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下想要避免风波亭式的惨案,必须引入“群众评议机制”,让人民大众成为“忠臣良将”和“奸险小人”命运的裁判者。其次,社会功勋机制也要做相应的完善,“奖善惩恶”必须成为硬道理!假若奸诈无耻者依旧窃据高位,无私奉献者反而不得好死,以后谁还敢替国家干事情?!
太史公曾有言:“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的确,忠心耿耿而被无端猜忌的事,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忠于一方,必定会受到另一方的疑忌;你所效忠的这一方也会因听信谗言,毁谤你,疑忌你。这后一种情况当然更令人心寒。
尤令我们哀毁骨立的是,这种现象不惟发生在“暗主”、“衰朝”之下,即便在被后世颂为“阅尽千古风流,独占万世潇洒”的时代,也司空见惯。
遥观盛唐,临淮郡王李光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李光弼自幼为人严肃、深沉而刚毅,喜读班固的《汉书》,治军极严。初入军旅时任左卫郎,以后任左清道率兼安北都护。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及部将史思明反叛,郭子仪欣赏李光弼的军事才能,向唐玄宗推荐他,玄宗诏李光弼摄御史大夫,持节河东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兼云中太守,后又加魏郡太守、河北采访使。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充分表现了他的军事才能。他的第一个目标是为大唐收复常山郡(今河北正定),该郡地处叛军南北咽喉,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李光弼率领朔方军五千人进攻常山,当地团练兵将自己的将领史思义绑来投降,李光弼善待思义,亲自为其松绑,使他真心归顺,供出叛军动向。次日,史思明率二万骑兵直压常山城下,李光弼向史思义问计,史思义说:“今军行疲劳,逢敌不可支,不如按军入守,料胜而出。虏兵炎锐,弗能持重,图之万全。”李光弼接受了降将史思义意见,守城不出,把军队分成四对,以劲弩五百连番射敌,叛军死伤惨重,退兵。当叛军在野外吃饭时,李光弼派轻骑数千,突然袭击,一举消灭叛军五千,收复常山郡九县中的七县。十月,郭子仪率军来常山与李光弼会师,在嘉山与叛军决战,大破之,斩首四万,俘千余人。
至德二年正月,史思明、蔡希德发兵十万进攻太原,并企图占领太原后,由北道夺取灵武。当时太原尹李光弼手中只有一万人,太原城方圆四十里,由于李光弼治军严整,与将士同甘共苦,令行禁止,士兵严守,史思明无隙可击。在兵力悬殊情况下,李光弼一面防御固守,一面守中有攻。他让战士从城中挖地道通城外,打击敌军,此是中国最早的地道战;他还在城上安装石炮(抛石器)击毙叛军十分之二三;地道后来挖到史思明大营,俘斩叛军一万多人。叛军内讧,安庆绪杀父安禄山,自立为帝,史思明退兵范阳,蔡希德因疲惫不堪而败军。
同年二月,李光弼率敢死队向敌军发动进攻,歼敌七万多人,太原之战取得完胜。嗣后,他将符节、兵马奉归朝廷,自取谦退之道。
如此彪炳青史的战绩以及勤于王事的诚心,应当说旷世难寻。不仅唐朝中后期的田承嗣、王武俊、李宝臣、李怀光这些首鼠两端的军阀们愧不能及,就是子孟、孔明复生,恐怕也会稍逊三分。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堪比霍光、诸葛亮的将才,依然免不了被统治者及其身边的佞臣打压、算计!
乾元元年八月,唐肃宗再次诏李光弼入朝,升侍中,改封郑国公,九月命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领十万大军讨伐安庆绪。
太监鱼朝恩、程元振不想“见其专美于前”,于是散布谣言,让主上提防李光弼的“不臣举动”。
唐肃宗本就害怕郭、李二人“功高震主”,遂不设主帅,只派不懂军事的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总揽诸军。结果导致邺城之战大败亏输。
邺城兵败后,鱼朝恩等人恬不知耻的把责任推到郭、李身上。
真可谓“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李光弼即令蒙受了这样的不白之冤,仍旧没有产生“玩寇”之志和拥兵自重之念,反而一心一意扑在“社稷安危”、“黎民福祉”上。他丝毫不顾自己的兵微将寡与后方的流言蜚语,毅然麾旗进军,长駈擒虏。
乾元二年十月,史思明进攻河阳,李光弼见其作战主要依靠良马千余匹,这些马每天都在黄河南岸沙渚上洗澡,便心生一计,挑选军中母马五百匹,把它们所生小马驹留在城内,把马全部赶到黄河北岸,母马因为挂念城中小马驹,就嘶叫不停,史思明的战马听到以后,也都随之跑到黄河北岸,被唐军所获。接着,李光弼又用木杆铁叉叉住史思明黄河上的火船的进攻。史思明损兵折将,亲率大军再进攻河阳,李光弼身先士卒,他事先在靴内藏刀,对将士们说:“战,危事。吾位三公,不可辱于贼。万有不捷,当自刎以谢天子。”三军感动,部将李抱玉、荔非元礼等率兵奋勇杀敌,大败叛军,杀敌一万余,生擒八千余人。河阳之战李光弼再次表现了与众不同的军事才能和赤胆公心,“河阳之战”大胜,牵制了史思明主力军,保障了潼关和长安的安全。
按理说,到了这一步,就算傻子、呆瓜也能看出李光弼“报效之志凛然”,可唐肃宗依旧对其“很不放心”。上元二年二月,唐肃宗轻信宦官鱼朝恩,不听李光弼正确意见,命李光弼冒险进攻洛阳。李光弼无可奈何,留李抱玉守河阳,自己与朔方节度副使仆固怀恩会同鱼朝恩进攻洛阳,仆固怀恩不听李光弼军令,不在洛阳城北邙山而在平原布阵,结果大败,唐军只好退守闻喜。幸亏李光弼两出奇计,袭取许州,再加上史思明军中内乱(其子史朝义趁机弑父),才转败为胜。
宝应二年,李唐王室见四方稍定,感念李光弼的“勋劳”,想要对他“罢其兵权,多予田产”。李光弼本非贪权恋位之人,即欲奉诏入朝。
左右都劝他说:“我们听说谗害您的鱼朝恩专权使气,公卿不敢仰视。宰臣或决政事,不预谋者,则睚眦曰‘天下之事,岂不由我乎?’大将军您此时入朝,岂非羊入虎口?”
李光弼思之有理,不敢去长安见驾。
皇帝于是有意“散其威势”,假装倾重李光弼旧部田神功等人。田神功等人受了恩宠,日渐骄横,不再听从李光弼的指令。
李光弼见此,更加抑郁,深怕重蹈“韩、彭之祸”,于是不再过问军政,以六艺自娱。
广德二年初,朝廷再次以诸多琐碎小事责难于年近花甲的李光弼。
同年七月,李光弼不堪其辱,忧恐成病,终年五十七岁。
“忠疑”之事,亘古长存,岂独武穆公有此祸?圣如比干,贤如屈原,功如鹏举,莫不然也!析毫剖釐,其象有三:
其一,统治阶级以《罗织经》中的“人皆可罪”为理念,把天下人都看成是盗贼,对待元勋故旧尤甚。
其二,统治阶级以“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为路线,自己不守三纲五常,却迫令下属或他人必须驯服如犬。在其管辖之所,即使有人对国家和社会有着丰功伟绩,也必须韬光养晦、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旦稍有行差踏错,立即身遭斧钺之害。
其三,统治阶级动辄上纲上线,蔑人谋反、诬人邪僻。
其说见于比干犯上强谏,匡正时弊,到头来惨遭剖杀;伍子胥鞠躬尽瘁,难免赠剑自尽的下场;文种献伐吴七术,用其三而败吴,为勾践所不容;屈原独具慧眼,戳破张仪的诡计,竟被排挤出朝;晁错力陈贬抑豪强之策,最后成了政治牺牲品;陆逊寝食不宁,欲安国利民,建久长之计,乃得“含恨而逝”;史万岁半生戎马倥偬,别无他念,终死于隋文帝之手;高仙芝立下立下赫赫战功,不料遭到宦官的诬杀;崔宁以忠直之心控诉奸臣,却被皇帝下令勒死;颜真卿坚贞一志,反被小人算计;朱弁矢志效法汉朝的苏武,身心备受摧残,只落得个“赐金还乡”;岳飞想要迎回二帝,中兴大宋,即受“三贼”弹劾;于谦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倒让英宗打入死牢;袁崇焕两宁告捷(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头上立刻多了“擅杀岛帅”、 “市米资敌”两顶帽子。
说一
比干是商朝贵族商王太丁之子,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他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
商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滥用重刑。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
纣王问他何以自恃,比干对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王怒道:“我听说圣人之心生有七窍,真的有这种事情吗?爱卿你让我见识一下吧!”于是处死比干,剖视其心。(化用自《宋史礼志》)
说二
伍子胥,本为楚国椒邑人,其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极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其后多出善策,帮助吴国西破强楚、北败徐、鲁、齐,成为诸侯一霸。
夫差继位后,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投降,伍子胥认为应一举消灭越国,但是夫差为伯嚭所谗,不听“联齐灭越”的主张,反派伍子胥出使齐国。伍子胥对他的儿子说:“我多次规劝大王,大王不采纳我的意见,我现在已看到吴国的末日了。你与吴国一起灭亡,没有好处啊!”于是将他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就返回吴国向夫差汇报。伯嚭乘机进谗言,诬陷伍子胥有谋反之心。
公元前484年,夫差便赐死伍子胥,赠剑令他自尽。伍子胥仰天长叹说:“唉!奸臣伯嚭作乱,大王反而杀我。我使你的父亲称霸诸侯。在你还未被立为太子的时候,几位公子都争立为太子,我与先王冒死力争,差点不能被立为太子。你被立为太子后,想将吴国分一半给我,但我并不敢有这种奢望。可是如今你竟听信奸佞小人的谗言而杀害长辈。”伍子胥在愤恨之余,留下遗言,要家人于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挂在东城门上,亲眼看着越国军队灭掉吴国。
吴王夫差极怒,五月初五把伍子胥的尸首用鸱夷革裹着,抛弃于钱塘江中。(化用自《史记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
说三
文种,是春秋末期著名的谋略家,据闻世居湖北江陵,素有王佐之志。
勾践国破之后,曾侥幸依靠他和范蠡二人的计谋而躲过杀身之祸。
得到赦免后,勾践回到故地,卧薪尝胆,并向文种请教说:“先生有什么办法帮我击败夫差吗?”
