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0战机23岁“生日”之际,一段“穿着破背心造歼10的艰难岁月”的视频在网络上刷屏了:
据说这是在向“默默奉献的航空人”致敬。
的确应该致敬!歼10的功绩不必多说了:歼10今天已经成为我国的主力战机,守卫着祖国的蓝天,保卫着14亿中国人民的和平与安宁;更因为有了歼10的技术基础,航空人才研制出了我国新一代隐形战机歼20……
“穿着破背心造歼10”的确是老一辈航空人只求奉献、不求索取,默默为祖国和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光荣历史,永远值得我们铭记;然而,“穿着破背心造歼10”难道不也应该被铭记?因为这是“造不如买”的耻辱,是新中国的国家记忆中永远的痛!
歼10首飞的1998年中国真的缺钱吗?仅1998年一年,各级法院共审理了3.3万起经济罪案,其中腐败案件1.95万起。陈希同一人的涉案金额就高达数千万人民币;次年案发的远华特大走私案涉及偷逃税款总额更是高达530亿……
如果说,上面这个对比还很牵强的话,我们再看一下,1998年全年全国科技活动经费是1289.8亿元,而歼10十八年的研制过程,国家总共才拨付了40亿,是国外同级别战机研发成本的几十分之一;歼10战机最终的造价高达2000万美元以上,可以想象仅研发过程的样机试制就得花多少钱?在这种情况下,歼10研制能不缺钱吗?老航空人能不穿着破背心吗?
当年运10下马,一个“很正当”的借口就是“条件不具备”。所谓“条件不具备”一方面包括对自主研发技术的各种污蔑、贬斥,另一方面就是说“国家还很穷,烧不起钱继续研发”。然而,搞“两弹一星”的时候条件就“具备”了吗?“条件不具备”怎么就搞出了“两弹一星”?
运10
回顾歼10的历史,就不能不提到歼10的“哥哥”——歼9的悲惨命运,因为歼10正是在下马的歼9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956年,党中央和毛主席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走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新中国迎来了科学技术的春天。
歼7还只是对米格21的仿制、改进,到了1964年的那个春天里,新中国的航空人按照毛主席“自立更生为主”的思想,在米格21的基础上,开始走自行研制歼击机的道路,歼8、歼9的研制任务相继提出。当时东北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所以六院(航空研究院)就和601所(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606所(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共同承担了这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1965年,三机部下达585号文开始了歼9技术验证和讨论的序幕,技术要求是主要针对歼击作战,兼顾截击和低空战斗,速度2.3马赫,升限20000米左右,作战距离800千米,总体重量控制在13.5吨左右。这个方案最早由601所负责,601所提出了4个方案,通过比较淘汰确定为后掠55°的三角翼方案,称为歼9IV型,提出了两侧进气道,这个设计是比较超前的。
歼9 I-IV型
该计划得到了高度重视,最终成为“三五”期间必保的重中之重,为此给歼9配套了910发动机(涡扇6),以及205歼击雷达,还有霹雳4空空导弹,这些在当时国内都是超一流的前瞻项目。
以发动机为例,自主研制飞机首先要能自己研制发动机。606所的科技人员参考了坠毁的美国F4发动机和英国斯贝发动机,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提出了双轴渦喷、单轴渦喷和涡扇三类共23个设计方案,最终筛选出910涡轮风扇发动机这个方案。这种推重比达6的大推力双轴内外涵混合加力式涡扇发动机,是我国的第一次设计,即使放在当时世界上也是十分先进的。1966年,与歼九配套的910发动机完成了全部图纸设计,开始样机研制;此外,配套的205歼击雷达和霹雳4空空导弹也开始研制。
但是,1966年冬,601所在风洞试验中发现歼9IV方案的机动性不够理想,又提出无尾三角翼方案,即歼9V型;此型在后来也发现存在结构和操纵方面的问题,于1968年6月停止研制歼9V型,回到9IV方案;此时606所的910发动机的研制进展却非常顺利,还于次年试制出了两台发动机试验机。
1969年7月,按照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601所负责歼9研制的人员战略转移到成都,成立601分所(就是后来的611所),与成都132厂一起承担歼九的试制任务。
1970年6月,空军对歼9的性能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活动半径达到900-1000千米,重量13吨,升限25000米,马赫数2.5,即“双二五”方案。为了实现这个高指标,611所的科技人员做了大量分析、计算、试验、优选,最后选定了三角翼、水平前翼、腹部进气、无水平尾翼的鸭式气动布局外形,即歼9VI型。
1972年,因为910发动机研制受阻,歼9险些又要搁置,611所的技术人员写信告到了周总理那里,在周总理的亲自关怀下,项目得以继续;1974年,910发动机经过5年多运行调试,解决了许多技术问题,达到了100%转速,进入高转速运转试车。(这里说明一下,910发动机就是后来下马的涡扇6)
1975年12月23日,国家计委和国防工办下文批准拨发追加的研制费4亿元(当时的4亿元可是一笔天文数字),同意试制5架歼9,要求1980年首飞,1983年定型。
1976年初,611所在歼9VI型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了总体气动力布局和设计参数,形成了9VI-2型方案,两侧进气道为二元可调节多波系混合压缩式。
歼9
上面是央视的纪录片里的截图,看一看歼9VI-2的气动外形跟歼10是不是很相似?不过它的前翼是固定的,不如歼10的可操控性。以前很多人谣传歼10是仿照什么以色列的幼师、瑞典的鹰狮,这完全是无稽之谈,歼9比它们早多了!
