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 正文

75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二十九)

作者:《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编写小组  更新时间:2017-06-07 21:39:34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f40df453ea2d2a026a366191fe6ed247.jpg

第三节 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决定积累和消费比例关系的因素】

  在社会主义社会,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之间,存在着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前者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后者主要用于保证和改善人民生活,这两者都是必需的,不可少的。但是在一个时期内,国民收入是一个定量,用于积累的多些,眼前消费就只能少些。反之也是一样。它们之间是存在着矛盾的。从长期来看,情况又有不同。

  积累就其主要的方面说,是用来建设的。积累多,扩大再生产的速度就高,这就为将来改善人民生活,提高消费水平,创造了物质条件。所以积累和消费之间归根到底又是统一的。在资本主义社会,积累是资本的积累,是进一步榨取无产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手段。

  资本主义积累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具有对抗性。在社会主义社会,积累是社会主义国家和集体用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服务的。社会主义社会积累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属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长远利益和目前利益的矛盾,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积累和消费的矛盾,虽然是非对抗性的矛盾,但是不能认为它们是无足轻重的。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是极为重要的比例关系之一。这一比例关系处理得当,有利于推动整个国民经济高速度地和稳步地向前发展。如果处理不当,就有可能给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后果。

  积累和消费的比例,怎样才算恰当,其中有什么规律性,是这里需要着重加以研究的一个问题。

  为了探讨积累和消费比例关系的规律性,先分析一下这个比例的最低、最高界限。在正常情况下,国民收入用于消费的部分,必须保证在计划时期内,在考虑到人口增长的条件下,按人口平均计算的消费水平不低于前一个时期。这是消费基金的最低界限。从国民收入中扣除这个最低界限的消费基金以后,剩下的就是可以用于积累的部分,这样也就为积累基金规定了一个最高界限。

  反之,积累基金也有它自己的最低界限。在一般情况下,这个最低界限就是维持前一时期已经达到的积累量。少于这个积累量,不仅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速度将会降低,而且前一时期已经动工的基本建设工程,将有一部分不能继续施工和投产。

  除了特殊情况如进行反侵略战争或遭遇到特大自然灾害或受到反动路线严重干扰等以外,一般不会发生少于前一时期已经达到的积累量的情况。积累基金这个最低界限一经确定,也就同时为消费基金确定了最高界限。

  上述最低、最高界限,为积累和消费比例关系的选择,定下了一个范围。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不能越出这个范围行事。生产发展速度越快,国民收入增长幅度越大,这个最高、最低界限所规定的范围越大,那么,我们选择积累和消费比例关系的回旋余地也就越大。

  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在上述范围内,是否可以任凭我们主观来决定呢?也不可以。分配要由生产来决定;国民收入怎样分配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两大部分,归根到底,要受社会生产两大部类比例关系的制约。这是因为,消费基金是用来购买消费资料的,它必须要有消费资料的供应作保证。

  积累基金的主要部分是用来搞基本建设,扩大社会再生产的,除了需要追加部分消费资料以外,主要是需要有追加的生产资料作保证。没有相应物资保证的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是空的,是不能兑现的。

  马克思在谈到资本主义社会积累和消费比例关系的形成时,曾经指出过:“这个运动不仅是价值补偿,而且是物质补偿,因而既要受社会产品的价值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比例的制约,又要受它们的使用价值,它们的物质形式的制约。”马克思的这个原理,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

  毛主席教导说:“我国每年作一次经济计划,安排积累和消费的适当比例,求得生产和需要之间的平衡”。毛主席在这里所说的平衡,就是指积累和消费的安排,要有相应的物资保证,就是指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生产要同需要维持平衡。

  可见,从价值形式上给积累和消费规定一个比例,似乎比较容易,但这种比例要成为现实生活中的有效比例,还必须要有相应的物资作保证,要受社会生产两大部类构成比例的制约。

  社会生产两大部类比例,对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但这绝不是说,我们可以用一个现成的简单数学公式,来机械地给积累和消费规定一个百分比。

