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回顾 > 正文

中国粮食生产好转的历史节点

作者:遐想随笔  更新时间:2017-12-31 22:00:26  来源:当当网  责任编辑:石头

  有报道说:越南南端的湄公河入海口,那里的水充足,水田里的泥土是从澜沧江-湄公河沿岸冲刷下去沉淀的沃土,光热也充足,因此,那里的水稻一年可种6-7季。

  还是说我们自己的事吧。

  农谚说: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现代人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自古以来,先民和今人都在为解决农业水利问题不遗余力,古有郑国渠、都江堰,今有红旗渠、治理淮海(河),修建了数万座大中小型水库等。可以说,到七十年代中期,解决粮食生产“有收无收”的问题告一段落。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几千年来,全靠农家肥当了粮食生产的家,基本满足历代中国人对粮食的需求。现代人口激增,再靠农家肥生产的粮食已不敷使用,七十年代初,国家进口了13套大型化肥生产设备,到七十年代末,这些化肥设备陆续投产,由此粮食生产逐步进入了化肥时代,解决粮食生产“收多收少”的问题也告一段落。

  还没完,现代农业还有更好的招数。从六十年代起,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农业专家们开始进行良种良法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也在八十年代初起,逐步投入农业生产中并见效。

  综合央视和多种媒体报道可知,谷物生产的增产量中,化肥的贡献占1/3,农业科技的贡献占1/3,其他因素的贡献可占1/3。这些数据是世界范围的平均数。

  看到这里,相信读者自己都有了结论:我国粮食生产好转的历史节点,应当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造就这个历史节点的,是毛泽东和他领导下的数亿人民(也包括领导人和专家们)。我一个退休老工人都能看到,后世史学家一定看得更清楚。

  之后,在全体中国人(也包括领导人和专家们)的共同努力下,粮食生产持续稳产高产,多好啊!

  粮食生产还须努力! 2017.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