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纵横 > 正文

话剧《老舍赶集》追赶生活90年

作者:记者  更新时间:2018-04-16 15:09:07  来源:北京青年报  责任编辑:石头

 

  导演方旭

  近些年以老舍先生作品著称的演员、导演方旭,继《我这一辈子》《猫城记》《离婚》《二马》之后,昨天再度抛出重量级作品《老舍赶集》——老舍先生在齐鲁大学任教期间创作的一批短篇作品中遴选出的六篇构成了作品的骨架,5月19日和20日,该剧将在天桥艺术中心演出。

  六篇关于现实的嬉笑怒骂,六则关于理想的生活意见,这部由方旭、陈庆、郭奕雯联合编剧,方旭执导并主演,由刘欣然、苏小玎、秦枫、马驭崧、景松涛五位演员联手呈现的“全男班”的作品,从创排之初就表现出不一样的气质。如果说男演女是噱头,那么该剧延续的其实是此前《二马》广获赞誉的男班形式。这种诞生于戏曲的表演形式,自李叔同《茶花女》延续至今,呈现舞台诗意和写意化表达的更多可能性。

  短篇急就章得名

  《赶集》

  1930年代,在齐鲁大学任教期间,老舍创作了一批短篇作品,体裁涉及散文、杂文及短篇小说。《济南的冬天》等文章很快成为散文写作范本,老舍的其他短篇也分别被编辑成册。1934年4月,上海时代图书公司出版了名为《老舍幽默诗文集》的合集。老舍因为这一系列文章,被当时的文坛评价为“最优秀的幽默写家”。1934年9月,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短篇作品集《赶集》。这是老舍首部小说集,收录了包括《柳家大院》《也是三角》《黑白李》在内的15篇短篇小说。

  在序言中,他用调侃的笔墨说明了作品取名“赶集”的寓意:“我本来不大写短篇小说,因为不会。可是自从沪战后,刊物增多,各处找我写文章;既蒙赏脸,怎好不捧场?同时写几个长篇,自然是做不到的,于是由靠背戏改唱短打。这么一来,快信便接得更多:‘既肯写短篇了,还有什么说的?写吧,伙计!三天的工夫还赶不出五千字来?少点也行啊!无论怎着吧,赶一篇,要快。’”换言之,这本集子里的十几篇作品都是赶出来的急就章。

  90年前的思索

  今天依然有益

  虽然自谦不善于短篇创作,可老舍的短篇作品笔墨虽少但意味深长,不仅具有故事性,塑造了鲜活的人物,更具有现实主义风格和老北京韵味,作品在幽默讽刺之余,也以一种深切的、忧虑的、思考的目光来关怀社会和民族命运。而这些注视与思索,在今天看来,仍具有现实意味。这也正是此次方旭将其短篇改编并搬上舞台的因由。

  话剧《老舍赶集》由老舍先生的子女舒乙、舒济担任文学顾问,由著名表演艺术家斯琴高娃担任艺术顾问,由关纪新担任剧本策划。选取了《话剧观众须知二十则》《创造病》《牺牲》《黑白李》《邻居们》《我的理想家庭》六篇老舍的杂文和短篇小说,各自独立,汇聚成一台“折子戏”,同时借用了老舍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赶集”为剧名。其中《话剧观众须知二十则》是辛辣笔调写就的民国观戏守则;《创造病》讲述了九十年前一对小夫妻的“月光”生活;《牺牲》讲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海归博士对美国精神的神向往之和对爱情的假意牺牲;《黑白李》描绘了黑李、白李兄弟二人间对于爱的争夺与奉献;《邻居们》刻画了明先生、明太太还有宋先生、宋太太两对夫妇间的生活琐事及由此引发的生活喜剧;《我的理想家庭》则直陈“希望一切无奈落去,希望一切理想成真”的美好愿望。

  现代审美营造全新老舍印象

  老舍先生之女舒济说,“这些由老舍先生90年前创作的作品,至今仍有强烈的现实意味。普通人的婚姻和家庭生活,普通人的欲望与矛盾,幽默与讽刺很接地气。今天搬上戏剧舞台,不仅将以一种当代视角重新洞察中国式理想生活,更将用一种幽默的方式,为当代观众带来普适的人生思考。”

  斯琴高娃认为,“今天演这样的作品,是让世人不要忘记老舍先生,他的在天之灵在看着我们如何行走,怎么体悟。虽然解读的视角是90年后人们的思维方式,但作品中那些固有的、陈旧的、诙谐的、活泼的、有生命力的东西,都可以体现在现今。”全剧在尊重老舍先生文本的基础上,以当代视角对作品进行了重新解读,在音乐、舞美、服装等视觉层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旨在以现代审美角度营造全新的老舍印象。四扇竹编门帘作为贯穿全剧的元素,通过门帘的开合、翻转,营造出迥异的视觉空间,更配合充满“民国风”的写意漫画。服装则出自独立服装设计师苏广宇之手,充满实验感的非常规材料打造出具有写意感的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