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江横渡
毛泽东爬过中华大地数不尽的山峰,也游过中华大地无数的江河。在长沙,他游过湘江;在广州,他游过珠江;在南宁,他游过邕江;在杭州,他游过钱塘江;在南昌,他游过赣江;在武汉,他游过长江。
在没有大江大河可游的时候,他就游北京的十三陵水库,江西的庐山水库,湖南的韶山水库,还有武汉的东湖……
曾经有一个说法,说毛泽东敢于向任何江河挑战,就是不愿游黄河。真的是这样的吗?
1959年9月,在济南浩阔的黄河岸边,毛泽东告之山东省委书记舒同:“全国的大江大河我都游过了,就是没有游过黄河,我明年夏天来济南横渡黄河。”
然而,不知道什么原因,第二年夏天毛泽东没有来。
他终究没有畅游黄河,这成为他的一大遗憾。
上世纪60年代,老朋友斯诺来访时,进行了一次关于游泳的对话。斯诺说:1936年在保安,你曾说过想到美国一游,不知现在还有没有这个兴趣。毛泽东说:我希望在不太老之前,到密西西比河去畅游一番。但这是一厢情愿,华盛顿政府会反对。
斯诺说:如果他们同意呢?毛泽东说:如果那样,我可以在几天之内就去,完全像一个游泳者,不谈政治,只在密西西比河游一下。
这就是诗人政治家和政治家诗人的毛泽东。
如果说,翻越无数山峰的毛泽东,曾经踩出一条中国革命的胜利之路,那么,渴望搏击江河风浪的毛泽东,则亲身体验到胜利后的中国发生的变化,是那么地让他欣喜异常。
于是,他禁不住唱出新的赞歌———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毛泽东曾对人解释说,这首写于1956年6月的《水调歌头·游泳》,“是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1956年5月,毛泽东离开北京南下前,刚刚作完著名的《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这次南下,毛泽东先是到了广州,随后从广州北返。5月30日那天,他在长沙畅游了湘江。旋即到了武汉。为长江而来,自然要到中流击水。
30年前,毛泽东曾伫立长江边上的黄鹤楼,所见是“沉沉一线穿南北”的满目苍凉和“龟蛇锁大江”的沉郁。因为他那时的心情是苍凉的。如今,正在修建的长江大桥的桥墩,有如宏图一般耸立在水面。在江中挥臂击水,于风吹浪打之中,毛泽东悠然地从桥墩旁边划过。
1925年,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溘然长逝。宋庆龄要求在孙先生的汉白玉卧像前刻上这部他泼墨写就的《建国方略》。在这部呕心沥血之作中,有孙中山在地图上勾勒的青藏铁路设计图,有他设想的三峡水电工程。
但是,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他的一腔热情只能化为飘渺的云、失落的梦。
宏图在胸的毛泽东和今天的中国人,开始充满信心地要驾驭那飘渺的云,去实现那丢失的梦。让高耸的巨型水坝———“西江石壁”,去截断巫山的云,巴山的雨。
写完《水调歌头·游泳》一年后,毛泽东从重庆乘船东下,经过他魂牵梦绕的三峡。
1957年7月7日那天,他给中央发了一封惊人的电报:“我拟于7月24日到重庆,25日乘船东下,看三峡。如果三峡间确能下水,则下水过三峡,或只游三峡间有把握之一个峡……请中央考虑批准。”
经过派人调查和试水,中央政治局没有同意他这个要求。
没有游成三峡,毛泽东却没有忘记三峡工程。他的诗,促进了三峡工程的论证和调研。他的诗,也曾作为一种动力,促进了三峡大工程的前期工程———葛洲坝的建设。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三峡工程上马了。千百年沉寂的土地焕发了生机。如今,围堰合龙了。大江截流了。大坝耸立起来了。高峡平湖也蓄水了,发电了。
渐露真容的“西江石壁”,你知道吗?半个世纪前,有一位诗人,为你的诞生,曾经热情讴歌,曾经魂牵梦绕,曾经中流击水……
渐露真容的“西江石壁”,你知道吗?这个叫毛泽东的诗人,因为生前没有看到你的真容,曾遗憾地说:“将来我死了,三峡工程修成以后,不要忘了在庆典时告诉我呀!”热来寻扇子冷去对佳人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不断地外出。在许多年份里,他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住在远离京城的地方。