  就物质条件所提供的客观可能性来说,是有伸缩余地的,因为有一部分产品,可用作消费资料,也可用作生产资料,对外贸易是另一个能动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在某种限度内,可以用多出口消费资料,进口生产资料的办法,来改变国内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构成。

  同时,由于时期不同,要完成的政治经济任务不同,积累和消费的比例也必须按照需要作相应的调整。我们的责任是,把客观可能性和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长远利益和目前利益尽可能完善地结合起来,在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使积累和消费统筹兼顾,都能有所增长。

  一方面,必须把积累的增长放在人民生活适当改善的可靠基础上;另一方面,人民生活的改善,又绝不应妨碍积累的应有的增长,重点应放在人民的长远利益上。

  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我们应该强调的是,艰苦奋斗。增产节约,勤俭建国,勤俭持家,适当多积累一些。

  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应该而且也完全有可能经常保持较高的积累率(积累基金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百分比)。社会主义社会没有资本主义经济那种对抗性矛盾,扩大再生产是不间断地进行的,国民收入的增长是高速度的,过去被剥削阶级所侵吞的一部分国民收入可以用作积累。

  因此,社会主义积累率通常要比资本主义的积累率高得多。社会主义社会在逐步改善人民生活的条件下,能经常保持较高的积累率,这表明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

  在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分配问题上,历来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同机会主义两条路线的斗争。一百多年前,暗藏在德国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分子拉萨尔和反动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杜林之流,主张在未来的新社会中,分光国民收入,不留积累,实行所谓“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或“全部劳动所得”,妄图用资产阶级的福利主义,把无产阶级革命引向改良主义歧途。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这种机会主义谬论曾给予无情的揭露和批判。恩格斯一针见血地指出:在杜林的“共同社会”里,“积累完全被遗忘了。更坏的是:…直接要求社员去进行私人的积累,因而就导致它自身的崩溃。”杜林的“共同社会”,“除了重新产生金融巨头以外,再没有其他目的”。

  xxx一伙同拉萨尔和杜林一脉相承,公然叫嚷什么社会主义就是要“多分一点”,“多拿一点”。林彪则恶毒攻击社会主义积累是什么“变相剥削”。他们反对社会主义积累,反对毛主席关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等一系列保证社会主义积累的方针,其目的无非是妄想用分光、吃光和用光的办法,来破坏社会主义建设;或者用私人的积累去代替社会的公共积累,为瓦解社会主义所有制和复辟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消费基金内部和积累基金内部的比例关系】

  在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中,探讨消费基金内部和积累基金内部的比例关系,寻找其中的规律性,作为行动的向导,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消费基金用来满足整个杜会和个人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按具体用途划分,它由国家管理基金、文教卫生基金、社会保证基金以及生产和流通领域中的个人消费基金四个部分组成。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同资本主义社会相比,社会主义社会用于国家管理方面的基金将会相对缩减,并将随着新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减少;作为文化、教育、卫生和保健方面支出的消费基金将会大大增加,并将随着新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增长。  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完全证实了马克思关于消费基金内部比例关系发展趋势的预见。为了防止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的突然袭击,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大力加强国防建设,国家管理基金在这方面的缩减将受到一定限制。尽管如此,从总的方面看,从一个较长的时期看,马克思的预见仍然是正确的。

  消费基金除了按具体用途划分以外,还可以按使用形式的不同,划分为个人消费和社会集体消费两个部分。全民企业职工和集体企业社员的劳动收入,基本上用于个人消费;但是,除此以外,他们还享有社会集体消费,如文化、教育、卫生和保健事业等集体福利。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用于社会集体消费部分占全部消费基金的比重将日益扩大,这是总的趋势

  同时,这也是一个限制分配中的资产阶级法权的过程。但是在一定时期内,用于社会集体消费部分能有多大,这要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和个人消费的现有水平。在劳动生产率还不太高,个人消费水平还比较低的情况下,直接分配给个人,用以满足个人消费需要的部分,在整个消费基金中仍将占有较大的比重。在分析了消费基金内部比例关系以后,现在再来分析积累基金内部的比例关系。积累基金按照用途可分为扩大生产基金、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和社会后备基金三个部分。如何认识积累基金内部比例关系的规律性,怎样合理组织积累基金的使用,是一个关系到人民长远利益和目前利益的结合,关系到能否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问题。