文种于是向勾践进伐吴七术:“一曰捐货币以悦其君臣;二曰贵籴粟囊,以虚其积聚;三曰遗美女,以惑其心志;四曰遗之巧工良材,使作宫室以罄其财;五曰遗之谀臣以乱其谋;六曰疆其谏臣使自杀以弱其辅;七曰积财练兵,以承其弊。”(东汉会稽人袁康等编纂的《越绝书》上说是“伐吴九术”)
勾践只用了其中三种方略,就轻而易举的击败了敌国。
此时,范蠡提醒文种说:“高鸟散,良弓藏,狡兔尽,走狗烹。”
文种于是称病不朝,但仍未躲过小人疾谗。
翌日,勾践赐给文种一把宝剑,说:“您教给我的七种计策,我只使用了三招就把吴国打垮。剩下的六招未验其效,不如您到地下教授先王,使其能够尽克吴国的前人。”
文种只得自杀。(化用自《东周列国志》)
说四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思想家,少有才节,博闻强识,志向远大。尤为难得的是,小小年纪便做了许多体恤民众的好事,博得了众口一词的赞誉。
在其成年之后,表现更是出人意表,面对秦军犯境,屈原组织乐平里的青年奋力抗击,他一方面不厌其烦的对大家进行思想教育,一方面巧用各种战术,机智果敢地给敌人以沉重打击,一展其非凡才华。
其后,屈原应怀王之召出山进京,这一年他在鄂渚为县丞。次年,由于官箴甚佳,升任楚怀王左徒。这一年的深秋,屈原首次使齐。
周慎靓王三年,他开始正式进入楚国的决策高层。
初掌权柄,屈原便开始力倡变法革新,与旧贵族和一切顽固势力进行斗争。却因上官大夫之谗而见疏,被罢黜左徒之官,任三闾大夫之职。周赧王二年,屈原第一次流放汉北地区。
此时,强秦为了打破楚、齐联盟,令张仪前来陈说利害。张仪贿赂楚国权贵宠臣,又欺骗楚王说:“楚国如果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出商、于一带六百多里土地。”屈原极力谏止,但是楚王不听,反把相印授予使者,令其跟张仪去秦国,准备接受“赠地”。张仪回秦之后,佯装大病,三个月不见楚使。怀王以为张仪怪他和齐国断绝关系不够坚决,又派人去辱骂齐王一通。齐王大怒,断绝了和楚的合纵,反而和秦国联合起来了。这时张仪才出面对楚使说:“我有秦王赐给的六里封地,愿把它献给楚王。”六百里变成了六里,楚使很生气,回来报告楚怀王,怀王大怒,先后两次兴师伐秦于丹阳(今河南西峡、淅川一带),结果都被秦打败,丧失八万军队,大将军屈丐、裨将军逢侯丑等70余人被秦军俘虏,汉中郡也因此沦陷。
楚怀王悔不该当初,复向屈原问计,屈原认为应该恢复“合纵”的战略。
恰在此时,秦昭襄王又以张仪为使,故技重施,想要以武关附近的土地换取楚国的黔中之地。
楚怀王恼恨张仪先前的欺诈,于是将他囚禁。张仪却靠贿赂楚国的重臣靳尚而逃出生天。
张仪从囚禁中放出来不久,没有立即离开楚国,而是又去施展三寸不烂之舌。张仪向楚怀王提出:他可以向秦王建议不要黔中之地,请秦王派太子来楚国作人质,楚国派太子到秦国作人质,把秦王的女儿作为侍候楚怀王的姬妾,两国永结兄弟邻邦。
楚王不长记性,想要答应张仪的建议。
屈原反对说:“前次大王被张仪欺骗,张仪来到楚国,我认为大王会用鼎镬(古代两种烹饪器鼎和镬)煮死他,如今释放了他,不忍杀死他,还听信他的邪妄之言,这可不行。”
楚王又不从。
秦昭襄王见张仪的妙计得售,忙趁热打铁,很客气地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武关(在陕西丹凤县东南)相会,当面订立盟约。
楚怀王接到秦昭襄王的信,很是疑惧,既怕开罪秦国,又怕有去无回,于是召集众人商议。
大夫屈原对楚怀王说:“秦国强暴得像豺狼一样,咱们受秦国的欺负不止一次了。大王一去,准上他们的圈套。”
可是怀王的儿子公子子兰却一股劲儿劝楚怀王去,说:“咱们长期以来把秦国当做敌人,结果丧城失地。如今秦国愿意跟咱们和好,却之不恭!”
楚怀王听信了公子子兰的话,便动身往赴。
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怀王刚踏进秦国的武关,立刻被秦国预先埋伏下的人马截断了后路。在会见时,秦昭襄王逼迫楚怀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让给秦国,楚怀王未肯应允。秦昭襄王就把楚怀王押到咸阳软禁起来,要楚国大臣拿地来赎。
楚国的大臣们听到国君被押,把太子立为新的国君,拒绝割让土地。这个国君就是楚顷襄王。公子子兰当了楚国的令尹。
楚怀王在秦国被押了一年多,吃尽苦头。他冒险逃出咸阳,又被秦国派兵追捕了回去。他连气带病,没有多久就死在秦国。
楚国人因为楚怀王受秦国欺负,死在外头,心里很不平。特别是大夫屈原,更是气愤。他劝楚顷襄王搜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和怀王报仇雪耻。
可是他这种劝告不但不顶事,反倒招来了令尹子兰和靳尚等人的仇视。他们天天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
他们对楚顷襄王说:“大王没听说屈原数落您吗?他老跟人家说:‘大王忘了秦国的仇恨,就是不孝;大臣们不主张抗秦,就是不忠。楚国出了这种不忠不孝的君臣,哪儿能不亡国呢?’大王,你想想这叫什么话!”
楚顷襄王听了大怒,把屈原革了职,放逐于湘南。
屈原积愤难平,怨而作《怀沙》,自言“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知死不可让,原勿爱兮!”
