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光这个东西,在一般人看来,无非是站得高,能看清全貌。在毛主席看来,眼光则是智慧的外化,它体现在处世办事时的先后、缓急、高低,是一个人不得不培养和掌握的“道”。
井冈山时期,有一次,毛主席带领红军战士们挑粮上山,在黄洋界一块草坪上休息。他问战士,站在树下能看多远。有的战士回答说:“站在这里可以看到江西。”有的说:“还可以看到湖南。”毛泽东接着大家的话说:“对,我们革命者就是要站得高看得远,站在井冈山,不仅要看到江西、湖南,还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
毛主席认为:如果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只有当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高明。
毛主席的雄才大略,来自于他拥有先人一步、把握全局的眼光,能够发现并利用国际大气候,造成并控制国内小气候,实现了干一件成一件的奇迹。
杨尚昆在《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中写道:“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是什么?中国革命用什么方法才能取得胜利?长期以来,我们党包括中央大多数政治局委员都不能回答这个问题。”毛主席首先回答了这个问题。因此,与其说是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不如说是他以深邃高明的历史眼光把握住了历史趋势。
比如说抗日战争,从感情上、愿望上、条件上,多数中国人倾向于早点赶跑鬼子,实现和平与民族独立,因此要速胜,越快越好。
但愿望是美好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毛主席认为日本侵略者看似威风八面,实际上就是个膨胀的蚂蚁,不用打就能被中国拖死,抗战急不得。
毛主席反复考察、分析、比较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持久战”的思想,描绘出抗日战争战略由防御到相持最后到反攻三个阶段的蓝图,告诉中国人民急不得,要有信心,要坚持到底。
事实也是这样,日本的200多万兵力,陷入90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如同泥牛入海,好比把广东省普宁县的人分散到全国各地,连个影子都难找,一旦被切断交通补给线,就注定歇菜。因此,鬼子们只能控制铁路公路等交通主干道、占领具有交通节点功能的大城市,妄图发挥其机械化部队的优势,最快速度地输送兵力,实现“三个月灭亡”。
因中国和日本相比实力相差过于悬殊,“快不得”逐渐成为有识之士的普遍共识,大家采取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的策略,不断打击消耗日本的有生力量,最终达到了拖垮日军的目的。
其中,毛主席对“快不得”理念贯彻最深入,1940年的百团大战打出了中国人的志气,却也过早暴露了八路军的实力,负责指挥的彭德怀就受到他不少的批评。
等赶走了日本鬼子,面临着国民党这个强大的对手,毛主席的眼光再次放到国内外形势上,认为尽快解决内战“拖不得”。
当时,蒋介石占据着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优势和美国的持续援助,执意发动内战。
毛主席看得更远,尽量避免内战的同时,又站在自卫立场对各种挑衅坚决反击。他科学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揭露了美蒋集团的虚弱本质。他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这样的背景下,毛主席做的第一个重大决定,就是抢占东北。毛他说说,只要我们党的干部和部队到了东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开展斗争,就能站稳脚跟,逐步把根据地建立起来。为了争取时间,方便赶路,甚至可以丢下武器,只要人到了东北,就会有武器的。
同时,他还详尽指示了部队11万人、干部2万人的具体路线、行动方针等,要求以最快的速度争取和控制东北。在毛泽东的部署下,各类人员日夜兼程,或乘船渡海、或轻装徒步,顺利完成任务。
事后证明,党在东北的胜利,形成了进可攻、退可守的格局,是赢得解放战争最关键的一着妙棋。
后来陆续进行的各大战役,也是毫不含糊,一点也不拖时间。1949年5月,美苏法英等帝国主义还在柏林争地盘,等解放军已经如同天兵降临南京城,才回过神来,如梦方醒。
1950年,美帝国主义再次发挥不要脸的特长,派第七舰队进入台海,而此时中国已实现了解放、完成了统一,也只好干瞪眼。
试想,如果解放战争稍有迟疑,拖一拖时间,等美帝国主义进入长江,那么中国很可能就是另外一种局面了。时间不等人,中国人民要感谢蒋公跑得快,更要感谢毛主席的眼光。
邓小平说:“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其实,没有毛主席的眼光和智慧,中国人民可能会一直在黑暗的河流里摸,并且,不知道摸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