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 正文

20个故事还原抗美援朝“隐形部队”

作者:国资小新  更新时间:2020-10-26 09:34:25  来源:国资小新  责任编辑:石头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70年前,

  为保卫和平、反抗侵略,

  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

  义无反顾地跨过鸭绿江,

  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

  历经两年零九个月舍生忘死的浴血奋战,

  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志愿军将士以巨大的牺牲

  捍卫了新生共和国的安全、

  保卫了人民和平生活的环境,

  把拥有先进陆海空军和原子弹的美国人

  打到了谈判桌边。

  70年过去,我们不会忘记那些冲锋陷阵的英雄:他们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在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中纵横驰骋、浴血奋战;他们在山头被敌人炮火炸低两米的情况下,坚守阵地,决不后退一步;他们搏击长空,以“空中拼刺刀”的勇气,创造出世界空战史的奇迹;他们在极为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一把炒面一把雪,顽强拼搏,经受住了生命极限的考验……

  我们也不会忘记那些血性铁骨的“隐形部队”:他们在敌人密集轰炸、严密封锁下,建成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他们立下军令状,昼夜奋战,为把我们自己的战斗机送到前线拼尽全力;他们紧急开展科研攻关,千方百计为前线战士输送武器弹药……

  今天,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

  小新将通过一组老照片,

  带你了解抗美援朝战争中,

  那战力惊人的“隐形部队”,

  为你讲述他们的故事。

  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

  抗美援朝战争中,作为中国铁建前身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时称铁道兵团),前赴后继,舍生忘死,兑现了“志愿军打到哪里,就把铁路修到哪里”的豪言壮语,在战火硝烟中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有力保障了志愿军后勤物资供应,彻底粉碎了美军的“绞杀战”,为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朝鲜停战后,铁道部队根据毛主席关于“继续发扬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帮助朝鲜人民医治战争创伤,重建家园”的指示和志愿军领导机关的统一部署,承担了新建和复旧铁路任务。朝鲜的铁路通车里程由1950年11月铁道兵团入朝时的107公里,延长到停战前的1382公里,同时还抢建铁路新线212.86公里。

  如果说,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插入敌人心脏的一柄利刃,那么保障后勤运输的铁道部队,就是支持利刃发挥全部战力的刀柄。对此,中朝两国政府和人民都给予了极高评价,即使美国空军也无不感叹:“在差不多一年来,美国、南非、澳大利亚和其他盟国飞机一直在轰炸共产党的运输系统,但北朝鲜仍有火车在行使。”“共产党以'不屈不挠的努力'设法使供应品继续在铁路上运送。”

  跨过鸭绿江 保家卫国

  1950年,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悍然发动侵朝战争,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随着战场不断扩大,志愿军后方补给、军需物资运输成为首要问题。中央军委命令铁道兵团率所属3个师2个团,于1950年11月6日起陆续入朝执行铁路保障任务。

  入朝后,铁道部队边前进、边抢修,在严冬里相继修复了遭受严重破坏的沸流江、大同江、大宁江、清川江等桥,使平德线、平元线、平北线、京元线、京义线迅速向前延伸。

  从1950年11月到1953年7月的33个月中,美军集中了70%的空军兵力实施“绞杀战”,对三八线以北的我运输线进行大规模、持续性轰炸。在2年多时间里,铁道兵团战士冒着敌机轰炸,伴着随时爆响的定时炸弹,修复,炸断,再炸断,再修复,粉碎了美军的“绞杀战”。

铁道兵抢修画面

  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高度评价铁道兵:“朝鲜战争打胜仗,一半功劳归前方浴血奋战的同志,另一半功劳归负责维护交通、保证供给的同志,他们也是在冒着敌人的狂轰滥炸,天天在拼搏。”