后遂抱石自沉。(编译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说五
晁错出生于颍川(今河南禹县),年少时师从张恢学习法家思想,后因能力出众,升为博士。后上上《言太子宜知术数疏》,陈说太子应通晓治国的方法,得到文帝赞赏,拜为太子家令。由于晁错能言善辩,善于分析问题,深得太子刘启的喜爱和信任,被太子家誉为“智囊”。
汉文帝前十一年(前169年),匈奴屡侵边境,侵扰狄道,文帝发兵征讨,晁错乘机向文帝上了《言兵事疏》,提出“以夷攻夷”的观点,文帝很赞赏,赐给晁错诏书,以示嘉奖,但并未采纳晁错主动出击的建议。
晁错接着又向文帝上了《守边劝农疏》,提出用经济措施鼓励移民,用移民实边的办法抵御外患,被文帝所采纳。于是晁错又上《募民实塞疏》,对如何安置移民生活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四方百姓大受其利。
景帝二年,晁错向景帝陈述诸侯的罪过,请求削减封地,收回旁郡,提议削藩。上疏《削藩策》,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满朝文武未敢就此多加意见,唯有窦婴独持异议。二人因此结下梁子。
景帝诏令:削夺赵王的常山郡、胶西王的六个县、楚王的东海郡和薛郡、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郡。诸侯哗然,都强烈反对,憎恨晁错。
削藩令下达十多天后,吴楚等七国以诛晁错为名联兵反叛,声势喧天。
时逢窦婴入宫,请求景帝召见袁盎。袁盎曾当过吴国丞相,于是景帝问计于袁盎。袁盎认为吴楚七国造反不足为患,并请求景帝屏退旁人,献策说:“吴楚叛乱目的在于杀晁错,恢复原来封地;只要斩晁错,派使者宣布赦免七国,恢复被削夺的封地,就可以消除叛乱,兵不血刃。”景帝默然良久,决定牺牲晁错以换取诸侯退兵。
袁盎献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景帝批准了这道奏章,此时晁错毫不知情。于是景帝派中尉到晁错家,下诏骗晁错上朝议事。车马经过长安东市,中尉停车,向晁错宣读诏书,腰斩晁错,当时晁错尚穿着朝服。(编译自《汉书·袁盎晁错传》)
说六
陆逊本名陆议,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其始仕幕府之时,便得到孙策的青睐,并成为其婿。其后,他征讨山越、谋羽取荆、夷陵破蜀、石亭御魏,战无不胜。
陆逊虽置身行伍,却还有一套治国安民的谋略。他任海昌屯田都尉时,政绩明显,深受百姓拥戴。他从当地土地贫瘠且连年干旱的实际出发,一方面开仓赈济贫民,一方面“劝课农桑,鼓励生产”,“百姓蒙赖”,称他为“神君”。他还曾上书孙权,对国家的严法苛刑提出批评,指出:“峻法严刑,非常王之隆业,有罚无恕,非怀远之弘规”。他建议孙权要象西汉刘邦那样轻刑便民,用黄老之法治理国家,要尽量少动干戈,务以养本保民为要,只有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才能富国强兵,统一天下。这些主张说明陆逊并非“寻常政客”,而是一个文武兼备、心系黎民的政治家。
他之于孙权,世人谓之“君臣相得”。
可惜,陆郎不仅承惠于仲谋前半生的“任才尚计,师友忠贤”,也受害于其后半生的“性多嫌忌,果于杀戮”。
无论他怎样的志在谒诚,夙夜兢兢,依旧没能逃脱其主上内心的“情天恨海”!
话说太子孙和同鲁王孙霸为了争夺太子之位骨肉相残,朝廷内外的官员,大多派遣子弟侍奉孙和或孙霸,全琮告知陆逊,陆逊认为这些子弟应该凭借才能晋升,不应该私自邀利取荣。他站在中立立场,认为这些支持两宫势力的子弟必会各自结成派别,这是古人最忌讳的事。当时全琮子全寄支持孙霸,陆逊又写信给全琮说,全琮不学习金日磾杀子,最终会给他的家族里召来祸患。全琮不采纳他的意见,二人更生出了间隙。
孙权私下召见杨竺,杨竺认为鲁王有文武英才,应为嫡嗣。孙权同意他的意见。当时有役使藏于孙权的床下完整偷听到这些谈话,告知了孙和。孙和于是与陆逊族子陆胤密议,请他让陆逊上疏表谏。太傅吾粲也几次与陆逊通信。陆逊于是屡次上疏极力地陈述嫡庶之分,又请求进京面见。
孙权猜到密谈泄露,恼羞成怒。于是追查盗听事件,先后将杨竺、陆胤收监审问,并派使者多次前去见责、斥骂陆逊,陆逊内心气愤难平,不久去世。
儒士袁宏兴叹曰:“伯言蹇蹇,以道佐世,出能勤功,入能献替。谋宁社稷,解纷挫锐,正以招疑,忠而获戾。”诚哉,斯言!(选取自《世说新语·方正》注引《吴书》)
说七
史万岁是京兆杜陵人。他的父亲史静,是北周沧州刺史。史万岁轻时英俊威武,擅长骑马射箭,勇猛凶悍,敏捷如飞,喜读兵书,并精通占卜。
北周保定四年,北周和北齐战于洛阳城北之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市北)。15岁的史万岁随史静从军,他观察战场形势,认为周军将败,并令左右换装离去。不久,周军果然大败,史静因此对他的才能十分惊奇。周武帝年间,他由平民百姓提升为侍伯上士。
北周大象二年五月,北周宣帝宇文赞病死。周静帝宇文衍年幼,左丞相杨坚专政。六月,相州(今河北省临漳西南邺镇)总管尉迟迥(北周文帝宇文恭外甥)恐杨坚专权对北周不利,公开起兵反对杨坚。史万岁随行军总管梁士彦前往征讨。军至冯翊(今陕西大荔县),有群雁飞来,史万岁对梁士彦说:“请允许我射下那一行中的第三只雁。”于是发弓射去,雁应弦而落。三军见史万岁射技如此高超,无不心悦诚服。军至河北,与尉迟迥军相遇,史万岁每战先登,勇冠三军。邺城(今河北省临漳西南)之战,官军初战不利,稍稍退却,情势十分危急,史万岁大呼:“事情紧急了,我们应当攻破敌阵。”于是身先士卒,驰马奋击,连击数十人。在众人的协助政,官军士气复振,迅速扭转了战局。平叛后,史万岁因功拜为上大将军。
数年后,隋文帝杨坚命秦州总管窦荣定率九总管、步骑兵三万,由凉州(治今甘肃武威)道北击突厥。五月二十四日,与突厥阿波可汗所部在高越原(今甘肃民勤西北)地区相拒。高越原地处沙漠地带,干枯无水。窦荣定军刺马血解渴;死者十分之二三。忽然遇雨,隋军士气大振。窦荣定乘势挥军奋力冲击,多次挫败阿波军。史万岁此时自投军门请求报效,要求立功赎罪。窦荣定数闻其骁勇,便于二十五日派人向突厥提出:“士兵有什么罪过,何必让他们互相残杀呢?只在两军中各选一位勇士决斗比个胜负吧!”阿波可汗应允,遂派一名骑将挑战,窦荣定派史万岁出马应战,史万岁冲过去,砍下突厥勇士的头颅得胜而回。突厥大惊,不敢再战,即请议和而退。
开皇十九年(599年),突厥都兰可汗被部下所杀,其部落大乱。为挽救突厥颓势,达头可汗自立为步迦可汗,于开皇二十年(600年)四月率兵进犯隋边。隋文帝命晋王杨广、尚书右仆射杨素出灵州(治回乐,今宁夏灵武西南),汉王杨谅与史万岁出朔州(治善阳,今山西朔县),合击步迦可汗。史万岁率柱国张定和、大将军李药王、杨义臣出塞,军至大斤山(即今内蒙大青山),与步迦可汗军遭遇。步迦可汗派人问:“隋军主帅是谁?”侦察骑兵报告说:“是史万岁。”步迦可汗又问:“莫不是敦煌守卒史万岁?”侦察骑兵说:“是啊。”步迦确定隋军统兵将帅是当年威震敦煌的史万岁后,慌忙引军回撤。史万岁挥马追击百余里,大破突厥军,斩杀数千。又继续跟踪追入沙漠数百里,凯旋而归。
史万岁自大斤山回京后,杨素妒忌其功,在隋文帝面前谮言史万岁,说:“突厥已经投降了,况且他们本来不是入寇,只是放牧而已。”因此隐瞒了他的功劳,不予褒奖。史万岁数次上表陈述,隋文帝仍未醒悟。
此时隋文帝从仁寿宫初还京师,并刚废掉太子杨勇,所以严防东宫结党谋变。隋文帝问史万岁现在何处,其时史万岁正在朝堂,但杨素见隋文帝正怒,却故意说:“万岁拜访东宫去了。”以激怒隋文帝。隋文帝果然信以为真,立即下令召见史万岁。当时出征将士数百人在朝称冤,史万岁对众人说:“我今天把你们的功劳极力地陈述给皇上,事情会解决好的。”史万岁见到隋文帝后,说:“将士有功,却被朝廷所抑制!” 他的语气激昂愤慨,对隋文帝也不顺从。
隋文帝越发震怒,令武士将史万岁暴杀于朝堂。史万岁死后,隋文帝追悔莫及,但为了尊严,还是下诏列出许多罪名。(《隋书》卷五十三列传第十八)
说八
高仙芝,唐朝中期名将,高句丽人。姿容俊美,善于骑射,骁勇果敢。幼时随父入唐,20岁时被授予将军。官至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等职,封密云郡公。
吐蕃占领小勃律,唐王朝三次出兵不捷,遂于天宝六年(747年)命他为行营节度使。其率军出击,不到旬日即智取小勃律,因功受赏,升安西节度使。天宝九载进攻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设计奇袭,生俘其国王和部众。
著名史学家胡秋原曾评价他说:“数目不少的军队,行经帕米尔和兴都库什,在历史上以此为第一次,高山插天,又缺乏给养,不知道当时如何维持军队的供应?即令现代的参谋本部,亦将束手无策。”“中国这一位勇敢的将军,行军所经,惊险困难,比起欧洲名将,从汉尼拔,到拿破仑,到苏沃洛夫,他们之越阿尔卑斯山,真不知超过若干倍。”
高仙芝为中兴大唐不辞辛劳、甘洒热血,于斯可见!
