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纵横 > 正文

为什么说好莱坞名作《红磨坊》模仿自中国电影《红牡丹》

作者:吴铭  更新时间:2018-05-30 08:37:18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为什么说好莱坞名作《红磨坊》模仿自中国电影《红牡丹》

  作者:吴铭(20180530)

  我这里说的是“模仿”,而不是“吸收”“借鉴”。

  我只说我自己的看法,请大家批评。我不知道《红磨坊》的编导人员如何看待我的这个结论。

  是不是“模仿”,要看这两部电影作品的相似度。

  我以前也说过,香港成龙名作《A计划》模仿自中国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台湾名作《妈妈再爱我一次》模仿自中国老电影《蒙根花》。这是我关于影视“考古”的第三篇文章。影视考古,就是看看那部电影模仿了谁。当然,这个问题见仁见智,不太好“强行”认定。

  《 红牡丹》是中国1980年出品公映的电影,轰动中国、轰动全世界。《红磨坊》是美国好莱坞2001年出品的电影,同样轰动全世界。强调一下,1980年的《红牡丹》的宣传力度,远不如2001年《红磨坊》的宣传力度。

  要说《红磨坊》模仿《红牡丹》,就必须说出其相似之处,当然,模仿者为了让掩饰自己的模仿,会把模仿的痕迹尽量消除,不过,再消除,框架是消除不了的。

海报

海报

  所以,我们就从两部电影故事的框架角度,看一看我的这个“模仿”的结论是否成立。

  两部电影都是关于一个美丽的女艺人悲惨生活史的作品。女主角红牡丹生活在中国旧社会,是一个自卖自身、几乎无依无靠的可怜孩子,是马戏班老板(也是其亲爹,但未相认)手里的摇钱树,老板对她的关爱,其实是对一个工具的关爱。《红磨坊》女主角萨汀同样身世可怜,无依无靠,她是歌舞场老板手中的摇钱树,老板对她的关怀,同样,也仅仅停留在对工具的关爱层面。

幼时的红牡丹,原名王莲

幼时的红牡丹,原名王莲

  两者的具体生活场所都是演出舞台,这个相似度十在有些过分。

  两位女主角都有一个恋人,当然,他们的爱都被其周围的反动势力扼杀。

红磨坊女主角

红磨坊女主角​

  女主角都非常美丽。按照上世纪80年代初,革命色彩未褪的社会背景和朴实的审美标准,红牡丹当时的形象已经是极尽美艳了,当然,现在看来有些土。而好莱坞名作《红磨坊》对萨汀的包装可谓华美至极。

  两部电影的音乐都非常好。《牡丹之歌》已成中国音乐经典,《红磨坊》的音乐同样非常华美。

红牡丹的扮演者姜黎黎

红牡丹的扮演者姜黎黎

  故事的情节也差不多,只不过换了个社会背景。一个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中国旧社会,一个发生了19世纪巴黎的夜总会。总之,都不是好时代,也不是好地方。

  两 部电影中,都有个黑暗、悲惨的社会背景,也都有个极度恶劣的恶棍,制造了一出人间惨剧。红牡丹面临的恶劣背景是中国旧社会民不聊生,母亲病饿而死而父亲不知所踪,小小的红牡丹不得不自卖自身以给母亲买口棺材,幸好,她还有位地位极低下的赵大爷关心她。她面对的恶棍是马戏班主和资本家。萨汀同样出身不幸,公爵是其面临的最大恶棍,还有随时准备将其出卖的剧场老板。幸好,她还有不名一文的艺术家克里斯蒂安的相助。相比之下,红牡丹的命运要比萨汀悲惨得多,她几乎是死里逃生的。小时的伙伴,腊月梅、九月菊、五龄童这些苦孩子,无一例外地惨死于恶势力之手,只有她活了下来,而且最终要面对马戏班主的强娶。

  我的小表姐给我讲这部电影时说,马戏班主是红牡丹的亲爹,因为作恶太多,最终被雷劈死了。这当然是我小表姐的臆断,我心里的确希望这个丧尽天良的马戏班主被雷劈死,所以,我就相信了小表姐。但实际上,影片最终,马戏班主并没有死,他仅仅是因为失去了摇钱树而极度痛苦而已。如果他活到解放后,它会被批判若干次,很可能被群众揭发、枪毙,因为他身负命案;如果他活到改革开放,恐怕会成为企业家、艺术家之类“先富”式人物,因为此人极力追求“个人成功”,和当前中国的教育理念、舆论引导完全相符。

  《红磨坊》最后的结局,萨汀悲惨地死去了。就好莱坞的编导人员来说,的确也不可能为美丽的萨汀找到什么出路,因为,他们不敢吸纳“革命”这类观念。

  红牡丹的结局要好一些。影片最后,赵大爷,这位与其无任何血缘关系的人,对正被马戏班主强娶而痛不欲生的红牡丹说,“牡丹,有出路了”“我给您备好了马!”影片最终,是红牡丹骑马逃走的场景。但是,光有赵大爷的这句话,光有牡丹骑马逃走的场景,并不能表明红牡丹真的就“有出路了”。因为,她无论跑到哪里,在旧社会,都逃不脱恶棍的摩掌,就如《刘三姐》中所说,“哪里没有莫怀仁?”逃能逃到哪里去?我不理解的是,这是部1980年,革命激情在中国还没有完全褪去、共产党还是政治正确时摄制的电影,描写的是上世纪30年代甚至40年代,也就是抗日战争期间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河北山东一带,那么,作为故事的编导演人员,当然应该知道,能给红牡丹出路的,只有共产党、毛主席、八路军这些符号。比如,潇湘电影制片厂的《赛虎》,为两个孩子提供的出路是“找方志敏”,这个结尾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都非常好。可是,为什么,赵大爷“牡丹,有出路了”后面不顺理成章地加上一句“去投奔八路军吧”或者“去投奔共产党吧”或者“去找罗荣桓吧”之类的台词呢?如果加上这样的台词,那么,我对红牡丹的“出路”就充满信心:她真的找到出路了,而且是唯一的出路。该剧的编剧阎丰乐,导演薛彦东、张圆,主要演员高宝成、姜黎黎,都是一时之选,应该明白只有找到共产党、毛主席,红牡丹才有出路。可是,该剧就是没有把这句台词加上,该剧的思想水平就打了个极大的折扣。

  红牡丹之所以结局好一些,是因为,红牡丹一直在积极地、坚决地反抗,而萨汀,虽然也有反抗,但只是非常消极的反抗。

  1980年代的中国电影还充满反抗精神,而2001年的好莱坞大版反抗精神不足,恐怕是两剧的最大区别。

华丽的场面

华丽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