  聂荣臻元帅曾概括:“我们的铁道兵部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自从他们来了以后,朝鲜的铁路桥梁就成了‘炸不断的桥梁’,他们的口号是‘敌随炸、我随修、路随通’。在保障铁路的斗争中,涌现出像杨连第这样的国际主义精神史上的不朽丰碑,是坚强意志、革命勇气的传奇。”

  美国第8集团军军长范弗里特在汉城记者招待会上说:“……中国共产党仍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送到前线,创造了惊人的奇迹。”“坦率地讲,我们认为他们是世界上最坚强的建筑铁路的人。”

  把光荣留在百岭川桥上

  1952年2月9日起,连续76天,铁一师第一桥梁团三营九连坚守的百岭川大桥遭到轰炸26次,美军投下炸弹7000多枚,累计炸断桥梁34孔,炸得河水改道,石山削矮,全连先后遭轰炸扫射及定时炸弹爆炸伤亡99人,只有40多人未受过伤。

  在这样极端残酷的斗争中,全体指战员提出“人在桥就在,人在桥就通,把光荣留在百岭川桥上”的战斗口号,坚持做到随炸随修、再炸再修,使这座咽喉地带的桥梁始终保持断续通车,使志愿军军需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向前方,保证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的胜利。

  鲜血浸染过的枕木与道砟

  1953年,朝鲜战场上“绞杀”与“反绞杀”斗争正烈。2月8日晚,铁二师二十二线路团十一连副连长袁孝文巡道时,发现美机在铁路上空盘旋后投下几十颗炸弹,便迅速奔向被炸地点侦察。

  突然一颗母弹在他的右腿下爆炸。当他苏醒时,发现右腿膝盖以下被炸断,可他仍顽强地用左腿继续向前爬行,前进百米后又触响一颗母弹,左腿也被炸断。再次苏醒后,想到线路右侧还没侦察,于是他滚到路基右侧,用双手支撑身子,拖着被炸断的双腿继续向前……他坚持爬行300多米,这时侦察班战友赶到对他进行抢救,袁孝文却说,“不要管我,赶快去设置响墩”,最终确保了军列安全通过。

  袁孝文最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壮烈牺牲,铁道兵团授予他“二级英雄”称号,并将其生前所在班组命名为“袁孝文班”。

  人在铁道就在

  1951年7、8月份,朝鲜境内遭到40多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袭击。洪水对铁路的破坏面广、时间集中、毁坏严重,据史料记载,冲毁的桥梁是同期敌机炸毁量的2.58倍,给铁道兵部队抢修和生活带来极大困难。敌人“趁水打劫”,变本加厉,集中对未被冲毁的铁路重点目标进行狂轰乱炸。

  “人在铁道在”,铁三师全体战士不畏艰险,众志成城,边抢修边打捞材料,昼夜突击,经常连续劳作12小时以上,同时还要智斗敌军,经过46天的艰苦搏斗,最终战胜洪灾,将冲毁和炸毁的铁路建筑物全部修复。

  朝鲜战场上的“排弹大王”

  敌机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总队管区内共计投下47585枚炸弹,进行“滚动式”、“地毯式”不间隙轰炸,铁路,桥梁,成为战争的焦点、战火的前沿、焦灼的战场。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传奇人物郭金升,是铁道工程总队中唯一获得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臣”勋章的普通战士。郭金升在战场上担任巡道任务,在大破敌军定时炸弹立功运动中,拆卸了几十种类型,几百颗定时炸弹,带出70多个徒弟,从他拆卸的炸弹里掏出炸药27吨。他常把“炸死就算了,炸不死,就见毛主席”挂在嘴上,在一次三天三夜的连续战斗中,他一个人卸除了五百颗炸弹。他是“定时炸弹的克星”、“定时炸弹拆卸大王”,成为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名扬全军、誉满中朝两国的英模人物。