与历史上其他的军人一样,火爆的脾气和倔强的骨头令他万劫不复。
俗话说宁罪君子,勿罪小人,他却冒犯了一个不该冒犯的宦官——边令诚。
高仙芝率军东征,平“安史之乱”时,监军边令诚曾向高仙芝建议数事,并向其索贿,高仙芝哪吃得了这套,将其臭骂了一顿,使边令诚怀恨在心。
待到叛军与唐军两相焦灼,高仙芝被迫暂退潼关后,边令诚趁机入朝奏事,向玄宗反映了高仙芝、封常清不能“速捷”之事,并说:“封常清说叛军强大动摇军心,而高仙芝放弃了陕郡几百里地,偷偷克扣士兵的粮食和赏赐。”唐玄宗听了边令诚的一面之辞后,大怒不已,派遣边令诚赴军中斩高仙芝与封常清。
天宝十四年十二十八日(公元756年1月24日),边令诚到了潼关,先把封常清叫来,向他宣示了敕书,将其斩首,暴尸于芦苇之上。高仙芝回到官署后,边令诚带着100名陌刀手,对高仙芝说:“御史大夫也有诏命处死。”高仙芝急忙下马,说:“我退兵是有罪,死罪我不敢否认。但认为我偷偷克扣赏赐和军粮,是诬蔑。”他对边令诚说:“上有天、下有地,兵将都在这里,您难道不知道?”
他又回头对部下说:“我把你们招募来,当然是想打败叛军多得重赏,但叛军力量正强,所以撤退到这里,也是为了加强潼关的防守。我如有罪,你们可以说,如没有罪,你们就喊冤枉。”全军都喊:“冤枉!”喊声动地。高仙芝看着封常清的尸体说:“您是我提拔的,又接替我当节度,我现和你一起死,难道是命吗?”于是被杀死了。(《旧唐书-列传第五十四》)
说九
公元783年10月,德宗为避泾原兵乱,仅率亲兵卫队800余人逃到奉天县,后颁布诏令,希望各路藩镇能够初始勤王。无奈将军们都隔岸观火,丝毫不在乎大唐国祚的气运存续。
数日之后,只有浑咸宁、崔宁等三四人携兵来援。
德宗见到那些平日里受尽自己好处的臣子此时竟没有一个敢于捐躯赴难,曾经被自己“软禁”过的崔宁反而能够不计前嫌,以国家为重,不禁感慨万千。当下出言“惭谢”道:“爱卿辛苦了!(以前那么对你)全都是朕的昏聩啊!”
崔宁道:“陛下何辜呢?一切不过是卢杞祸国罢了!”
卢杞听说后,就与王翃商量陷害崔宁。王翃对德宗撒谎说:“我与崔宁一起从京城出来,崔宁好几次下马撒尿,目的是拖延时间,观望时局变化。”王翃又指使奉天县尉康湛伪造崔宁给朱泚的信,并将信交给有关部门。卢杞因此添油加醋说:“崔宁与朱泚结盟,约定当朱泚的内应,所以只有崔宁独自来奉天。”
面对卢杞的信口雌黄,德宗也不派人调查,十月十一日,德宗派中使将崔宁带到帐下缢杀。朝廷内外都说崔宁冤枉,德宗听说以后,才赦免了崔宁的家属。(《醒世恒言》第三十三卷)
说十
颜真卿,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生于京兆万年,是唐代名臣,也是杰出的书法家。
颜真卿三岁时丧父,母亲殷氏亲自教育他。长大后,学问渊博,擅长写文章,侍奉母亲非常孝顺。开元二十二年中进士,登甲科。时值四方动荡,各路藩镇对待老百姓都是贯彻“饥则食,饱则弃”的套路,他却为官有声,首唱大顺,历职抚湖,不畏强权,决心重整纲纪,并随贺兰进明等名将在安史之乱中立过殊勋。但一直被朝中的奸宦打压,官职卑微。
权臣元载被杀后,杨绾推荐他,提升为刑部尚书,随后升任吏部尚书。代宗驾崩后,任礼仪使,因而上奏说前几朝皇帝追加谥号的礼节繁复,请按初定的礼节为准,袁傪坚决排斥他的意见,扣住不上报朝廷。时值国家死丧战乱之后,典章法令废弛,颜真卿虽然博古通今,但他的建议多被权臣阻扰,难以送达皇帝。
杨炎掌管国政时,颜真卿因刚正,不被杨炎容忍,改任太子少师,但还兼任礼仪使。到卢杞掌权后,更加厌恶颜真卿的刚正,改任太子太师,连礼仪使也罢免了,多次派人探听哪一个方镇方便些,准备把他排挤出京都。颜真卿去见卢杞,告诉他说:“你先父卢中丞(卢奕)的头颅送到平原郡,脸上满是血,我不忍心用衣服擦,亲自用舌头舔净,您忍心不容忍我吗?”卢杞表面惊惶地下拜,但内心恨之入骨。
卢杞于是心生毒计,趁李希烈播乱洛阳之时,献计于主上,道:“李希烈年轻气盛、居功自傲,部将们肯定都不敢劝他。如果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携带陛下诏书,前去向李希烈当面剖析祸福利害,李希烈定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中央可以不废一兵一卒而把他降服。颜真卿是四朝元老,忠贞正直、刚毅果决,名重海内、人所信服,实在是此行的不二人选。”
德宗频频点头,觉得卢杞讲得很有道理。
诏书颁下,满朝文武尽皆失色。所有人都觉得,卢杞这么做无异于是让年过古稀的太子太师颜真卿去送死。
没错。卢杞就是要让他去送死。
从当上宰相的那一天起,卢杞最关心的事情就是如何把朝中有威望有资历有水平有魄力的人一个一个搞掉,好让自己永远待在宰相的位子上。
颜真卿义无反顾地上路了。行前给儿子留了封遗书,只写了六个字:‘奉家庙、抚诸孤。’走到洛阳时,东都留守郑叔则劝他拖延时间,看天子会不会改变主意。颜真卿说:“这是圣旨,岂能逃避?”到了许州,果然被李希烈拘留,从此再没回到长安。在被囚禁了一年零七个月后,亦即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八月,颜真卿被李希烈缢杀于蔡州。(《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三·列传第七十八》)
说十一
《宋诗选注》曾有名篇《春阴》,堪称七律中的佳品,诗曰:“关河迢递绕黄沙,惨惨阴风塞柳斜。花带露寒无戏蝶,草连云暗有藏鸦。诗穷莫写愁如海,酒薄难将梦到家。绝域东风竟何事,只应催我鬓边华!”
