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把自己的情感都铭刻在汉字中,有些字看似笔画繁多,却有着最简单的道理。
逢年过节,我们的对联中总少不了“喜”“乐”两个字。“喜”与“乐”可以独立成词,可以叠音,可以联合成词,看着开心,听着舒服。喜乐是每一个人的期盼,是老百姓的追求,古今亦然。国泰民安,衣食无忧,一年勤奋,无愧于心,云何不喜!
那么,“喜”“乐”这两个字从何来?古人造字时是如何脑洞大开,想出来用这样的组合表达他们愉悦开心的情感?
人类很早就学会借助外物来表达情感,音乐尤其重要,通过文字学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喜”与“乐”这两个字都与音乐直接相关,不形于色而皆诉于音。
“喜”字可以分为两部分,下面是口,我们都认识;上面是“壴”,我们仿佛在哪里见过,似曾相识。可以发生联想的字还有“鼓”与“彭”,它们都有怎样的关系?
我们来看一看汉画像石上的建鼓,下面是鼓座,中间是鼓,上面是羽毛之类的装饰,古书里称作“树羽”。古代的鼓非常重要,多种多样,非常华美。在众多的考古遗址中,发现的陶鼓、铜鼓不计其数。
再看“彭”字,许慎说:彭,鼓声也。鼓声彭彭,非常形象。这个字后来借用作国名、姓氏,时间一久,很多人就不再知道“彭”字最初就是激荡人心的鼓声了。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祭祀的时候要用鼓,一般还是鼓与钟配合使用,目的是娱神。《诗经》多处描写“钟鼓喤喤,磬莞将将”,这是鼓乐齐鸣的场景。“奏鼓简简”,就是为了“衎我烈祖”。到了战场上,鼓就成了军队的耳朵。鼓声一起,那就是进军的命令,激荡的鼓声激荡着军心,击鼓都无力就别指望军队获胜了。春秋时在今天济南一带有一场著名的齐晋鞌之战,晋国主帅受了重伤,击不动鼓了,眼看就要失败,是驭手大喊:“师之耳目,在吾旗鼓……”夺过鼓槌一阵狂擂,马都惊了,一路狂奔,军心大振,于是就反败为胜了。我们今天常说“鼓励”,就是用鼓声激励,了解了上面的故事,也就真切地明白什么叫做“鼓励”了。
“鼓”不仅让人振奋,也让人开心。恭敬鬼神也不能慢待朋友。国家大事里不能少了鼓,开心的场合也少不了鼓。《诗经》中的《有駜》记载鲁国国君请客:“鼓咽咽,醉言舞,于胥乐兮!”“鼓咽咽,醉言归,于胥乐兮!”那时候的夜生活也很丰富,在欢快的鼓声中,喝啊,跳啊,开心啊!现代汉语中鼓舞与鼓吹,好像有褒贬之分,古代并没有,古人说“鼓吹”六经,绝对是好话,与鼓相关的多是好事儿,更是开心。
鼓可以给人们带来喜乐,所以也可以表达喜乐的心情。也就是说“壴”最初既是鼓的初文,也是喜的初文,造字的时候就兼表不同的音义。“喜”下面的那个口,最初并无深意,书写者感觉“壴”字不够饱满,就加上去一个口。后来“壴”被“鼓”与“喜”取代,二者才明确区分开来。
祈求开心,喜自神降,就有了“禧”。从“示”旁的字大都与鬼神祭祀相关。但我更喜欢“憙”字,喜自心来,喜与不喜,还得靠自己。你看,那对新人已经喜结连理了,喜不仅是心态,也得行动,欢天喜地,就需要有个“囍”了。
古书上说“鼓乐俱作”,现在也常说“鼓乐齐鸣”,可见鼓是鼓,乐是乐。用我们今天的乐器分类,鼓是打击乐,乐是弦乐。
“乐”字由乐器到音乐再到快乐的心情,与“壴”字完全一样,只不过“乐”字的字形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读音变化是后起的,理解起来就没有“鼓”字那么复杂。
我们终于知道“喜”与“乐”都来自两种乐器。
用自己的声音表达情意,大部分动物都会;借物的声音表达情意,大概只有人类才有这个本事。鼓与乐是两种乐器,其内核是礼乐精神,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
从“喜”与“乐”两个字遥想那个悠远的时代,我们的先祖欢欣鼓舞,优美的音乐让自己心旷神怡,造字者认为这是快乐的源泉,就用乐器来表达这喜乐的心情了。我们现在获得喜乐的途径太多了,表达喜乐的方式也太多了,在我们喜乐的时候,别忘了“喜”与“乐”这两个字的内涵,让喜乐有更多的人文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