  打不烂、炸不断的英雄桥

  1951年8月,东大同江正桥遭毁灭性轰炸。铁道兵团限期9天抢通。

  铁四师于9月1日19时开始抢修,起用落水钢梁,移正位移钢梁,采用架设5片26米跨度的单层军用梁,以顶牛通车的办法争取时间,经八昼夜按期抢通。

  东大同江桥始终是敌机夜间轰炸的主要目标。1951年11月至1952年2月间,每隔三、五夜必遭轰炸。铁四师四团提出“三日准备,一日抢修”的口号,命一营固守大桥,平时预制成品,简化抢修过程。在桥两端各备一台架桥机。抢修中实行专业分工,流水作业,抢修效率由每小时1.4米提高到3.74米,保证了大同江桥在敌机25次轰炸中始终保持畅通。

  大同江桥成为打不烂,炸不断的“英雄桥”。

  “炸药王”扬威殷龟线

  铁五师、铁六师入朝期间共抢修铁路78公里,在抢修殷山至龟城铁路龟城至价川期间,面对严寒冻土等困难,广泛发动战士智慧,在完成龟殷线近70万立方米石方任务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等功臣、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胸章获得者、铁六师十六团五连连长赵鸿钧总结出“放拐炮”经验,他所在的五连担任限期完成7000余立方米石方的任务。他和班排长们共同研究一致认为,要想任务完成的快,关键是要放好炮。在他的实验下,发现当炮孔挖到3分米深时,拐一个直角弯再打进8分米,不仅炮口堵得严,而且能充分发挥炸药威力。通过这个方法,他创造了每公斤炸药炸石头17.4立方米的纪录,光五连就节约炸药1000多公斤。

  万里长城般雄伟的铁路

  1953年5月,在提前25天光荣完成龟殷线价殷段24.73公里抢建任务后,铁十一师又受命承担起新建德(川)至八(院面)铁路中最艰巨的9.28公里。

  其中由三十一团一营担负的30.08米高填方工程是全线重点,含高填土石方10.5万立方米,深挖方1.8万立方米,单体工程任务量巨大,在当时敌机轰炸、机械设备损毁严重的情况下,施工极度困难。

  战士们实行三班日夜轮流作业,人歇机器不停,钻研机械联合作业办法,并就地取材,自主创造了滑板运土、个人量方、自动装土木槽等简易工具和方法提高工效,创造了每日运石396立方米的最高纪录。

  1954年3月12日,工程提前18天竣工,金日成首相在参观高填方时高度赞扬指战员的勤劳勇敢和快速施工,称“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保卫远东及世界和平,在朝鲜国土修建起像万里长城一样雄伟的铁路。”

  一封感谢信

  1953年1月,铁七师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先后完成龟殷铁路龟介段抢建、朝鲜东海岸海防筑城守备等任务,受到彭德怀司令员的表彰。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达成协议,铁七师遵照上级指示,帮助朝鲜人民恢复家园,完成了朝鲜新三铁路纽新(纽田至新高山)段100公里的复旧任务。七座钢筋混凝土大中桥、1座隧道、2个车站及1646米的路基,在不影响通车的原则下,铁七师保障运输与施工交叉进行。

  战争对路基和建筑物破坏严重,施工难度很大,技术人员日夜突击,完善设计方案,拟出施工计划,开展增产节约运动,保证材料供应,采取以工代工办法,解决技工不足难题。全体师指战员艰苦奋战,提前4天胜利完工。朝鲜人民为铁七师送上感谢信。

  最坚决的铺路人

  铁道兵团直属独立团的任务是修复大宁江桥、抢建青江便线便桥和定州车站等。在抢修大宁江桥过程中,敌机上午炸,直属独立团就下午修,敌机下午炸,他们夜里修;正桥断了,他们就修便桥,保障后方物资源源不断送上战场。