这首诗歌的作者叫朱弁,徽州婺源人。建康元年底,金人南下侵宋,攻破开封,搜尽宫室钱财珍宝,俘虏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和大臣、妃嫔及能工巧匠三千余人北去,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难”。山河破碎,无论帝王之家抑或普通人家,无一例外遭受洗劫,朱弁苦心经营起来的家,也在战火中化为灰烬,他只得加入逃难的队伍,携家南奔。
北宋灭亡后,刚刚登上皇位的南宋高宗被金军追杀,惶惶如丧家之犬,便多次征召爱国志士赴金求和。建炎元年(1127年),宋高宗招募大金通问使,朱弁见这是一个报效国家的机会,挺身而出,自荐于朝廷。经过层层筛选,宋高宗最后拍板,任王伦朝奉郎、假刑部侍郎,为大金通问使,任朱弁修武郎、假吉州团练使,为通问副使,于当年十一月率队赴金。这一年,朱弁已经四十二岁了。
当时,宋金并未开启正式和谈,两军时有鏖战,虽说“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但金人穷兵黩武,以磔锉凶残著称,无道德底线,以至“常斩来使”。“靖康之难”中,当时北宋当局派到驻扎于开封城外金营求和的大臣中,就有不少惨遭金人杀害,吏部侍郎李若水因为拒绝金人的收买、怒斥金人不霁信义,甚至被金人割颈断舌,死得十分惨烈。所以,当时宋臣使金,真如赴汤蹈火,是需要舍生忘死的勇气的。果然,王伦、朱弁一行抵金后,根本还没有启动谈判,就被金帅完颜宗翰全部扣押于云中郡(今山西大同),作为人质,统统沦为“阶下囚”,一扣就是五年之久。五年对于普通人或许不怎么漫长,但对于失去人身自由、被拘禁于异域的王伦、朱弁来说,自然是苦闷的,加上金人的威逼恫吓,想必愁肠百结,度日如年。
绍兴二年,即朱弁使金被扣五年后,金人某天忽然派专人前来通报说,和议可成,让王伦和朱弁二人中选派一人到金元帅府接受国书回国,但另一位必须继续扣留在金国,让他俩商量确定谁去谁留。这无疑是一天大喜讯,既有出使的佳绩,又有飞出囚笼、回归故乡的自由。不过这也是一道难题,在做这道艰难的选择题时,朱弁以坦荡的胸怀作了十分干脆的决定,他对王伦说:“我自来金,本来就没打算活着回去,更不会借机先归。希望作为正使的你接受国书,归报天子,促成两国和好,保百姓安康,如此,我即使暴骨外国也无憾了。”于是,他主动放弃了归国的机会,继续留在金国。临别之际,他要求王伦把出使的官印留下,视其为符节,随身携带,卧起与俱,他要做一个矢志不渝的宋朝苏武。
虽然王伦带着金人愿意和谈的信息回了国,但真正的和谈并未从此开启,宋金之间依然战事不断,朱弁依然被扣留在金国,看不到归期。在此后漫长的拘禁日子里,朱弁不但要忍受思国思乡的折磨,还不时受到金人的威逼利诱。当时,金国扶持北宋降臣刘豫的伪齐政权,代金统治黄河以南的中原地区。在此过程中,金人知朱弁德才兼备,逼迫他到刘豫伪朝任职,还开导他说:“这是你归国的第一步啊。”朱弁听后,义正词严地拒绝道:“刘豫乃国贼,我恨不能食其肉、寝其皮,北面而事之,我就是死也不会答应的。”金人见他不从,愤怒之下断了他的食物供应,朱弁依然不从。之后,朱弁天天站在驿站门口,忍饥待死,坚决不屈服。不想金人竟被他的坚贞感动了,又照常向他供应食物。
绍兴十三年,宋金达成“绍兴和议”,双方随后遣还被俘、被扣押人员。当年六月,朱弁终于回到了阔别十六年之久的祖国,形容憔悴,衣衫褴褛,但他官印不离身,“符节”犹在。
有人劝谏皇帝说:“朱弁在金十六年,经历艰难困苦,身心备受摧残,却始终没有变节,这样的人不正是我们应该重用的吗?”
宋高宗也想重用,无奈要职高位都已被“官二代”挤占,实在腾不出适合朱弁呆的地方,于是略散金帛了事。
终其一生,这位忠臣不过官同“传达室老大爷”、“居委会大妈”,且在归国第二年,他就因病去世了,享年五十九岁。(《奉使直秘阁朱公行状》)
说十二
民间流传不少历史人物的传奇故事,许多是后世虚构的。但就岳飞而论,在《说岳全传》和一些戏文中,虽然虚构事迹颇多,但对他的高风亮节其实反映得并不充分。
岳飞有一句流传近千年的名言:“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在宋代社会,官场中充溢着崇文抑武的习气,武将被指为粗人。武将能讲出如此一针见血、言简意赅的名言,已属极为不易,更何况是身体力行。他担任高官之后,收入自然颇高,却一直维持着相当简朴的生活。后妻李娃有一次穿丝织品,岳飞就一定要她更换为低档的麻衣。他的私财收入是十分丰厚的,却经常化私为公,以私财补贴军用。有一次,以宅库中的物品变卖,造成弓二千张。他遇害后抄家,家中根本没有金玉珠宝,贵重物只有三千余匹麻布和丝绢,五千余斛米麦,显然还是准备贴补军用的。
宋代的统治阶层纳妾是很平常的事。如抗金名将吴玠服用金石,酒色过度,咯血而死。韩世忠不仅纳妾多人,还喜欢侮辱部将妻女,竟迫使猛将呼延通自杀。岳飞的前妻刘氏是在战乱情况下,自动离家改嫁的。他与后妻李娃厮守一生。有一次,吴玠属官出差到岳飞军营,对于岳家军中别无姬妾、歌童、舞女等劝酒作陪,颇感惊讶。回去报告吴玠后,吴玠特别为岳飞送来一个四川名姝,并置办许多金玉珠宝做妆奁,然却被岳飞打发回去。
岳飞根本不是恋栈的官迷,他几次上奏,都表白了准备功成身退的心迹。“三十功名尘与土”的名句,正是表达他贱视官爵的心态。南宋的百姓对此有广泛崇高的评价,说他“手握天戈能决胜,心轻人爵只寻幽”。
岳飞有五个儿子,他死时仅三十九岁,却已是抱儿弄孙的祖父了,长孙岳甫比幼子岳霭大一岁。因年龄关系,真正能随他出入战阵的就只有长子岳云,他对岳云的要求可说是超乎寻常严格,这应是与力图矫正宋军中的各种裙带风式的腐败有关。当岳云还是一名小军士时,在训练时不慎跌下马来,就被岳飞严责一百军棍。岳云年龄稍大,就成为一名十分骁勇的战将。他的兵器不是像演义或戏曲中所说的,是一对铁锤而是一对铁锥枪,军中称他为“赢官人”,意为这个“官人”(官员的尊称)总能打赢。他参加过多次重要的战役,特别在着名的颍昌大战中,打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全身创伤一百多处,对扭转战局起了重大作用。但岳飞在一般情况下,只报将士们的战功,却对岳云的战功扣押不报,并且多次拒绝上级或皇帝为岳云加官。岳飞平时不准儿子们近酒,在学习的间隙,还让他们参加农事,理由是“稼穑艰难,不可不知也”。
岳飞强调“正己然后可以正物,自治然后可以治人。”他能很自然地说到做到,是令人佩服的。
即令如此,其仍难以逃过“忠疑”之术的杀戮!
1141年(绍兴十一年),金国在无力攻灭南宋的情况下,准备重新与宋议和。宋廷乘机开始打压手握重兵的将领,尤其是坚决主张抗金的岳飞、韩世忠二人。完颜兀术在给秦桧的书信中说“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
四月,张俊、韩世忠、岳飞三大将被调离军队,到临安枢密院供职。
五月,张俊在和岳飞巡视楚州韩世忠的军队时,暗中挑唆岳飞,欲一同分解此军,却遭飞严肃回绝。秦桧又欲陷害韩世忠,飞再次保全了韩。岳飞回朝后,即遭秦桧党羽万俟卨、罗汝楫的弹劾,诬蔑飞援淮西“逗留不进”、主张“弃守楚州”,要求免除岳飞枢密副使之职。八月九日,岳飞被罢枢密副使,充“万寿观使”的闲职,飞自请回到江州庐山旧居赋闲。
岳飞此时已无兵无权,但对他的迫害却仍在步步紧逼。在秦桧授意下,张俊利用岳家军内部矛盾,威逼利诱都统制王贵、副统制王俊先出面首告张宪“谋反”,继而牵连岳飞。
张俊私设公堂,向张宪严刑逼供,毫无结果之下,竟捏造张宪口供“为收岳飞处文字谋反”。岳飞在江州居留,为时甚短,就接到宋廷命令,召他回“行在”临安府。十月十三日,岳飞被投入大理寺(原址在今杭州小车桥附近)狱中,此前其长子岳云也已下狱。
岳飞义正词严地面对审讯,并袒露出背上旧刺“尽忠报国”四大字,主审官何铸见此,亦为之动容。何铸查得岳案冤情,如实禀告秦桧。秦桧却说:“此上(高宗)意也!”改命万俟卨主审此案。
卨用尽手段,也无法使岳飞三人屈招一字。飞宁死不自诬,乃至以绝食抗争,经其子岳雷照顾,才勉强支撑下来。
十一月初七日,宋金“绍兴和议”达成:由宋向金称臣,将淮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划归金国,并每年向金贡奉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
和议虽已达成,但岳飞始终未能被释放。万俟卨等逼供不成,为了坐实冤狱,又为岳飞罗织搜剔了所谓“指斥乘舆”、“坐观胜负”等数条罪名,欲将飞一举定为死罪。
大理寺丞李若朴、何彦猷以飞为无罪,与万俟卨竭力争议,均遭罢官处分。十二月廿九日(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下达命令:“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将防护。”
岳飞的死讯传出,百姓们都为之哭泣。(《金佗稡编》卷四《鄂王行实编年》)
说十三
于谦无疑是明史中廖若孤星的大忠臣。然而即使像他这样能够力挽狂澜的干才,面对复杂的政治斗争,也难免顾此失彼,终至丧身。
正统十四年八月,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怂恿下,御驾亲征。结果在居庸关西北的土木堡遭到蒙古军队的突击,全军覆没,扈驾的几百名官员战死,皇帝朱祁镇当了俘虏,王振则被护卫将军樊忠用铁锤砸死。
皇帝被敌军俘虏,简直是奇耻大辱,大臣们向代理朝政的郕王朱祁钰提议,应当对“倾危社稷,构陷皇帝”的王振的党羽与家属,严加惩处,以安人心。话音刚落,愤怒的官员一拥而上,把王振的党羽马顺活活打死,接着又把另外两个党羽毛某、王某打死。王振的侄子王山也被抓来,跪于廷前。一时间朝班大乱。缺乏政治经验的郕王朱祁钰不知所措,溜之大吉。刚刚升任兵部尚书的于谦当机立断,一把抓住朱祁钰的袍袖,向他耳语几句,请他当场表态。朱祁钰按照于谦的交代,对文武百官说,马顺等罪该处死,随即下令,把王山押往西市凌迟处死,王振家属无论老少全部斩首,家产充公。一场骚乱终于平息。吏部尚书王直握着于谦的手说:今日之事,即使有一百个王直,也办不好啊!
