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家埠战役,是红四方面军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三次反“围剿”中,于1932年3月22日至5月8日在安徽省六安县苏家埠地区进行的一次围点打援战役。战役历时48天,共歼敌3万余人,生俘敌总指挥厉式鼎及旅团长18人,缴获大批武器装备和物资,并击落敌机1架,彻底粉碎了敌人的“围剿”企图。此役被誉为鄂豫皖苏区史无前例的大胜仗,也是建军以来规模最大、缴获最多、代价最小、战果最好的一次空前大捷,被美国西点军校作为“围点打援”的经典战例编入教材。
因势而谋,巧选战法。战前,国民党军以第46师、第55师所属第163旅以及2个警备旅共12个团的兵力,从六安城至霍山沿淠河东岸,以苏家埠为枢纽,构成了一线防御,盘踞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边缘,并准备对红军发动“围剿”攻势,对根据地构成了巨大威胁。此外,敌二线兵力分驻于合肥、潜山、蚌埠等地,均距六安、霍山较远。因此,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根据淠河一线驻防的敌军后方存在较大空隙的战场实情,经过对敌我态势的详细分析,决定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法:以地方武装从西面对敌实施佯动袭扰、隐蔽主力作战企图,以方面军主力自两河口东渡淠河,从敌侧后分割包围苏家埠、青山店、韩摆渡等地之敌,并依托有利地形,伺机歼灭由六安和霍山方向的援敌。如此,不仅能够克服我军暂无攻坚经验、缺乏攻击技术装备等弱点,有效避免强攻敌坚固据点时遭援敌夹击而陷入被动局面,还可充分发挥我军善于运动战的优长,集中主力形成局部优势,避己之短、扬己之长,确保达到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之效。
应势而动,通盘布局。在苏家埠战役中,为吸引敌人来援,持久围点是前提。如无长困久围,就难以吸引援敌,在敌人贸然出援不利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但敌人援兵一旦出动,则打援必须速决,否则我军便会陷于两面作战的不利境地,甚至围点和打援将有可能两头空。因此,能否正确处理好“围点”与“打援”、“持久”与“速决”的辩证关系是这次战役作战指导的精髓所在。为指挥好这次战役,红四方面军指挥员以很大的耐心,坚持围困苏家埠达48天之久,据点的敌军犹如瓮中之鳖,惶惶不可终日,最终调来了大批敌军来援。而要做到速战速决地歼灭援敌,就必须将主要兵力集中用于打援作战。为此,我军在敌据点周围构筑了大量围困守敌的工事,逐步挤压敌生存空间,并以地方武装接替一部分主力担负围点任务,把围点部队减少到最低限度,保证了能够集中尽可能多的机动兵力用于打援,从而顺利地实现了速决全歼援敌的目的。
攻其必救,三打援敌。围点打援的目的,在于打援。因此,围点部队的一切行动,应以诱敌来援为主要目的。我军所围困的苏家埠,不仅为六安西南水陆交通枢纽,也是敌进攻我皖西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前沿据点,如若失守,不仅会使六安、霍山、舒城等地受我直面威胁,合肥之敌也不得安宁。因此,3月23日,当红四方面军对青山店、苏家埠形成围攻之势时,敌遂以2个团兵力从六安出发,沿淠河南下增援苏家埠,当其进至韩摆渡附近时遭我伏击,一部被歼,其余四处逃窜。首打援敌,首战告捷。因敌第46师师长岳盛瑄将被围部队视为家底,见其处境岌岌可危,急忙于3月31日再次组织六安和霍山4个团的兵力同时出援,并亲自督战,孤注一掷。在严厉催逼之下,敌先头2个团向我第11师阻援阵地疯狂冲击,并一度突破该师防御。在此紧要关头,红四方面军立即将总预备队投入战斗,顿挫敌进攻锐势,形成钳形夹击态势,将敌大部歼灭。再打援敌,大获全胜。见六安、霍山之敌在我军重击之下已无力回天,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判断,敌如再行增援,最大可能来自合肥方向,遂预先在戚家桥、樊通桥以东地区设置了伏击阵地。果不其然,4月下旬,蒋介石任命第7师师长厉式鼎为皖西“剿共”总指挥,以4个师1个旅共15个团约2万人的兵力,分左右两路从合肥出发大举增援。5月1日,红四方面军以一部兵力与敌边打边撤,诱其深入。2日,正面阻击部队发起迅猛反击,敌先头部队仓皇回撤,溃不成军,后续敌军慌忙抢占高地,凭险顽抗,两翼被我迂回包抄;红四方面军随即向敌猛烈穿插、分割围歼,一举捣毁敌总指挥部,活捉总指挥厉式鼎。战至下午5时,敌2万援军全军覆没。三打援敌,连战连胜。
政治攻心,全民皆兵。我军从战役一开始就展开了强大的政治攻势,对被围之敌进行喊话宣传,将喊话词编成通俗上口的顺口溜,如“老乡老乡,快快交枪;放下武器,红军有赏;若不交枪,困饿死光;来当红军,前途亮堂;愿回家乡,发给光洋”等,对削弱敌军的顽抗起到了很大作用。正是在我军事围困和政治攻势双重压力之下,守敌军心动摇,被困近月,不堪饥饿,向我军投降者与日俱增。尤其是在我军全歼合肥援敌后,敌两地守军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彻底陷入绝境,最终委派1名团长前来请降。5月8日下午,所有被围之敌均向我投降。至此,历时48天的苏家埠战役胜利结束。此役能够取得全胜同样离不开广大群众的支援和配合,如当时歌谣所唱“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锣鼓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为保证有效围困敌军,人民群众昼夜抢修工事,仅用一周左右时间就构筑完成了围绕一线敌据点的交通壕、盖洞和掩体等工事。同时,地方武装还广泛开展游击活动,有力配合了主力部队作战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