  美国媒体感叹:“美国和其他盟军的飞机一直在轰炸共产党的运输系统,但他们仍有火车在行驶……坦白地说,他们是世界上最坚决的建设铁路的人。”轰炸不见效,美军又换了一种方式——投掷细菌弹,许多战士因此染上斑疹伤寒,这种死亡率极高的传染病让许多战士死的死、昏迷的昏迷。但这依然阻挡不了战士们抢修铁路、恢复交通的决心,他们用“身体”铺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修复大宁江桥、抢建青江便线便桥等任务,保证了战时军运的需要。

  激战无名川

  1953年元月,铁九师越过鸭绿江,相继完成龟城至价川、龟城至殷山、价川至大成里铁路抢修工作后,于7月15日起承担龟城至泰川铁路抢修重任。

  敌人在3个多月里,对该段管区轰炸720架次,投弹540枚,机枪扫射更是家常便饭,造成铁路干线、枢纽和桥梁反复严重损毁。全体将士迎难而上,在重点桥梁和区段构筑防空设施,架设通信网络,预制好排架和工字梁。敌机轰炸后立即冲到现场抢修。他们还采用护轮轨拆除、护木分孔锯断、鱼尾板螺丝昼拆夜装等方法,使炸弹破坏减至最小,做到随炸随修,保证线路畅通。

  一天,大宁江两座桥梁被同时炸毁。师团率3个连兵力赶赴现场,全体跳入江中抢修。敌机不停地轮番轰炸和扫射:炸弹在江中炸起冲天水柱,机枪打得钢轨火星四溅……战士们置生死于度外,整整奋战了11天,终于抢通了这两座桥梁。

  他们与守护百岭川大桥的铁一师等师团的英勇故事,被改编为小说、电影《激战无名川》,他们为夺取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立下卓越功勋!

  冰与火之歌

  1953年2月4日开始,铁十师负责龟殷铁路价川至殷山段16.778公里的修建任务。初期,由于缺乏挖冻土的经验,边挖边冻,平均工效每人每天仅0.5立方米。铁十师发动群众出主意想办法,创造了多种开挖冻土的方法,使工效提高到2.3立方米以上。

  广大指战员不顾敌机轰炸和零下20多度的严寒,在冰天雪地中除下皮衣,脱掉棉衣,甩开膀子挥动铁镐铁锹、铁锤钢钎、撬棍钉耙,加班加点突击施工。

  很多同志负伤不下火线,黑夜打炮眼,因防空不能照明,就在钢钎上缠上白毛巾,摸黑作业。桥梁施工部队在没有防护服的情况下,轮流在冰水中坚持施工。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提前25天修通。彭德怀司令员发电嘉奖:“这条铁路的修建,不仅是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而且也有其重大的经济意义。”

  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

  在艰苦卓绝的抗美援朝战争中,铁道兵部队共有1481人牺牲、2989人负伤,荣立一、二、三等功12100人,集体二等功单位20个。其中特等功和一级战斗英雄1人、一等功和二级战斗英雄10人、一等功和二级模范1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后,铁道兵没有立刻回国,就地成立新建铁路指挥局,留在朝鲜帮助当地政府和人民修复铁路,重建家园,使朝鲜的铁路线路由107公里增至1382公里。

  在烽火硝烟中起飞

  新中国航空工业诞生于抗美援朝烽火硝烟中。1951年4月17日,第四次战役接近尾声时,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发了《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在《决定》的指引下,中国的航空工业展开了艰苦奋斗的历程。《决定》也成为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出生证”。

  新中国航空工业建立伊始,就投入到支援抗美援朝的事业中。

  朝鲜战争爆发时,人民空军成立还不到一年。当中国人民志愿军踏上朝鲜的土地时,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空中力量——美军飞机已经将平壤炸成焦土一片。

  志愿军入朝参战后,由于没有制空权,有限的高射炮不能有效对付敌人不分昼夜地狂轰滥炸,后续部队和后勤给养运输总遭空袭损失非常大。志愿军将士们急盼我们自己的战机出击,改变被动局面。

  此时,在沈阳北部的北陵机场和飞机修理厂中,工人们正挥汗如雨,昼夜奋战,为把我们自己的战斗机送到前线拼尽全力。在他们的努力下,苏联援助的100架战斗机组装完毕,战损的战机迅速得到维修,万只副油箱挂上机翼,中国自己研发的航空轮胎装配到了战斗机上……一架架昂首展翅的战鹰,从沈阳起飞,朝着朝鲜前线飞去!

