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 正文

三渡赤水,兼论密码破译对红军的帮助

作者:通吃岛  更新时间:2017-08-17 08:09:13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ebdcdcbf74df0f50f06752ff24285a77.jpg

  上一章说到,军委决定进攻鲁班场。

  3月15日,主攻仍然由林彪聂荣臻率领的队伍进行。对面的周浑元早已准备充分,不仅构筑了密集的碉堡,还用藤条荆棘甚至地下竹签构筑工事(怎么有点像水浒传),所以虽然红军战斗力强,但毕竟是血肉之躯,在反复拉锯中损失惨重,始终没有实质性进展。

 

  战斗从早上8点开始打响,一直持续到晚上8点,此时吴奇伟、郭勋祺两部已经逼近鲁班场,再不撤可能真的就完了。

 

  军委下达命令,全军于晚11点撤出战斗,下一步决定袭击仁怀,寻机甩掉追兵。

 

  次日红军主力到达茅台镇,并于16日晚至17日中午在这附近完成了三渡赤水,向四川南部方向前进。

aeff3154df11e98c5debed3fcd358769.jpg

  1935年3月17日,这一天在史书上根本没留下什么印记,中央所有主要领导人的年谱全部把这天跳了过去,仿佛只是在简单地行军、休整。但是,事实上,这一天发生了一件改变整个红军命运的事情,它的意义可能不亚于遵义会议。

 

  渡过赤水河的中央红军就驻扎在河边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陈福村。这种行为很罕见,渡河之后红军并未完全摆脱危险,正常的做法应当是分散队伍迅速行军,但是中央目前有一件事急需解决,片刻都等不得——军事领导问题。

 

  大家应该还记得,遵义会议之前那一个“猴场会议”确立了红军的集体领导原则,一切重大军事行动必须中央开会民主表决,这有效地解除了李德的军权。但是在集体领导这段时间以来,问题更是不少,二十余人决策,干什么的都有,搞军事的、经济的、宣传的、情报的等等,每次讨论半天再举个手,浪费时间延误战机不说,还常常出现外行压倒内行现象。尤其是近半个月打鼓新场风波和鲁班场战役,更是令红军险些覆灭,这令当时的领导人们感到,决策机制必须要变了。

 

  张闻天更是自责,鲁班场战役的失利,其直接后果就是红军策划了这么久的建立黔北根据地的计划基本上宣告失败,他作为总书记,必须要承担主要责任。于是,渡河后,一场会议在小村中的茅草房中召开了。

 

  很可惜,我们并不知道会议上具体发生了什么,事实上,整个17、18、19三天的历史文件都少之又少,那正是红军最危急的时刻,行军十分匆忙,上又有飞机轰炸,即使有少量资料也大都在赶路过程中遗失或是毁于战火。

 

  但是有一点,会议的结果,成立长征中最高军事决策机构——三人团,毛泽东从此真正地走进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

 

  (关于三人团成立时间并没有明确的记录,能确定的只是在10日打鼓新场风波之后到18日决定四渡赤水之前,最初主流一般认为在12日,但这于逻辑上讲不通,新世纪以来争论逐渐增多,个人赞同的是孙果达教授的研究成果,即上文中提到的3月17日三渡赤水之后)

f9a34795898e4126e76689fb46743ac6.jpg

三人团: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

  3月19日前后,红军截获并破译蒋介石密电。

 

  蒋介石并不清楚红军三渡赤水想要做什么,他认为可能是要重回四川北渡长江,于是就决定亲临贵阳督战指挥,并且命令部下在赤水一带设立碉堡阵,运用第五次围剿胜利经验,将红军全歼于此。

 

  说实话,其实红军自己也不清楚三渡赤水的明确目的,红军在二渡赤水后定的战略是在黔北地区反复运动,交战并发动群众以建立根据地,这是红军的一贯做法。所以,现在主流所宣传的攻打鲁班场、三渡、四渡是早就计划好的统一战略行动,鲁班场是佯攻为了迷惑敌军、三渡是为了调动敌军,并且举出三渡时有意加固浮桥就是为四渡做准备等等其实并不正确,佯攻不可能损失那么惨重匆忙撤出战斗,而红军当时为了保证能够在黔北迅速地运动,过河时都要加固浮桥,也并不是怎样的特殊布置。

 

  刚刚进入权力中心的老毛也在思索红军下一步的动向,待得看到这一封蒋公的电报,心有所感,一盘很大很大的棋在他胸中展开——四渡赤水拉开了序幕。

3b4532a54f55d99acbbcf5441ca52afe.jpg

三十年代拍摄的赤水渡口

  这里顺便解答一下大家提出的问题,许多同学都提到了目前的一种观点,多见诸于《炎黄春秋》《南方周末》等报刊,即四渡赤水的成功是由于红军破译了国民党方面的电报,对他们的行动了如指掌。

 

  首先我要说,这话的后半句基本正确,红军确实破译了国民党方面的电报,大多数时候也确实可以说对他们的行动了如指掌。

  但是第二点我想说,这些报刊的编辑对于军事可谓一窍不通,甚至连即时战略类游戏都没玩过。

 

  四渡赤水期间,国民党真正投入战斗的兵力保持在20-30万之间,而红军的战斗部队则在2万-3万之间。以war3为例,给你20人口的一本部队,对手则有200人口(假如可以),还是二三本高科技兵种,更夸张的是,对手占据了全地图的所有矿,你连基地都没有只能靠掠夺来补充。好,现在给你地图全开,能赢吗?

 

  事实上,红军掌握国民党方面的电报密码是从1933年8月开始的,当时上海来的同志带来了国民党密码破译法,总部二局的战士们学会之后,从此对国民党方面情况了如指掌。但大家应该已经发现了,33年9月,李德就正式成为军事顾问,他用这些情报打了胜仗吗?前三次反围剿是毛指挥的,并未破译密码,打过败仗吗?

  不要说李德,讨论打鼓新场战役时,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等人和毛掌握的一模一样的情报,为什么只有毛一个人坚定地反对发动这次战役?不仅仅是打鼓新场,长征期间各种会议,毛总是少数派,难道他比别人多知道些什么吗?其实在那种实力相差过于悬殊的情况下,即使洞悉敌军行动,对大多数指挥者(包括朱德刘伯承这样十分优秀的指挥者)而言,更多的帮助也只能是在某几场战斗或是战役中取胜,真正在战略上的选择并不多。

  况且,本来情报战就是战争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家应该还记得,反围剿时,老毛为了搜集情报可以带兵上一线战场,多次为情报部门亲自制定纪律条文,甚至细致到“电台不用时必须把电键卸下交给警卫员携带”这种地步。

9b57d3f52c3d51c3a0c7ae981ee7940c.jpg

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毛泽东为侦察电台的题词

  相比之下,对面的国民党部队就重视不够,就在我们下一章要讲到的35年5月,他们得知了密码被破译这件事,蒋介石还惊呼“无怪其视我军行动甚为明了知所趋避”,于是国军电台密码开始频繁更换,但是……每次总是很快被破译,并没起到太大的效果。

 

  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对敌军电报密码的破译和掌握确实是红军四渡赤水中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但绝不是决定性因素。情报固然重要,但最终还是要看使用情报的人。

  马上要登上飞往贵阳飞机的蒋公恐怕还不知道,有一场好戏在前边等着他。

  今天就写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