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刘英俊烈士陵园的中央,修有刘英俊勇拦惊马的铸铜雕像,人物表情生动,栩栩如生。雕像基座上有迟浩田上将的题词:“刘英俊精神永放光芒”。雕像前方几十米处,是刘英俊烈士的墓碑,“人民的好儿子”几个大字格外显眼。墓碑西侧,一块花岗岩的纪念碑上刻“刘英俊烈士光荣牺牲之地”,这块纪念碑从1966年4月15日开始一直屹立至今。纪念碑所在处就是当年刘英俊勇拦惊马牺牲的地方。
刘英俊,1945年4月8日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东郊(今二道区英俊乡)的贫农家庭。
1956年,刘英俊开始入小学读书。读书期间,小小年纪是区少年速滑冠军。还成为了学校的义务理发员。他在学校的学工劳动中,研制成了切贴条机,提高了黑板擦的产品质量,被评为区“勤工俭学模范”。1959年,因拾金表交还失主,曾先后受共青团长春市二道区委通报表扬和奖励。他还获得共青团长春市委授予的“优秀少先队员”的光荣称号。 1962年6月17日,他写了第一份参军申请书,向有关部门诚恳表示自己要求参军保卫祖国的决心。但因他是独生子,又不满18岁,部队不能接收。于是,他背起行李,偷偷上了火车,就这样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入伍后,刘英俊被分配到3029部队重炮连当驭手。1963年6月29日,被部队驻地佳木斯永安小学聘请担任三年一班、二班的校外辅导员。1964年7月,他被选派到师炮兵训练队学习,获3项优秀,4项良好的考核成绩。同年8月,牡丹江发洪水,部队前往执行抗洪抢险任务。此时的他正患神经性皮炎、关节炎,脖子上还长了个疖子。领导不让他参加抢险,让他休息。他就一头钻进厨房主动去工地送饭。驻地到河堤10多里路,刘英俊挑着一百多斤担子,在泥泞的道路上一瘸一拐地走着。担子压在皮炎患处,钻心地痛,他忍着疼痛,加快了脚步,就为让大家能吃上热菜热饭。到了工地,趁大家吃饭的间或,扛起70多公斤重装满泥土的草袋子就向江堤跑去,一连扛了很多袋。同年10月,刘英俊同集训队的战友到六七里外的生产队背黄豆,因为路远每人每天只能往返3次,可他却背了4次。1965年,因病住院,在医院里总是帮助病友打水、打饭、倒便盆;帮助勤杂工打扫卫生;还用手推车挨家挨户给医生护士送煤。他还利用业余时间自制幻灯机,自画幻灯片,自编解说词,自己放映,自己解说。先后绘制了23部400多张幻灯片。还经常背着幻灯机到连队各执勤点巡回放映。他时刻以雷锋、王杰为榜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曾经在一封信里写道:“……一个人无论是活多长时间,他的死,只要是献给党的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那就是无限光荣的,有代价的。雷锋能,我也能,请相信我吧,一百个能!”
由于他勤奋好学,积极工作,刻苦锻炼,处处以雷锋为榜样,大公无私,勇挑重担,先后受营、连嘉奖6次。1965年被评为五好战士。
1966年3月15日,佳木斯还是一片冰天雪地。早晨,炮连三班战士刘英俊和战友们赶着三辆炮车,沿着市郊公路出去训练。在公共汽车站附近,刘英俊驾驭的那辆炮车的辕马,被汽车喇叭声震惊,突然调头猛跑。当时正是学生上学、职工上班的时候,公路上车来人往,川流不息。车马向人群冲去,情况十分危急。刘英俊用肩膀猛抗狂奔着的惊马的脖子,迫使惊马拐上公路左侧的小道,避免了一次可能发生的严重事故。惊马继续在两旁积满冰雪的小道上飞跑,刘英俊紧拉缰绳,身子被车马拖带着,处境非常危险。群众见此情景,高声大喊:“快撒手!快撒手!”这时候,在炮车前面不远的地方,有六个孩子被吓呆了。孩子们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刘英俊坚定地大喊:“不能撒!不能撒!”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只见刘英俊把缰绳在胳膊上缠了几道,猛力一拉,使战马前蹄腾空而起。紧接着,他不顾危险,手撑辕杆,把双脚从辕杆下面伸向马的后腿,用尽平生的力量猛蹬马腿。马倒了,车翻了,六名儿童安然脱险。刘英俊自己却被压在突然翻倒的车马底下,倒在了血泊之中。
由于负伤过重,刘英俊经全力抢救无效,光荣牺牲,年仅21岁。刘英俊所在部队党委决定,追记一等功。总政治部号召全军广泛开展宣传和学习刘英俊同志的活动。佳木斯市人民政府在刘英俊牺牲处修建了烈士陵园。长春市人民政府将刘英俊出生地命名为“英俊公社”(今二道区英俊乡)。
消息传遍全国各地,一场学习英雄的活动,从刘英俊所在部队到他的家乡,又波及到全国,迅速开展起来了。刘英俊所在部队军、师、团派联合调查组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整理出刘英俊生前感人事迹。同时,也整理了刘英俊的日记和书信,先后印发了《关于深入宣传和学习刘英俊同志活动的决定》,中央军委于1966年4月10日,追认刘英俊同志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记一等功,授予其“人民的好儿子”称号。《解放军报》发表了社论《向毛主席的好战士刘英俊同志学习》,指出刘英俊同志“是我军又一个欧阳海式的英雄人物,是我们时代又一个雷锋、王杰式的毛主席的好战士”。
(来源:《吉林日报》,作者:李磊,单位: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