  快卸快装 把100架战机交付空军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王海一人击落敌机9架,他驾驶的飞机被誉为“功勋飞机”,至今仍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他所驾驶的米格-15飞机,就是由航空工业沈飞的前身“五厂”组装的。

  1950年11月,为了粉碎美国的空中优势,苏联向中国提供了100多架米格-15喷气式歼击机等飞机的成套部件,用火车陆续运抵沈阳。“五厂”负责卸火车、运输及参加装配工作。“五厂”就是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部东北修理总厂第五厂,是如今航空工业沈飞的前身。

  今年87岁的唐乾三老人,退休前是航空工业沈飞总经理,当谈起抗美援朝时,唐老感慨极深:“我们就是在抗美援朝的战火中诞生的,那时候我们组装了苏联来的100架飞机,战场上下来的飞机我们也负责维修,还要为战斗机生产大量的副油箱,研制生产了重要的飞机零部件……为了尽快满足空军装备的需要,当运载飞机散装件的火车到达‘五厂’专用站台后,厂长熊焰就立刻组织人力快速卸车,快速组装,快速试飞。当时我在生产科,不论白天还是晚上,只要火车一到,工人们马上组织抢卸。当时工厂没有运输设备,就把装着飞机部件的大木箱子放在滚棒上,前面用绳子拉,后面用杠子撬,艰难地向前移动。工人们汗流浃背,但情绪高涨,因为每个人都怀有快卸、快运、快装,快用我们自己的飞机打击‘美帝’的心情。后来,总厂调来一台履带式拖拉机,代替了人拉。

  立军令状 研制生产近万只副油箱

  志愿军空军的飞机经常出勤作战,而且机场距离前线较远,因此,要消耗大量的油料。根据当时的条件,完全靠从苏联运来副油箱是有很大困难的。因此,空军决定由国内自行研制,成批生产供给空军部队作战使用。

  1950年12月,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乘坐的火车抵达沈阳,刘亚楼是专门来找熊焰的。一见面,一项特别的任务交到了熊焰手上:不管想什么办法,3个月内造出3000只副油箱。

  熊焰深知,此时工厂正黑白连轴转地组装苏联的100架米格战斗机,对于副油箱,他们既没有图纸,也没有制作原材料铝板,困难确实是不小。但熊焰没有犹豫,他向刘亚楼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提头来见!

  “五厂”接受任务后,既无图纸,又无工具和设备。然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经过3个月的日夜奋战,终于生产出3027个副油箱,及时送到了空军各作战部队。

  1951年3月7日,上级部门又给厂里下达了生产6000只副油箱的任务。各单位提出了团结一致完成更艰巨的生产任务的保障措施,并实行了“三班倒”的工作制度。职工们的干劲越来越高涨,生产效率不断提高。至1951年5月12日,共生产出近万只副油箱,保证了前线的需要。

  服务前线 飞机修理车间搬上火车

  抗美援朝战争是残酷的,“五厂”的修理任务不断增多。为适应抗美援朝战争和空军建设的需要,党中央决定加快我国航空工业创建的步伐,1951年6月29日,熊焰代表“空军工程部东北修理总厂第五厂”和“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正式办理了移交手续,“五厂”更名为“国营第112厂”。

  “112厂”创建伊始,空军就有大批飞机、发动机亟待修理。但因工厂规模小,而且技术陈旧,设备也不配套,生产能力严重不足。所以,抓紧基本建设,安装机床设备,壮大职工队伍,迅速提高修理能力,满足空军作战需要,是当时最为紧迫的任务。