  扩大生产基金和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例如,在新建的工业基地,必须相应地兴建职工宿舍、商店以及其他文化、福利设施。非生产性基本建设是丰富和改善人民生活或改善工作条件所必需的,但它不能过多地占用积累基金。

  如果占用过多,那么,用于扩大生产的基金就将减少,这就不符合国家建设的长远利益。特别是办公楼、大礼堂、展览馆、招待所等一类非生产性基本建设,更不宜多占用国家建设的资金。社会后备基金在积累基金中所占的比重虽然不大,但是它的必要性却是不能忽视的。因为,尽管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发展是有计划的,但是不平衡的现象总是要出现的。在再生产过程中,固定资产如机器、设备等会逐步损耗,为更新固定资产设置的折旧基金也随之逐步积累起来;而固定资产的替换更新,要在好多年以后才进行,这就有可能引起各年固定资产折旧基金的供给和当年需要之间不平衡现象的发生。此外,如自然灾害的袭击,各部门之间的意外脱节以及国际关系的突然变化,等等,都有可能造成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为了克服这些难于避免的不平衡,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就需要有社会后备,如重要器材和原料、燃料等生产资料的储备,粮食和其他主要日用消费品等消费资料的储备,以便在非常情况下动用,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马克思为了说明物资后备的重要作用,曾把这种后备说成是“社会对它本身的再生产所必需的各种物质资料的控制”。社会主义社会为了组织按比例的生产,必须有计划地建立一定的物资储备,用以调节物资有时多余、有时不足的矛盾。

  所以,保留一定社会后备,有利于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高速度发展。但是,后备的增加,就是用于当前扩大再生产物资的相应减少;过多的后备,就会形成资金和物资的积压,影响扩大再生产的速度。因此,必须从客观情况出发,制订各种物资后备的合理定额,正确加以处理。在生产性基本建设投资内部,也有多种多样的比例关系。要正确安排基本建设投资在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分配比例,还要妥善安排大、中、小型企业之间的投资比例。这里,只需着重指出一点,即无论在投资项目或者企业规模大小的选择上,都必须考虑一个原则,就是注意提高投资效果的问题。马克思指出:“有些事业在较长时间内取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而在这个时间内不提供任何有效用的产品;而另一些生产部门不仅在一年间不断地或者多次地取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而且也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在社会公有的生产的基础上,必须确定前者按什么规模进行,才不致有损于后者。”

  马克思的这段话告诉我们,需要较长期限的建设项目如果过多,就正好象基本建设战线过长,投资过于分散,或因建设项目互不配套而引起的拖延和迟迟不能投入生产一样,有损于投资效果的提高,不利于扩大再生产的高速度发展。

  现代化的大型重工业企业,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骨干,必须举办。但是,它们投资较多,建设周期较长,投资效果发挥较慢。这就是说,它们会在较长时间内取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而在这个时间内却不提供任何有效用的产品。

  因此,基本建设投资的主要部分,虽然要投放在重工业部门,但是大型重工业企业的兴建,也要适当,不能过多。正确安排生产性基本建设投资内部各种比例关系,注意充分发挥投资效果,对于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是十分重要的。

【社会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社会主义积累和资本主义积累本质上是不同的,具有根本不同的规律。

  资本主义积累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物。资本积累的过程,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扩大再生产的过程。资本积累的结果必然表现为,在一极是资产阶级私人财富的巨大积累,在另一极则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贫困的积累。

  正如马克思所揭示的那样:“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

  (据1972年8月5日美国《商业周刊》转引密执安大学调查研究中心的材料,1970年美国最富有的5%的家庭,占有全国社会财富的40%以上;而处于社会底层的50%的家庭,约占全国社会财富的3%左右。据1972年11月5日《纽约时报杂志》援引国情普查局公布的1970年对五十一个城市地区的调查材料,在这些调查区内,全部工人有60%以上不能挣到足够的钱,来使他们的家庭维持一种过得去的生活水平;有30%甚至不能得到一种贫困水平的收入。)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在苏修社会帝国主义那里,也日益明显地发生着作用。苏修官僚垄断资产阶级操纵国民经济命脉,把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用来扩军备战,用来为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而进行资本积累。其结果是,一小操官僚垄断资产阶级愈来愈富,穷奢极欲;而广大劳动人民则遭受失业或失业威胁的痛苦,生活日益贫困。