歼10C
然而不幸的是,1978年的春天,历时14年、花费了无数航空人心血、已经成功在望的歼9项目下马,资料入档;1980年,本应进入发图试制阶段的歼9新战机彻底夭亡。1981年,给歼9配套的205歼击雷达被停止研制;1983年,涡扇6发动机研制工作全部中止;1985年,霹雳4空空导弹挂机联试后被停止研发,转向引进国外导弹……
歼9下马,涡扇6自然失去装机对象。而歼9下马的理由,一方面是说歼9的双2.5设想犯了左倾冒进主义错误,另一个理由就是宣称涡扇6的设计有问题,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歼9及相关配套项目虽然最终大部分流产,但是却后来的航空雷达、武器发展奠定了研发基础;涡扇6的试验设备和队伍得以保留,为后来研制昆仑发动机奠定了重要基础。
70年代末80年代初,“造不如买”的思想开始流行,空军对法国的幻影2000和美国的F16产生了兴趣。当时中美正处于蜜月期,引进F16似乎也变得可能,然而,美国却要卖给中国“猴版”的F16,发动机改用陈旧落后的型号、采购价1500万美元要卖给中国3500万美元;再加之80年代中期以后,中苏关系、美苏关系逐渐开始缓和、改善,美国也就失去了“联中抗苏”的战略需求,中美蜜月期结束,最终,引进F16的计划泡汤。
美国的F16战机
从这点讲,还真得“感谢”戈尔巴乔夫,真要引进了F16,可能也就没有后来的歼10什么戏了。
1986年的又一个春天,北京春寒料峭,在一个简陋的办公室里,国防科工委的领导宣布:新式气动布局方案为我国新一代战机的总体方案,56岁的宋文骢被国防科工委任命为新型战机总设计师,这就是歼10项目。
歼10是在已经流产的歼9型战机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继续由宋文骢所领导的611所承担研制任务。
1980年歼9下马,刚刚10岁的成都611所立即就走到死亡的边缘,项目取消、国家停止项目拨款、士气遭受沉重打击……为了留住年轻的设计队伍,宋文骢不得不拉下面子从兄弟单位132厂抢到了距离投产不远的歼7III项目,一方面解决经费问题,一方面给年轻队伍“练手”。
宋文骢与歼7III
但是,在那个年代,已经上马的歼10还是常常面临下马的威胁。因为歼10战斗机各项指标很高,还沿用了歼9之前没尝试过的鸭式布局和电传飞控,有人认为研发的风险系数太高。
1989年,中方组织了一个庞大的军事代表团前往苏联考察,宋文骢也受邀参加了代表团。考察期间,苏-27SK这款新锐战斗机震撼了代表团。回国后立刻有人提出,“与歼10相比,苏27 性能优异。……歼10干脆下马别搞了,把钱省出来买苏27 更合算”,还有领导非常直白的说,搞歼10就是“5分钱想上长城,不切实际”!
随后空军购买了苏27,同时还引进了生产线,准备在沈飞仿制;由于担心美国阻拦,引进苏27的同时还大力扶持歼8-II的改进。因为经费充足,歼8H,歼8F,歼8FR侦察机等型号相继研制成功,而歼10却碍于经费和基础薄弱等原因,不得不在艰难环境中苦苦前行。
偏偏宋文骢为代表的老一辈航空人就是有不服输的劲头!
在歼10的十八年艰苦研制过程中,多位主要研制人员倒在了工作岗位上:成飞总经理杨宝树为研制歼10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不幸身患肺癌,于60岁去世;歼10试飞试飞副总指挥许德罹患直肠癌,一天要便血三四次却依然坚持工作,直至最后献出了生命;试飞总师周自全时年已63岁,却在试飞基地一住10个月,在现场几次晕倒,却严令随队医生“不准告诉任何人”……
当然,我们更不能忘记被称为歼10之父的宋文骢。与宋文骢熟悉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邻居时常遇到满头白发的宋文骢,骑着一辆破旧自行车到菜市场买菜,到所里上班;宋文骢既是领导又是专家,他力主技术民主,鼓励创新;在漫长的研制过程中,宋文骢领导广大设计技术人员,紧缩开支,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一步一个脚印,一次又一次攻克技术难关,默默地向目标迈进……
上面这段话摘编自主流媒体的报道,即便报道里没有一句提到“毛泽东思想”,但我们从中无处不能看到毛泽东思想的灿烂光芒。
宋文骢的少年时代在日本帝国主义飞机的狂轰滥炸中渡过,与他共事的老一辈航空人都有类似的经历,都曾经历过苦难深重的旧中国,也曾经历过那个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火红时代,他们都是新中国、是毛主席培养起来的科技人才,是毛泽东时代赋予了他们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这才有了歼10的最后诞生。
当然,还是要感谢美帝国主义这个反面教员,99炸馆、41撞机,终于炸醒了很多人,也炸烂了“造不如买”的思维,结束了“20年不发展军工”的历史,这才有了歼10的持续改进以及歼20的诞生。
这段历史不该被遗忘,因为教训足够深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