  当时,从全国四面八方来的职工,住在旧平房和临时工棚里,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生活非常艰苦。工厂采取了一边准备、一边开工,一边修建、一边生产的做法,在工厂恢复性修建工作尚未全部完成、条件还很简陋的情况下,就开始了飞机、发动机的修理工作。

  “112厂”不仅在厂里建立了修理车间,还把修理车间搬到了火车上,随着部队作战需要向前推进。这辆“修理列车”是我国向苏联租赁的,于1951年5月到厂。该列车上有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并配备修理苏制飞机及其发动机所用的多种设备、工具、备件和器材。经过培训,“五厂”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很快提高了修理技术和能力。

  修理技术熟练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了。首批进厂的38架各型飞机,于建厂当年的6个月内就完成了修理任务,还修理了苏式发动机105台。由此迈出了修理飞机最关键的第一步。

  从起落架到机炮罩 自主研制飞机配件

当时修理的苏制米格-15歼击机

  随着朝鲜战争的进展,空军飞机的修理工作量和需要更换的零件种类、数量不断增加。工厂仅靠从国外购买零件、部件和拆这架飞机装那架飞机的做法,已经满足不了需要。在这种形势下,上级领导指示:“工厂要加强配件制造能力,以适应修理需要。”

  1951年初,“五厂”开始制造战争中最容易损坏的飞机零部件,如起落架护板、机炮罩、翼尖、副翼、机头罩和尾翼等。1952年3月,“112厂”提出了“熟练修理技术,加强配件制造能力”的口号,开始积极着手试制零备件,减少从国外订货。

  1952年4月,“112厂”开始试制完全国产的米格–15飞机前起落架。这是此机种在机械制造方面最困难的部件之一。工厂除对制造车间加强了技术力量外,还号召其他车间和科室积极配合,保证提前试制成功。工人们经过努力,克服了工具、夹具短缺等各种困难,终于在4月25日完成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个起落架。

  两个月后,“112厂”又试制成功了飞机起落架、机翼等大部件,提升了飞机配件制造的能力。

  将弹药武器制成生命盔甲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这场与以武装到牙齿的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联合国军的战争,对于刚刚组建的中国兵器工业来说,是一次十分严峻的考验。有着优良传统的中国兵工,义无反顾地投入了这场支援志愿军抗击美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

  开足马力 增产武器弹药

兵工六厂抗美援朝时期生产装备

  1950年10月第一届兵工会议之后,整个兵器工业进入了紧急战备动员状态。

  “后方多流汗,前方少流血”,“一切为了战争”。各兵工厂实行11小时工作制,两班倒。职工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工厂开足马力,努力增产,多造武器送前方。兵器工业战线,广泛开展增产节约运动与爱国红旗竞赛。1951年与1950年的产量相比,枪械增长了12.3倍、火炮增长了5.8倍、炮弹增长了2.2倍、手榴弹也增长了5倍。以后两年又有成倍增长。

  刚刚搬迁到北安的冲锋枪厂,他们仿制的苏式冲锋枪成功,命名为50式7.62mm 冲锋枪,这是经毛主席批准定型的我国第一件制式武器,1951年初投产后年产就达3.3万支,而1952年产量猛增4倍。长安厂除完成了大量炮弹生产外,还先后生产出迫击炮、火箭筒、轻重机枪等7种枪和炮。

  志愿军装备的火炮,多数是缴获国民党军队的,如日式70mm步兵炮、75mm山炮、美式57、75无坐力炮和105、155榴弹炮等,后来又从苏联买进了76.2mm加农炮和122mm榴弹炮,这给弹药生产带来了很大困难。弹药厂一方面积极修复整装日式和美式弹药,一方面积极测绘仿制这些弹药。东北的弹药厂,先后仿制成功日式70、75炮弹和苏式的76.2与122榴弹等,并自行研制了迫击炮弹、火箭弹、地雷、爆破筒、手榴弹等多种弹药,源源不断地供应前线。

