皇,我们受了迫害,或无奈或被逼结婚,婚姻自由,你我已没有爱情。
1979年9月,教育部召开全国职工教育会议,对原“七二一大学”,进行了整改,大多数被撤销停办,基本否定了“七一二大学”模式。
什么是“七二一大学”?
1968年7月21日,毛主席在《人民日报》关于《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调查报告)》的编者上加写了这样一段话:
“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
这被称为 “七二一指示”,主要思想是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领导干部的道路。1968 年 9 月,上海机床厂为贯彻 “七二一指示”,创办了 “七二一大学”,随后这种模式受到全国工矿企业学习。
上面说知识分子被错误批判,不该下放劳动改造,对在历次运动中被批为具有资产阶级思想、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一概平反,恢复原职,这批人获得了大解放。
此时,“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知识分子是其中的核心”等等口号,自上而下的推广。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被拔高,可以轻松进入党政机关工作。
知识分子作为一种依附型的特殊群体,在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是为劳动者服务的,在资产阶级专政的社会,是为官僚和资本家服务。对于那些没有经过劳动改造,没有与工人和农民相结合,打心底鄙视和歧视体力劳动者的知识分子,是否可以称他们为工人阶级?
干部要从知识分子中来,要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中来,这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那些在一线工作掌握技术,理论知识薄弱的工人?现实中,往往是在第一线的工人得不到重用。
原先向工人、贫下中农学习的知识分子和干部,一部分逐渐开始不参与生产劳动。“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这些人自认自己掌握知识就是拥有智慧,便处处想要高人一等。
以至于发展到后来,一些教授和学者公开在媒体宣扬“体力劳动者最愚蠢,干苦力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考不上大学就是智商低,职校学生都是又懒又蠢”等等落后观点。
一部分青年学生受这种资产阶级教育影响,竟然也跟着鄙视体力劳动,歧视体力劳动者,痛恨自己父母是工农出身。莫言涉嫌抹黑先烈?人民群众要正义!
这让我想起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的一句话:
旧学校总是说,它要造就知识全面的人,它教的是一般科学。我们知道,这完全是撒谎,因为过去整个社会赖以生存和维持的基础,就是把人分成阶级,分成剥削者和被压迫者。自然,贯串着阶级精神的旧学校,也就只能向资产阶级的子女传授知识。
这种学校里的每一句话,都是根据资产阶级的利益捏造出来的。工农的年轻一代在这样的学校里,与其说是受教育,不如说是受资产阶级的奴化。教育这些青年的目的,就是训练对资产阶级有用的奴仆,使之既能替资产阶级创造利润,又不会惊扰资产阶级的安宁和悠闲。
2
书本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中国幅员辽阔,北方和南方、西面和东面差距甚大,教学计划和教科书全国基本一致,且不奇怪?各省情况不一,教材中是否也应该加入一些地方特色?
当然这个问题在市场经济社会解决苦难。东西部教育资源悬殊,以北京、上海、武汉、西安、广州、南京等为首的大城市,大中学校众多,师资雄厚,学校场地、设备、设施漂亮又先进。没有更公平的制度,教材中加入一些地方特色,恐怕又成了地方保护主义者们的借口,其他省份学子更难考入这些城市的好大学。
据媒体对各高校2024年经费预算数据整理,全国700余高校预算总额达14025.62亿元。
2024年,北京高校经费预算达2145.49亿元,占全国高校经费预算总数超过七分之一;江苏和上海分居次席和第三,高校经费预算分别为1151.40 亿元和1111.47亿元。前三位高校经费预算超过4408 亿元,占全国高校经费预算总比重超过30%。
北京2145.49亿元的数据,是最后一名西藏的110倍。甚至比河北、吉林、江西、广西、山西、云南、甘肃、贵州、内蒙古、新疆、海南、青海、宁夏和西藏这14个省份高校经费预算总和(2121.50亿元)还要多。
这里面还不包括初高中私立学校,以及国际分校和留学生比例,以及父母在子女身上的金钱投入,在这方面的差距只怕更惊人。
从收入来看,2023 年北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为81752 元,上海为84834 元,浙江为 63830 元,位居第三。
山东、内蒙古等 14 省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处于 “3 万 +”,宁夏和山西、河南、吉林等 10 省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继续处于 “2 万 +”。
各地区经济发展、政治规划等的不平衡,导致教育支出悬殊,好的学校集中于少数地区,而高学历在现今社会环境一般意味着高工资。受社会金钱至上主义和学校追求升学率(其实还是利益)的主要影响,对学生的教育越来越卷,考题也越来越出偏题、难题、怪题去难倒学生,好显示水平高超,学生只能机械式学习。
像老电影《决裂》中就有具体情形:
在山区修建的大学里,老教师认真负责的给学生讲解各种马,非洲的斑马的各种功能,谈到“马尾巴的功能”,有学生举手提问:
"老师讲了几个月了,总是讲马,可我们这里马很少,特别是山区就更没有马了,连上课用的这匹石膏马也是第一次见,我认为应该改变课程,多讲讲猪和牛。"
在市场经济社会,一切向钱看,不只学校成了资本家们的赚钱机器,甚至学生也成了被剥削的生产资料。小到校服、书本、校园游玩,大到学费、工作实习。学生宛如一只只肥美的烤鸭,从进入校门的那一刻,就被一双双方孔眼睛特别关注。
很多大学,不少专业成了纯理论研究,从西方名著到东方大师,从一书本到另外一书本,所学知识不只严重脱离劳动生产,更是对本专业真实的社会情况和工作环境了解太少,以至于不少大学生“百无一用”,毕业后迷茫焦虑,茫茫然不知所措。
当然这不是学生的错,课程不是他们制定的,书本不是他们编写的。把学校变成选拔性机构,而不是教育的场所的,也不是他们。
结尾
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我们各方面的最高标准都是以欧美为尊,是否也该借鉴一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较进步经验?
比如,美国高中毕业生在进入大学前有个选择间隔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可以进行社会实践,这对于学生了解社会、探索兴趣、明确职业方向无疑有着良好作用。
一些大学,可以允许旁听,可较自由的申请学习大学课程,允许社会人员进入校园听讲,学校的图书馆也对外开放,这对于缓解教育内卷,推动国民教育,是不是也有益处?
内卷的教育如阴霾,笼罩在无数渴望知识与成长的青年学生头顶,带来诸多危害。
课堂上,机械的灌输、死记硬背早已经是常态,学校如同流水线作业,用一套固定的标准衡量所有学生。理论知识偏重,近乎没有劳动教育,学生们只是简单搬用所学知识,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不敢也不能质疑权威,
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使得贫困地区和工人农民子弟难以享受良好教育。这进一步拉大了贫富差距,使阶层固化现象愈发严重。当打工人意识到知识难以改变命运,大学毕业后仍在底层苦苦挣扎当牛做马,这将导致社会阶级矛盾剧烈震荡,最终酝酿出人民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