毛泽东最喜欢去的是南方。在南方,他又最喜欢被他称作第二故乡的杭州。在这里,他住过40多次,加起来有800多个日日夜夜。
1955年4月初,他第二次来杭州的时候,正是暮春三月、群莺乱飞、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的季节。
他看了西子湖畔的岳飞庙。
他来到了雷峰塔。
在杭州,毛泽东最喜欢的一件事情是登山。他曾3次登临北高峰,写下一首《五律·看山》———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
飞凤亭边树,桃花岭上风。
热来寻扇子,冷去对佳人。
一片飘下,欢迎有晚鹰。
顺着北高峰往南走,有一座五云山,山顶上曾有一座小庙,毛泽东游览这里的时候,庙里还有和尚,在那里让人们求签问卦。
据说,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前曾来杭州一住,在这座庙里抽了一签,签上是怎么说的,则不得而知。
反正是天地悬隔,物是人非,颇让毛泽东高兴。于是,便有了一首《七绝·五云山》———
五云山上五云飞,远接群峰近拂堤。
若问杭州何处好,此中听得野莺啼。
回首峰峦入莽苍
毛泽东不光在杭州游览,还远足到了莫干山。莫干山是天目山的一个分支,在浙江德清县城西北,离杭州有好几十公里。
游览莫干山的时候,毛泽东曾在传说为莫邪、干将用过的磨剑石旁停下脚步。磨剑石四周的石崖有多处石刻,毛泽东喃喃自语:“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在山行道上,毛泽东还情不自禁、边走边吟起古人描绘莫干山的诗句:“参差楼阁起高岗,半为烟遮半树藏。百道泉源飞瀑布,四周山色蘸幽篁。”
该回去了。毛泽东似乎还沉浸在“此间乐”之中。尽管不想刻意作诗,还是随口吟咏出一首七绝《莫干山》———翻身复进七人房,回首峰峦入莽苍。四十八盘才走过,风驰又已到钱塘。
这首七绝,名为“莫干山”,但并没有写莫干山,也许,诗人这个时候不想写沉甸甸的诗。他陶醉在大自然里面,诗中透露出大自然给予他的赏心悦目的心境。千里波涛滚滚来
在杭州的六和塔脚下,著名的钱塘江从容地向东边的大海流去。慢慢地,它受到杭州湾海浪的阻挡,在外宽内窄的海宁盐官镇出海口一带,汇聚成前推后拥的钱塘江潮。
早在南宋时期,这里的百姓就把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定为“潮神生日”,出现大规模的观潮活动。由潮而生出“神”来,看来,这江潮中多少寄托了人们的某些情思。
气势磅礴的天下奇观,也不知倾倒多少文人墨客。
毛泽东自幼爱读的汉代枚乘写的洋洋大赋《七发》,用淋漓尽致的比喻来描述观潮的感觉,是典型的赋体文风。毛泽东很称道枚乘的文笔,写了一篇《关于枚乘〈七发〉》的文章,说其“文好。广陵观潮一段,达到了高峰。”
1957年9月9日,毛泽东又一次来到杭州。11日,也就是农历八月十八“潮神生日”那一天,毛泽东从杭州住地乘车到海宁七里庙,观看了钱塘秋涛。
那天,观潮的人很多,当时海潮涌出三米多高的浪峰。
伫立江边的毛泽东被这迎面扑来的汹涛巨浪感动了,观潮回来,他写了一首题为《观潮》的七绝———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如今,在海宁盐官镇观潮处,人们把毛泽东的这首诗刻立成了一座诗碑。
孔子说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慧的人通达事物规律而行事通畅无阻,像水一样灵动,似乎更喜欢水。
仁义的人遵守行为规范,朴厚稳重而不改变主张,像山一样庄重,似乎更喜欢山。
然而,自然界却总是山水相连,山水相通的。没有江水流淌,高山也会沉默。因为高山滋养,江水才会歌唱。
既爱山,又喜水的毛泽东,哪怕是在闲暇之中,也依然透露着他那灵动如水、庄重如山的情怀。
仅仅在岸边观潮,不是他的性格。
就在海宁观潮的第二天,毛泽东又来到潮起潮落的钱塘江,投入到钱塘江水中去了。在“滔天浊浪排空来,翻江倒海山可摧”的气势里,一个人搏击其中,难道不也是一种可“观”之景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