  在抗美援朝战争的两年零九个月里,兵器工业累计生产各种枪械60余万支(挺)、枪弹12.5亿发、各种火炮8424门、火箭筒7682余具、手榴弹1360万枚、炮弹(含火箭弹)1035万发、火炸药万余吨以及大量的地雷、航空炸弹等,并抢修了大量武器装备和弹药,为赢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

  紧急科研 粉碎“刺猬战术”

  在朝鲜前线,志愿军面对的是机械化装备的美军。他们以坦克为依托,掩护步兵作战,推行“刺猬战术”。而我们的反坦克武器十分落后,不但品种少,而且数量奇缺,主要靠手榴弹、爆破筒、炸药包攻击敌人坦克。

  为了满足前线需要,中央军委决定研制火箭筒和无坐力炮及其配套的破甲弹,以加强志愿军的反坦克火力。

  重庆望江厂进行了57mm无坐力炮试制,1951年就供应前线2014门,1952年又生产1999门。57mm破甲弹也先后在重庆和太原地区的弹厂试制成功,1953年累计生产44万发。

  57与75无坐力炮装备后,增强了志愿军的反坦克火力,狠狠打击了美军的嚣张气焰。1951年秋季,志愿军某部炮手徐中在五圣山防卫战中,用57mm无坐力炮击毁敌军坦克7辆,荣立特等战功,并获得“二级战斗英雄”光荣称号。

  当时,威力比较大的反坦克武器是美式90mm火箭筒。在火箭专家 、重工业部钟林副部长的领导下,仿制90火箭筒的任务很快下达给和平机械厂和东北机器厂。

  1951年3月,和平厂立即组织优秀技术人员,测绘、仿制和改进美式90火箭筒,两个月制出样品,1952年初就将4832具火箭筒送上了前线。

  90火箭弹的试制任务,落到了东北机器厂肩上。

  1950年11月,在钟林副部长的指导下,成立了以吕去病为组长的研制小组,开始了90mm火箭弹研制工作。仅用两个月,就设计出135式90mm涡轮式火箭弹,射程1000米,可穿透100mm装甲。1951年3月生产出了几十发到前线进行实战试验,随后志愿军派了一个排来厂坐催,东北军区炮兵司令万毅也来厂督促。工厂紧急投产,生产出一万枚送往前线。接着,又改进成功241型90mm尾翼式火箭弹,当年年底就完成了20万发的生产任务。为了完成上述任务,他们克服种种困难,没有铝合金管就用无缝钢管代替,没有压药机,就冒着风险在加热炉旁用水压机压药,为此,抗日时期的老兵工孙明山等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这是我国生产的第一代反坦克火箭弹,在朝鲜战场发挥了重大作用。1951年9月美军发动秋季攻势,志愿军第204师组织一个野炮营12门野炮,一个山炮连4门山炮和一个反坦克大队无坐力炮与火箭筒49门(具),在文登里和百岘地区组织反坦克地域,给美军第2师、南朝鲜军第8师的40多辆坦克以重创,击毁38辆,击伤多辆,粉碎了美军的“坦克楔入战”。据《东北日报》报道, 90火箭筒和弹投入战场仅一个多月,就击毁美军坦克282辆,打破了美军的“刺猬战术”,粉碎了美军的秋季攻势。火箭筒和火箭弹的研究小组荣获国家嘉奖。

