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 正文

申鹏:红军真的会“神兵天降”

作者:申鹏  更新时间:2020-12-18 10:28:44  来源:平原公子  责任编辑:石头

  “陆军空袭”听说过吗?

  就是陆军靠两条腿,爬到敌军头顶,往下丢手榴弹,站在五楼炸二楼,最后大获全胜。

  事情发生在长征途中的腊子口战役,1935年9月12日,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由俄界出发北上,于16日到达岷山脚下的腊子口。陕甘支队,其实就是之前的中央红军,因为经历了张国焘的分裂事件,军委纵队和红一方面军被改编为陕甘支队,总人数只有七八千人,战斗人员只有6000人。

  腊子口是一座天险,易守难攻,也是红军进入甘肃的最后一道障碍。

  论传奇性,腊子口战役不如四渡赤水、强渡乌江;论惨烈程度,不如血战湘江;但论难度,腊子口战役堪称长征途中最难的之一,而它的作战方式和战斗结果,更是堪称绝无仅有。

  腊子口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东北部,是川西北通向甘南的门户。腊子口周围是崇山峻岭,东西两侧都是100多米高的陡峭石崖,如刀劈斧削一般,中间是一个宽8米左右的隘口,腊子河从峡口奔涌而出,抬头望去,只见一线青天,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隘口只有8米宽,但是长300米,高500米,两个悬崖绝壁间夹着一道窄窄的山沟向上延伸,两边近90度的绝壁峭立。山中一道河水急流而下,隘口处的河上架着一座木桥,横跨于两岸陡壁之上。

  这座一米多宽的小木桥成了腊子口唯一的通道,敌人当时在此设了两道防线,第一道在小木桥后面,第二道在朱立沟口,小木桥后的东山坡上修筑了坚固的碉堡群和三角形的封锁工事,往后是两道纵深工事。东面突出的山腰上也修筑了几个大碉堡,重火力居高临下地控制着小桥隘口,简直是飞鸟都不得过。


  红一方面军第二师政治部主任舒同就说:“腊子口险要,远胜娄山关”。

  红军攻打娄山关的时候,靠的是神出鬼没的迂回包抄,从侧后突袭,打崩了敌人,但腊子口这里只有一条路,两侧都是90度的绝壁,没有迂回的道路;过了木桥,正面就是敌人的碉堡和机枪阵地,红军没有重武器,很难突破火力封锁。

  但是腊子口不打不行,当时,红军左侧是卓尼杨土司的上万骑兵,右侧是胡宗南主力,后方还有从四川追来的刘文辉的川边军侧翼。如果不能很快突破腊子口,就会面临被敌人四面合围的危险。所以教员和同志们研究决定,突破腊子口。

  1935年9月14日,教员同志在茨儿那村向红一方面军二师四团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当面下达了“在三天之内夺取腊子口”的命令。9月16日下午4时,红四团先头营试探性地发动了几次进攻,但均未成功,傍晚毛泽东一行20多人来到离腊子口二三公里的黑多村,立即派人去和一军团及红四团取得联系,并让通讯部队专门从黑多村到腊子口一军团二师前沿指挥所拉了一条电话线,他亲自指挥战斗。

  红四团二营六连主力强攻,战士们斗志旺盛,但地形狭窄,我方兵力无法展开,冲锋五次,都无法打开局面,双方甚至还在战场上互相喊话,红军喊:“缴枪不杀,发大洋回家”,守军是甘肃军阀鲁大昌的部队,他们得意得很,喊道:“你们就算打到明年,也过不去腊子口”。

  红四团指挥员王开湘和杨成武趴在前沿阵地上观察敌军部署的时候,发现了对方防线的漏洞,他们发现敌军靠着地形之利,有恃无恐,靠着绝壁修的扼守关隘的大碉堡,上面居然没有盖子.....

  半夜的时候,红军暂停进攻,重新研究作战方案。根握新侦察到的情况和战士们的建议,他们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政委杨成武率领第6连从正面进行夜袭,夺取木桥;如果偷袭不成就连续发动进攻,达到疲劳敌人,消耗敌人弹药,造成敌人恐慌的目的。另一路由团长王开湘率领第1、第2连,悄悄地迂回到腊子口右侧,攀登陡峭的崖壁,摸到敌人后面去。

  正面强攻很难,必须依赖侧后迂回的奇兵,但这90度的悬崖峭壁,不是一般人能够爬上去的,这时候有个十六七岁的红军小战士,是苗族人,身手敏捷,自告奋勇要去上山开路。他觉得只要用一根长的竹竿顶端捆绑一个铁钩,钩住峭壁上的缝隙和树根,一段接着一段就能爬到悬崖顶部了。

  这个小战士没有名字,大家叫他“云贵川”,他是贵州苗族人,从小跟着在深山里采药谋生,练就了一身攀援的本领,随着红军一路长征。这个外号还是教员给他起的,教员对林彪,聂荣臻说,“他出生在云南,随母亲讨饭到贵州,现在随部队到四川。你们说是不是叫云贵川?”

  他这时候早就是战斗英雄了,他是飞夺泸定桥的22勇士之一,杨成武在1992年出版的个人回忆录中,详细记下了关于“云贵川”的记忆片段。“那个小战士只有十六七岁,中等身材,眉棱、颧骨很高,脸带褐黑色,眼大而有神……因为他入伍时没有名字,大家就给他起了个名字叫‘云贵川’。在夺桥战斗中,他攀援铁索,和班长廖大珠一起冲进了火海。”

  面对陡峭的绝壁,云贵川施展绝技,用带铁钩的长杆沿峭壁爬了上去,再把用绑腿做成的绳索系在大树上垂下来,战士们全身挂满手榴弹,顺绳索攀上峭壁,迂回至敌人身后(其实是正上方),向没有顶盖的敌工事投掷手榴弹,敌军万万没有想到,冰雹一样的手榴弹居然从脑袋上砸了下来.....“腊子口上降神兵,百丈悬崖当云梯”。

  陆军“空袭”成功,正面强攻就更加有力。

  敌人万没想到我军会从峭壁迂回至其后方,惊慌之下士气大泄,被我军两侧夹击,只得仓皇逃命。我军乘胜夺占了独木桥,控制了隘口炮楼,随后总攻部队兵分两路,沿腊子河向峡谷纵深扩大战果,连克敌人多道防线,一举夺下腊子口天险。

  攻下腊子口的第二天,陕甘支队司令员彭总经过时非常感叹,他说:“不知道昨天我们红一军团这些英雄,是怎么爬上悬崖峭壁投掷手榴弹的。”

  腊子口前面一段50米的崖路上,手榴弹的弹片、木柄铺满了一地,隘口周围50米,仅仅未爆炸的手榴弹,就有一两百个,树木都炸成了残灰。

  可惜的是,那位叫做“云贵川”的红军小战士,在腊子口战役后,再也没有他的消息了,后来长征史料中也找不到他的踪迹.....他的传奇,停在了1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