国不可一日无君,太后接受群臣的建议,命郕王即帝位。郕王惊慌失措,躲进了自己的王府。于谦前往劝说,臣等实在是担忧国家,并非为私人考虑。九月初六,郕王朱祁钰受命登基,改年号为景泰,遥尊英宗为太上皇。
这两件事使得朱祁钰对于谦顿生敬意,加封他为太子少保。当时京城人心汹汹,副都御史徐有贞主张“南迁”,实际上是放弃北京逃跑。于谦坚决反对,声泪俱下地对皇帝说:京师乃天下根本,宗庙社稷宫阙百官万姓所在,一动大事尽去。敢言南迁者,斩!他也反对关闭九门困守的消极态度,主张积极出击,挫败敌军的狂锋,说:“不能战,何以守?”他亲临前线,誓师六军:如今事机在此一举,一不奋勇则祸患立至,虽生不如死。
挽狂澜于既倒,干谦厥功至伟,朱祁钰对他更加倚重。他兢兢业业忠心报国,经常在办公室过夜,很少回家。操劳过度,痰疾发作。皇帝朱祁钰不仅派遣太监轮番前往探视,而且自己亲自上万岁山砍伐竹子,提取竹沥,送给于谦服用。《明史·于谦传》对于这一细节,有这样的感叹:“宠谦太过!”这话的含义意味深长,皇帝的过分宠信必然会引来其他官僚的妒忌,使自己处于孤立的境地。正如、《皇明书》所说:皇上推诚委任,于谦亦自信不疑,于是忌者侧目,言官们说他“柄用过重”,“目为跋扈”。《石匮书》也说他:“衿傲自用,遇勋庸国戚若婴稚,视士类无当。”这对于于谦而言,并不是好事。
何况朱祁钰登上皇帝宝座后,贪位心理作祟,一方面把回归的英宗朱祁镇幽禁于南宫;另一方面废掉英宗长子朱见深的皇储名位,改封为沂王;册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皇储。内阁六部大臣迫于皇帝压力,起草文件,声称:陛下使国家中兴,皇储理应归于圣子。于谦惊愕无语,考虑到皇帝对自己的恩宠,违心地在文件上签了名。不久,朱祁钰的独子——皇储朱见济夭折,储位虚悬,不少正直官员主张恢复沂王朱见深的皇储名位,遭到皇帝的否决。于谦再一次陷入困境,既不便表示赞成,也不便表示反对,只能保持沉默。英宗复辟以后,这就成了政敌攻击他的一条罪状。于谦已经预感杀身之祸随时可能降临,引镜自照,叹息道:此一腔热血不知竟抛洒于何地?
一手策划英宗复辟的石亨、徐有贞,得到再度登上皇位的朱祁镇的宠信,公报私仇,诬陷于谦和内阁大学士王文“意欲迎襄王世子”为皇储。三法司官员屈服于石、徐之流的淫威,以“谋逆”罪判处于、王二人极刑(凌迟)。对于这样的诬陷,王文愤怒之极,眼若喷火,据理抗辩。于谦在一旁冷笑道:这是石亨、徐有贞的意思,辩也无用,不论事情有无,彼等一定要置我辈于死地。
这样的判决,连英宗也于心不忍,说了一句良心话:“于谦实有功。”徐有贞声色俱厉地回答:“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意思是说,假如不处死于谦,那么把景泰皇帝赶下台,把你重新捧上皇帝宝座,就名不正言不顺。朱祁镇只得妥协,把于、王二人由极刑改为斩首。史书说:“(于谦)死之日,天日如骤变,阴霾四塞,天下并冤之。”(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70)
说十四
袁崇焕是明末著名军事统帅,字元素,广西藤县人。
他平素慷慨且富胆略,喜爱谈兵。除处理本县政务外,很注意边塞军务。其时,东北后金势力日见崛起壮大,不时入犯,以致战火连年不断。身居南国的袁崇焕,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辽东战事的发展与演变。他“日呼一老兵习辽事者,与之谈兵”,经常“论塞上事,晓其扼塞情形”。因此,“以边才自许”,一心想亲赴战争前线,为拯救国家的危难贡献自己的满腔热血。
天启二年(1622),其因御史侯恂之请,被破格擢为兵部职方司主事。不久,清太祖努尔哈赤夺占广宁,大臣廷议守山海关,以防御京师。危急之际,崇焕单骑巡阅山海关内外,还朝备陈关上形势和方略,请兵御守山海关。廷臣称其才,升为佥事,监督关外军。他力主坐镇宁远(今辽宁兴城),守关外以捍关内,深为大学士、蓟辽督师孙承宗之倚重。修筑关外重镇宁远城,进兵备副使,再进右参政。后高第继孙承宗任蓟辽督师,崇焕拒绝执行高第撤守关内的命令,刺血为书,激励将士,誓死守卫宁远孤城。大败后金十万围攻大军,炮伤努尔哈赤,赢得明朝对后金作战的第一次胜利(史称“宁远大捷”),一扫明军望敌而溃的暮气,收复辽西大片土地。朝廷擢其为右佥都御史、辽东巡抚。时魏忠贤遣其党羽刘应坤、纪用等出镇辽东,他抗疏进谏,皇帝不纳。
后金兵渡鸭绿江南下,他采取积极战略,遣将修缮锦州、中左、大凌三城,破后金主力,取得宁锦大捷。战后终因不附魏忠贤,被其党所劾去职。熹宗崩,崇祯即位,魏忠贤被诛。朝臣纷请召袁崇焕还朝。崇祯元年命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七月入都,帝召见平台。他慷慨陈词,计划以五年时间恢复辽东,并疏陈方略,依靠辽东人民保卫辽东土地,筑城屯田,坚壁清野,待机而进攻,对当时辽东军事形势作了全面的估计和筹划。到任后,即加强防守,收复失地,安抚流亡。杀皮岛守将毛文龙,整顿军制,以严明纪律。翌年,清太宗皇太极避开其防守地区,率军十万取道喜峰口入关。崇焕闻讯自辽东千里驰援,十一月抵达蓟州,在后金攻占遵化、直抵北京城下的紧急关头,率军入卫京师,与后金兵鏖战于广渠门外,取得京师之捷。
皇太极屡受重挫之后,乃设反间计,朝士诬其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崇祯性情多疑,听信谤言,崇焕竟被下狱,选集遭到凌迟,身中千余刀,死后尸体亦被宵小分食。(化用自《剑桥中国明代史》、《明史·袁崇焕传》)
古例今鉴
说十五
2006年,XX市为响应省里“民进国退”的战略规划,对部分大中型国有企业进行改制和重组。
一家德、日合资的外企“天华国际”趁机对该市的“海天集团”(国有控股)进行换股并购。以0.18:1的比例用其发行不久的“青色田园”普通股交换“海天集团”1800万股发行在外的优质股,交易完成后,成功的拥有了“海天集团”34%的股份。
事后,县国资委孙主任发现“青色田园”存在严重的业绩造假,早在2003年10月,“青色田园”的重要董事就在年度业绩预告中预测,其2005年净利润为6.05亿~7.08亿元之间,但在年报披露的前一天,“青色田园”的证券部主任又突然发出业绩修正预告,将其净利润修正为3.8亿~4亿元。最终披露的年报数据显示,“青色田园”2005年净利润为2.88亿元,与最初的预测值相比几乎下降三分之二,被坑害了的投资者对此多有举报,只是市里的监管部门一直未曾“重视”。
按照股价净值比测算,此次收购令“海天集团”至少损失了一个亿。
孙主任忧愤之下,以笔名“王海冲”在“XX商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提醒有关部门注意“国有资产严重流失”的状况,并在文章的结尾预测:“天华国际”在华资本不足四亿,却在国内注册了近达百家的子公司,大摆“资产迷宫”,企图以小搏大,不出半年肯定要大规模发行“债转股”,希望广大股民小心慎行,不要对“青色田园”盲目吃进。
此文一经刊登,即搅乱了当地的“利益大盘子”,民营企业家们均都按耐不住,纷纷上书建言,向省上施压。
第二天,市国资委便将孙主任找来谈话,责备她道:“‘国有企业改制’、‘融进外资’,那是国家的号召,有的企业的确步子迈的稍微大了一点,那也是为了争先创优、积极探索嘛!关于海天集团的这次并购,那是严格依照《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进行的,没有太大的纰漏!你就不要抓住不放啦!至于人家天华国际发不发行债转股,什么时候发行,那是市场行为,政府最好少干预或者不干预!你凭什么给人家做预测?!”