  此外,据该厂老厂长佟磊同志回忆,东北机器厂还是我国最早的火箭弹研究基地。在成功试制90mm火箭弹之后,他们乘胜前进,研制了第一代炮兵火箭427式102mm火箭,射程5000米。接着又研制成功488式102mm火箭,射程8000米,和平厂同时研制了6管排炮,1952年生产了240门及几千发火箭弹,送到朝鲜前线,在上甘岭战役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受到好评。后来,他们还试制成功了与苏联“喀秋莎”火箭炮通用的132mm火箭弹。吕去病工程师领导设计的产品还有60mm、82mm迫击炮长弹和120mm迫击炮钢弹送往前线,该厂还复装了大量105mm榴弹、120mm迫弹、长弹、爆破筒、反坦克地雷。

  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

  在那场战争中,197653名中华儿女在开满金达莱花的土地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那年,临别之时,你说,待我回家。

  后来,生死关头,你说,代我回家。

  如今,国泰民安,我们,接你回家。

  接英雄回家

  2014年3月28日,首批437位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从韩国仁川机场踏上回家之路。经过六十多年漫长的等待,终于魂归故里,回到生养他们的土地,回到祖国的怀抱。

  运送英烈遗骸的专机进入中国领空后,空军派出两架歼-11B战机迎接护航。当天上午11时30分,中国政府在沈阳桃仙机场举行了隆重的迎接仪式,半个世纪埋骨他乡的英魂终归故乡。

  万米高空上,东方航空的中货航747专机穿云破雾,载着第一批归国烈士的遗骸,驶向回家之路。这是东方航空第一次护送志愿军烈士回家,一同搭载的,还有无数战士为国而战的荣耀和自豪。从此,迎接志愿军烈士回家,东航没有一次缺席。

  回首往昔,当年,我们的空军力量还比较薄弱;如今,我们可以骄傲地驾驶着我国自主研制生产的军用飞机,为英雄回家保驾护航。

  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

  1984年1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中国铁建前身)14.8万名战士正式摘下领章帽徽、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在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和铁道兵精神的引领下,一代又一代铁建人继往开来、不屈不挠,在神州大地的崇山峻岭、激流险滩中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跨长江、越黄河、翻天山、穿秦岭、进戈壁、上高原、战酷暑、斗严寒,踏遍大江南北,转战长城内外,打造了“20世纪人类征服自然三大奇迹”之一的成昆铁路、把中国抬进联合国的坦赞铁路、新中国四大世纪工程之一的青藏铁路、世界高铁集大成者的京沪高铁、世界首条商业磁浮运营线上海磁悬浮、“一带一路”高峰论坛联合公报中排名首位的亚吉铁路、2022年世界杯主体育场等无数世界级工程,用中国第一条沙漠铁路、第一条重载铁路、第一条地铁、第一条高速公路、最长铁路隧道、最长跨海大桥、雄安第一标,中国在海外建设的第一条高铁、第一条跨国铁路、第一条中国标准铁路、第一条全产业链输出铁路等无数个标签,代表着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品质,凝聚成前进道路上的中国力量。

  诞生于抗美援朝的战火之中的新中国的航空工业,从修理到仿制再到自主研制,至今已走过了69年的发展历程。如今,我国已跻身于能自主研制先进歼击机、轰炸机、运输机、直升机、教练机、特种飞机、通用飞机等多种航空装备的少数几个国家之列。一步步坚实的脚印,一代代全新的机型,令国人自豪、让世界瞩目。

  从革命战争年代走来的人民兵工,锤炼了“把一切献给党”“一切为了前线”的人民兵工精神,赋予了人民兵工独有的精神内涵。新时代的兵器工业,落实“交装备就是交战斗力”,聚焦自主可控全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装备体系建设和重点型号研制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一些重点领域实现由“跟跑”向“并跑”“领跑”的跨越。大幅缩小我国陆军主战装备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大幅提升我军新质战斗力,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做出新贡献。

  ……

  致敬先辈,

  灿若群星的英雄闪耀在历史的天空,

  他们的名字永远铭刻在人民的心中。

  吾辈自强,

  学习并传承人民志愿军精神,

  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