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个世纪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社会上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说当时的领导层为了面子,不但不肯接受西方国家的粮食援助,反而坚持粮食出口,因此造成了严重的饥荒问题。
其实,这完全是别有用心的人编造的谣言。
事实上,当时中国不但紧急叫停了粮食出口,还从西方国家采购了大批粮食,有效改善了国内粮食供应不足的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推进工业化进程,必须从海外进口大量工业原材料和设备。这些进口物资需要支付外汇,而粮食出口正是获取外汇的主要途径之一。这种以粮换汇的策略,在当时成为了推动工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头十年,确实维持了一定规模的粮食外销。具体来说,从1950年到1959年这十年间,中国每年向国外出口的粮食总量大约保持在230万吨的水平。
但是,随着1960年自然灾害的持续恶化,粮食短缺问题开始凸显。为此,中央果断采取措施,首先叫停了粮食出口,随后决定从国外进口粮食以缓解国内供需矛盾。
1960年11月,李先念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提出紧急进口至少12亿斤粮食,以稳定国内粮食供应。
毛主席审阅后表示赞同,并作出批示:“完全同意。若能进口二十亿斤,效果更佳。”
随后,周恩来与陈云、李先念商议后,决定先从国外购入150万吨粮食。
1961年3月20日,毛主席在广州召开的"南三区"工作会议上,确定了粮食进口计划:当年计划进口500万吨粮食,次年计划进口350万至400万吨。
在冷战高峰期,尽管东西方阵营之间的对抗依旧紧张,但中国通过积极的外交努力,成功说服了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德国和意大利在内的多个西方国家,与其实施粮食贸易合作。
1961年2月,第一艘满载澳大利亚粮食的货轮顺利抵达天津新港。这表明当时的粮食进口工作进展得相当顺利,达到了预期目标。
在此之前的1月,肯尼迪就任美国总统时曾表示,出于人道主义考虑,美国有可能向中国提供粮食援助。
对于美国总统的积极表态,毛主席采取了谨慎态度:为平衡双边关系,选择通过法国作为第三方渠道,间接从美国采购粮食。这种策略既满足了实际需求,又避免了直接接触可能带来的政治影响,实现了外交上的巧妙平衡。
为了确保粮食供应,中央采取了紧急措施,暂停了多个工业项目,将外汇主要用于粮食进口。
尽管中苏关系逐渐紧张,中国仍向苏联提出了购买粮食的申请。
但由于苏联自身的粮食储备也相当有限,因而回绝了这一申请。
为此,赫鲁晓夫直接致函毛主席,提出了一项援助方案,建议以"借用"的名义向中国提供粮食援助,具体包括100万吨谷物和50万吨古巴产糖。
毛主席在深入分析后,同意接收苏联提供的50万吨糖,但对于100万吨粮食则持保留态度。他指示这批谷物仅作为应急储备,只有在无法从其他国家获得充足粮食供应的情况下,才会考虑向苏联借用。最终,由于中国顺利从其他国家进口了所需粮食,苏联的这100万吨谷物未被使用。
1961年,中国从国外进口粮食超过580万吨,有效减轻了国内面临的粮食短缺问题。
中国在处理粮食问题时,始终坚持一条基本准则:优先选择通过贸易途径获取粮食,而非依赖外部援助。这一原则体现了中国在粮食安全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强调通过市场机制解决需求,而非被动接受外来援助。这种策略不仅保障了国家粮食供应的稳定性,也维护了经济主权和国际地位。
这次粮食进口,不但戳破了别有用心者编造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大面积饿死人的谣言,同时,从美国总统肯尼迪表示的人道主义援助,说明中国当时确实遭遇了连续特大自然灾害,从而戳破了"不是天灾,而是人祸"的谎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