孙主任据理力争道:“加强国有企业改制,不代表要削减政府和群众对改制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天华国际的问题很严重。”
市国资委道:“你不要一门心思的总盯着人家外资!国有企业要和私营企业两轮驱动,两翼齐飞!咱们要一碗水端平,不要厚此薄彼!”
孙主任还要再说什么,市国资委怒不可遏的打断道:“不要再说了!天华国际的背景和情况你都不是很清楚,不要往里面瞎趟!”
说十六
小张是一名现役军人,在战备值班、执勤中一向表现优异,在执行“急难险重”任务中,更是勇敢沉着,不怕牺牲,成绩突出,曾六次荣获三等功,其连中的战友都以他为榜样。
07年八月,小张被派去到灵谷县执行“反暴恐”任务,期间,他惊悉湖南老家三伯的房屋要被强拆,不禁又急又怒。战友小胡、小李一听,火冒三丈,心想我们在前线为国家干事情,到头来居然连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没保住,太气人了。于是想陪小张一起回老家看看。
小张稍作思忖,便即冷静下来,道:“谢谢兄弟的关心。但是这次任务也很重要,暴徒如果逮不住,当地的老百姓可要遭灾了!不管怎么样,先完成任务再说!事后我再给连里打报告请假!”
小胡、小李听从了劝导。
一周后,军队里的有关领导知道了该情况,忙跟小张所属军区的指导员说:“小张的亲戚家里这个时候遭强拆了!他现在手里又有重家伙,他身边的小胡、小李也都是风口浪尖上的人物,很能闹唤!弄不好就出事!你赶紧把小张调回来吧!”
于是将其调回,严密监控。
说十七
李明华是一名大学的语文教师,他经常在课堂中讲述社会现实的严酷,并教授学生们为人处世的哲理,希望他的学生们离开校园之后,能够“早有防备”,不要吃太多的“明枪暗箭”。当时他的学生们很多都不理解,到了工作岗位工作了四五年后,方才体会其当初谆谆教导中的那份“苦心孤诣”。
所以,每逢毕业季,都会有前几届的老学生回来看望他,给他送上瓜果梨桃、名牌烟酒。
对于过于高档的礼物,他每每婉转拒绝,并教导来人“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至于那些瓜果梨桃,便勉为其难,与办公室的同事们一起分了。
翌日,教导主任把他叫到办公室里,批评他说:“我发现你在课堂中经常讲述中国社会的阴暗面,你要考虑影响啊!古有言‘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学生们还小,没有辨别能力,你怎么说他们就会怎么听的!所以我希望你自己能够端正在课堂上的不良导向!”
李明华道:“我对于中国并不缺乏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但是社会怎么样,国家怎么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肯定是不一样的。按照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汤、武执柄,就国泰民安;桀、纣在上,就百姓散亡’!现在的社会是什么样子,大家都有眼,我只是实话实说罢了。老师对待学生应该抱以最起码的‘忠诚’吧!”
教导主任道:“大学课堂上的中国,应该有整体的模样。中国社会存在诸多问题,客观真实,无法回避,也不能回避。问题导向、问题意识是值得提倡的,这是解决问题的始点。除了问题,中国也有成功的案例,也有需要总结的做法和经验。‘问诊’中国,需要给出全面准确的报告单。大学生尚未走入社会,对国情的了解还不深刻,老师有责任讲述中国整体的模样。完整的中国,绝不是灰暗的,而是色彩斑斓的;绝不是消极的,而是坚韧昂扬的;绝不是迷茫的,而是目光四射的。你一而再,再而三的贬斥中国社会,我不能不怀疑你别有用心!”
李明华道:“没您说的这么复杂!没有哪个组织刻意资助我,让我‘呲必中国’。我讲课时虽然揭露了中国社会自古以来的一些阴暗面,但我并没有借此机会抬高别的国家。我是传统的知识分子,我只希望我的学生听了我的课能有三个好处,一是消灾弭祸,二是学以致用,三是适度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舍此之外,别无他求!”
教导主任气急败坏道:“胡说八道!”
于是在日后的工作中打压李明华,阻挠他评定职称。
说十八
90年代末,某国有钢铁厂因产能过剩,拟对100名员工进行下岗分流,但因物议鼎沸,进展不利。
无奈之下,钢铁厂的领导找到“焦化车间”的老技术员——年高德劭的黄皓做起了思想工作。
领导貌似“苦口婆心”的劝诱道:“老黄啊!现而今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深化、结构调整的推进,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已成为必然。这不仅有利于减轻国有企业负担、增加企业效益,也有利于建立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用人机制和竞争机制,从根本上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有很多员工对此不是很理解啊!”
黄皓道:“您希望我怎么做呢?”
领导话锋一转,道:“哎!其实啊,这下岗分流没这么可怕,养老补贴、退休金、失业补助等等一样都不会少。比起上班时拿的工资,也就是少了个三四成!但也比以前悠闲的多啦!老黄啊,你是厂里的老人啦,当年在三大改造的时候,你父亲和你哥哥可都是急先锋啊!眼下厂里改革遇到了点阻力,我希望你也能学习你父亲和兄长,身先士卒,给大家做个表率,好不好?”
黄皓起先十分讶异,思想斗争了半天,终于紧咬牙关道:“行啊!工人应该为国家着想!”
领导道:“太好啦!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你也别有思想负担,你的补偿款和退休金月月都会划到账上。”
起先,黄皓每个月均能领取厂里发下来的500元“补助”,日子虽说过得紧巴了一些,但加上老伴的800元工资,养活一个四口之家,尚能勉强度日。
厂里的其他工人见老黄虽然下了岗,倒也没落得个食不果腹,日子还能过得下去,心想还是别跟厂里拧着了,索性也早点退了算了,省得天天被人家叫去谈话,做什么思想工作。
于是钢铁厂成功的将100工人分三次裁掉。
半年后,钢铁厂对于下岗工人的各项补助忽然减少,终至停掉。
这帮下岗工人每个人都是上有高堂,下有妻儿,一家好几张嘴都指着他,现在突然没了“嚼谷”,自然是倍感拮据、窘迫。于是工人们找到了黄皓,希望他去跟领导说说,实在不行,组织大伙向上“闹一闹”。
黄皓没有答应。
又过了几个月,家里的日子实在难熬,几乎水米不粘牙了,黄皓不得不硬着头皮找到厂里,希望给想点办法。
领导道:“我说老黄啊!现在都兴开辟个第二职业啥的,你就不会想法找点别的工作?”
黄皓为难道:“我一家三代都是炼钢的。我从十六岁起到现在也一直从事‘焦化工作’,我也不会别的啊!再说了,这厂里也没给我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啊。如果厂里能出点学费,让我们这下岗的哥几个去学点电脑、汽修、数控也行啊!”
领导道:“你不能老指着厂里给你拿钱啊!实在不行,你先临时找个活干干,车站的托运工怎么样?我跟托运站的老胡打个招呼,你去试试?”
黄皓道:“您不是不知道,咱这附近就两个车站,托运工都过百了,这人数只多不少啊!再说我都56了,挤得过那帮壮劳力吗?”
领导不耐烦道:“就你事多!你工作的事情我再考虑、考虑吧!”
黄皓没辙,转身要走。领导突然挽住了他的手,一改常态,温言道:“老黄啊!听说跟你一起下岗的老李、老周找到你了,还商量着要去首都上访,有这回事吗?”
黄皓如实答道:“有这个事。但我没答应。我还批评他们了,他们这不是给厂里头添乱吗!”
领导道:“这就对啦!别跟着他们瞎掺和!”说罢,从抽屉里拿出三百块钱,递给黄皓,复道:“先拿着!算我给两个大侄子的生活费!”
黄皓接过钱后,转身走了。
领导忙即对身边的小赵道:“小赵啊!你跟老黄是住在一个院子吧?!你可给我盯紧了他!别让他闹出什么事来!”
说十九
某省拟对当地最大的私企兰亭药业进行要约收购,并派国资委老孙入驻,担任监事。
兰亭药业的副董事长兼营销部经理王京花知道老孙是个“明察秋毫,一毛不拔”的人,不好对付,所以为了公司的前景考虑,她希望老孙的入驻时间能够延期到一年以后。为此,她把省国资委主任拉出来吃了个饭,整整谈了八个小时,始见眉目。
兰亭药业的董事长李志强听到这个消息后,忧心忡忡起来,不停的自言自语道:“这个时候,吃的是哪门子饭?!”
其侄子李纨道:“叔叔,王阿姨不过是在做正常的企业公关罢了,您这么紧张干什么?”