  (据苏修报刊透露,在苏联“有些地区劳动力过剩”,“居民就业已成问题”。在库尔干州,“涌现了大量劳动后备”。苏联今天存在着很多的“经济困难家庭”。苏修《社会主义劳动》杂志解释,所谓经济困难家庭,就是按人口平均收入比“保证最低标准物质生活”所必需的水平还要低的家庭。塔斯社1974年11月在一条消息中透露,这种“经济困难家庭”,“涉及到二千五百万人”。

  实际情况当然还要严重得多。根据苏修报刊材料计算,在苏联城市里,这种“经济困难家庭”约占城市人口的20%。在苏联集体农庄中,使用畜力和进行手工劳动的那部分大田劳动者也属于这种“经济困难家庭”之内,仅这一部分人就要占农庄庄员总数的50%以上。)

  同资本主义积累相反,社会主义积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服从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社会主义积累的增加,表现为社会公共财富的巨大增长,社会生产力的日益提高。这些积累起来的社会财富和日益提高的社会生产力,属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所有,是用来为他们的利益服务的。

  社会主义积累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一方面,它是社会产品的扩大再生产,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就业的机会,劳动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另一方面,它又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大再生产,共产主义因素将日益发展,而资本主义的传统和痕迹将逐步缩小,以至最后归于消灭。

  因为,随着社会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不断进行,工人阶级队伍将不断壮大,科学技术将日益发展,劳动生产率将日益提高,这就会提供一种可能,使劳动者的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获得日益全面的发展。

  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本质差别将日趋消失。这样,无产阶级在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的斗争中,将越来越居于强大的地位,从而从根本上杜绝资本主义复辟的道路。

  总之,社会主义社会积累的财富越多,社会生产发展的规模和能力越大,劳动者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将逐步得到提高,这样,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也随之积累起来。这就是社会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这个规律,表明了社会主义积累同它的社会经济后果之间的必然联系,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主义积累中最本质的东西。xx之流造谣诬蔑我们“国富民穷”,“缺吃少穿”。社会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发生作用的无数事实,无情地粉碎了他们的无耻诽谤。

  (我国二十多年来基本建设投资数量根大,增长很快。1973年的基本建设投资总额,较1950年的基本建设投资总额增加了二十七倍多。基本建设投资是实现社会主义积累的主要形式,它的增长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积累和社会财富有了巨大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积累的增长,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有了相应改善。1973年我国职工的工资,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最后一年的1952年比,按人口平均提高了43.6%;在这同一时期,工资总额则增加了约四倍多。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失业现象早在1958年就消灭了。

  从1949年到1973年,我国人口增长不到60%,但是全国职工就业人数增加了约六倍;在这同一时期,我国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了五点七倍;大、中、小学在校学生人数,一共增加了五点六倍;卫生事业床位数增加了十七倍多。

  历史是最好的见证。我国二十多年来,社会主义建设大大发展,社会积累大大增加,已经建设成为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同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也相应改善了。

  几亿人民早已从旧中国饥寒交迫的困境中解放出来,现在不仅普遍有工作做,有书读,丰衣足食,而且广大劳动群众当家作主,革命斗志昂扬,为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的专政而奋战在三大革命战线上。在今天的新中国,的确也有人比过去“穷”了,那就是一小撮被剥夺了生产资料的地主资产阶级。

  这种穷,好得很!难道还能让他们恢复已经失去了的“天堂”,让他们继续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发财致富吗?!林彪之流的无耻诽谤,不但代表了被打倒的地主资产阶级复辟的愿望,而且代表了社会主义社会中新产生的资产阶级分子篡权的愿望。但是,在我国强大的无产阶级专政面前,他们的这种反革命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