李志强道:“哼,这个家伙在这个时候,居然和国资委频频示好,分明是想要首鼠两端、待价而沽!”
李纨惊讶道:“王阿姨跟了您二十年了啊!哪天不是兢兢业业?您这猜忌也太过‘无端’了吧?”
李志强骂道:“小屁孩,你懂什么?别说二十年,二百年又怎么样?资本市场里没有‘人’,只有‘狼’,只有‘狼’知道吗?!”
李纨不语。
李志强道:“你没事也多读点书,看看彼得·德鲁克、加里·哈默尔、马基雅维利他们的书,身为上位者,要深深懂得御人之术,不能为属下所蒙蔽!”
说二十
抗日期间,华北平原敌后武工队的一名成员不幸被武藤章的近卫第2师团抓获。在严刑拷打之下,那位武工队员坚守信仰,不肯吐露一丝一毫的情报。后来这部分日军半路遭逢匪患,双方激烈交锋,各有死伤。武工队员乘乱杀死三名看守,逃往太行山与革命队伍会合。组织上怀疑他出卖情报,被放回来是做敌方的诱饵来反侦查的,于是将他边缘化。
说二十一
有位从乡下来的民工小吴,到省城务工三年后,(因被欠薪老板算计)生计无着,将至饿殒。
海鲜城的程老板见他聪明伶俐、踏实肯干,于是伸手拉了一把,把他招来当伙计。
五年后,小吴因勤谨有为,被升为前堂经理。
小吴心道:“短短五年时间,我就置下了百万家产,不仅衣食无忧,还有汽车、房产!这些都亏了程总的提携啊!我必须竭力还报才行!”
于是工作愈加拼命,无论分内分外,都照顾得无微不至、井井有条。
半年后,程总在洗浴中心与小吴泡澡时,抚其背说:“以后你跟我就是兄弟了!凡事不用客气!下个月我还有一个活,是个大工程,你把你乡下的弟兄、朋友都叫过来帮帮忙!”
小吴闻毕,几至感激涕零。
半月后,小吴无意间撞见程总的妻子在抚顺大街与一个小白脸勾肩搭背,心想:“这嫂子也太不检点了!我应当告知程总!”
当天就跟程总汇报了该情况。
程总听完,十分生气,于是去问责妻子。
岂料其妻不仅大诉委屈,啜泣不止,还反咬一口:“这个小吴对我早就不怀好意,你不在家的时候他经常过来,还毛手毛脚的!我是怕坏了你们兄弟的情谊才没跟你说!”
程总怒不可遏道:“反正你们俩总有一个人在说谎!我会查清楚!”嘴上虽然这么说,暗地里却渐渐疏远了小吴。
后来即令与妻子离婚了,也没再委任过小吴任何要务。
说二十二
某边区的复转军人王某,21年坚守在司法警察工作第一线,系平县法院法警大队负责人,他1975年入伍,1992年从武警北京总队转业到渑池县法院工作后,不忘初心,敢于担当,勇于奉献。在担任法警派驻执行局工作期间,先后协助办理各类疑难执行案件811件,执行标的2180余万元。近三年来负责法警大队工作后,先后组织所属干警出警9846人次、圆满完成包括“12.7”矿难、义昌大桥垮塌重大责任事故等在内的勤务保障任务586次、押解看管被告人1569人次,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98余起。2006年12月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司法警察;2007年12月被授予河南省青年岗位能手称号;2009年6月被授予渑池县十大杰出青年;2010年12月被评为全市优秀政法干警,其所在警队先后七次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司法警察大队,并记集体二等功。2013年,他为了救助两名在大街上嬉戏打闹而不顾红绿灯的小孩,几乎断掉左掌。
最令人称道的是,他甘于清贫,不为子孙谋利。其子阿辉系体校毕业,出来后想让父亲把自己塞进公安系统。按照当地的“老三例儿”,即将荣升副厅的他,本可以动用关系调自己的儿子在县里担任交管所副所长,但他并没有这么做。不料,阿辉死缠烂打,再三要求,王某便给了他一巴掌,骂道:“畜生!你要钱、要物的话,我有多少给你多少!我一生不就守着一个‘名’字吗?这个‘名’是要带到棺材里的,你也要抢走吗?!”
阿辉一气之下,跑到外省做小买卖去了。
数月后,恰值王某生日,同事徐庆武给他在龙河大酒店摆了一桌。
酒过三巡,王某稍显醉态,开始骂骂咧咧,最后一脸唏嘘之相,道:“老徐啊!还是你的儿子争气啊!孝顺啊!我那块料不行啊,简直混蛋一个……”
徐庆武道:“哈哈,我那个年轻的时候也不服管,现在好多了!阿辉刚25吧?还小呢!可以理解……来啊,老战友,吃菜,这个鸭脑好吃!”
于是往碗里给他夹了一筷子“鸭脑”,王某乍尝之下,果觉异常鲜美,不觉连吃半盘。
徐庆武见他吃的如此起劲,暗暗高兴,呼道:“服务员,再来一盘你们的特色鸭脑!”
王某面带歉意道:“哈哈,今天我贪吃了啊……”酒足饭饱后,便即在当地的招待所住下。
岂料他醒来后的第三天,当地的晚报上便登了一则新闻,题目赫然是“复转军人、优秀干警极尽口腹之欲——猴脑也上餐桌”,里面的配图正是他吃饭时的场景。为了煽情,编辑还多加了几张“可爱的小猴被挖空脑子”的相片。
王某一下子傻了眼,自己吃的明明是鸭脑,怎么成了猴脑?当天便去找徐庆武对质,徐庆武一脸冷漠,道:“你点的菜,我怎么知道是什么?”
王某又找到饭店,饭店的回答更绝:“材料是你们自带的!我们只管做,哪知道是什么脑子?”
王某彻底懵了。
他懵了,他的政敌可没懵,正好借此良机,大搞舆论攻势,生生的把他从副厅长的候选人里拉了出来!
王某几次想向领导们解释,领导们却只不阴不阳的回了一句:“人言可畏啊!”
王某从此一病不起。
现今有忠贞为国、终生劳碌却因屁大点的小事就被组织上见责的,大都像王某这类。
防范原则:
对于“忠疑”惨案的防范原则,历来有两套说法。其一是站在“上位者”的立场,希望他们能够通过对《帝范》、《人鉴》等等读物的学习,来加强修养,最终达到“明辨是非”的境界,使属下免于枉死。但这种建议,被历史证明是难见其效的。毁谤与赞誉,肯定与否定本来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以汉高祖刘邦那样的雄才大略和汉丞相陈平那样的足智多谋,有人毁谤陈平时,汉高祖就疏远了他,而有人赞誉陈平时,汉高祖又亲近信任了他。以汉文帝那样的英明和云中太守魏尚那样的忠诚,由于呈报战绩时,多报了几颗首级,便被绳之以法,就地免职。经冯唐在文帝面前为他辩解之后,又被法外施恩,重新重用,建立了大功。由此可知,所谓的“人主”,单凭一人(或数人)之力,在做出判断时,往往出错误,一出错,结论必然相反。这是再怎么“学习”也避免不了的。
其二是站在被冤杀者的立场上,希望每个忠臣良将都去学习“厚黑之术”、“保身之道”,做到洪应明所讲的那样——“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就可以全身而退了。
这也不太现实。要知道,人的智慧和精力总是有限,如果“工于谋事”,肯定便会“短于谋身”,能做到郭子仪、贾诩那种程度的人精,古来鲜有。
那种又酸又腐的道理,你跟文人墨客、奸商巨贾讲讲或许还凑合。你如果要让为人直率、性格火爆的军人、工人、农民听这一套,让“心无旁骛”的科研工作者也学习那套潜规则,那是痴人说梦。在他们看来,那套东西没有用,给国家、给社会、给家庭都创造不了价值。
而况这种建议,最大的弊端是其受益者不是普通老百姓,而是统治阶级,这是最要命的。如果每一个人,都必须去适应所谓的“潜规则”才是“常态”的话,那这种常态太残酷了,它意味着普通人最多只能活到“苟延残喘”、“寄人篱下”、“战战兢兢”的地步,而掌握核心权力者却可以张狂无忌、为所欲为!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破解之道:
“忠疑”惨案之所以屡有发生,根本原因在于,“士庶合流”遭到阻断后,“忠臣良将”的命运只能由某个人或某群人来决定,而这些人做事呢,又总是从小集团的利益出发,不管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于是一幕幕人间悲剧就在中国历史上不断上演。要想杜绝这种悲剧再度重演,只有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引入“群众评议机制”,让人民大众成为“忠臣良将”和“奸险小人”命运的裁判者。
其次,社会功勋机制也要做相应的完善,“奖善惩恶”必须成为硬道理!假若奸诈无耻者依旧窃据高位,无私奉献者反而不得好死,以后谁还敢替国家干事情?!
作者 赵丹阳 九零后作家
Q:794487361 微信号:wuleihuaj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