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著名的文章大家陆游,一生写了9000多首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中最高产的一位爱国诗人。他的诗词不仅艺术水平高超,更为可贵的是其思想内容深刻、卓越。无论艺术成就和思想内容,在文学史和诗词史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毛主席也特别喜好读陆游的诗词。他读过和圈阅过的陆游诗词已记载的就有《剑门道中微雨》、《钗头凤·红酥手》、《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候》、《卜算子·咏梅》等数十首。对陆游慷慨豪放的爱国诗篇,毛主席最为推崇。情有独钟。有一次,毛主席和儿媳邵华谈起学习宋词,问邵华最喜欢宋代哪位诗人,邵华说,最喜欢陆游,毛主席问为什么,邵华说:“陆游的诗词充满强烈的的爱国主义激情,有雄浑豪放的战斗风格。他的诗常常表现‘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毛主席很赞同邵华的回答,实际也是他自己对陆游诗词的评价。
毛主席对陆游诗词的喜好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阅读、圈阅,畅谈其体会,如对《钗头凤·红酥手》,毛主席多处谈到词中描绘的男女情感问题。二是借助陆游诗句表达新的内容。如毛主席长征途中创作的《十六字令三首》中的“倒海翻江卷巨澜”就出自于陆游的《夜宿阳山矶》一诗中的“倒海翻江洗残暑”。《清平乐·会昌》中的“踏遍青山人未老”源于陆游《渔家傲·寄仲高》的“行遍天涯真老矣”。三就是借陆游的词牌名或诗的内容改写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典型的有三首即:一是“试仿陆放翁”《示儿》一首。二是《诉衷情》(是否真作,有待考察)。三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咏梅》。笔者非常喜欢这两首《卜算子·咏梅》,今就这两首《卜算子·咏梅》进行比较及谈谈对自己的启示。
一、两首《卜算子·咏梅》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及异同点
1、陆游《卜算子·咏梅》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内容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写有大量歌咏梅花的诗,歌颂梅花傲霜雪,凌寒风,不畏强暴,不羡富贵的高贵品格。诗所塑造的梅花形象中,有诗人自身的影子,正如他的《梅花绝句》里写的:“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这首《卜算子·咏梅》是他晚年80岁以后乡居时的作品,明写梅花,暗写抱负、志向。
上阕说梅花开在驿外野地,不在金屋玉堂,不属达官贵人所有。梅花在凄风苦雨摧残中开放。“驿外”、“断桥”、“寂寞”、“无主”、“黄昏”、“独自愁”、“风和雨”这几个词把梅花所处的环境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喻指自己的晚年的政治处境也是如此冷落凄凉。
下阕通过梅花在冬天开放,表示自己无意与众花争春。自己即使落地为泥,碾踏成尘,亦香味依旧,表达作者对自己品格的自许和坚韧不拔的爱国主义情怀,终身不悔。这首词反映了他一辈子不得意的人生,只能孤芳自赏来表现自己坚忍不拔且以洁白自傲的品格。
2、毛主席写《卜算子·咏梅》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内容。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上世界60年代初,我们党和国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困难,国内三年自然灾害,国内外敌人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愈发高涨,尤其是苏联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撕毁协议,背叛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掀起反华浪潮。毛主席这首《卜算子·咏梅》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写的。
毛主席首先说:“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笔者看到的一些对毛主席这首词解读的文章中,大多从“反其意”三个字出发,过多贬低陆游的“咏梅”。认为其“太消沉了,缺少一种意气风发、不断奋斗和对胜利充满信心的精神”。笔者不同意这种见解。毛主席的“咏梅”与陆游的“咏梅”确有不同,也确实高于陆游的“咏梅”。陆游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充满爱国主义的封建文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已经极不简单了。在那种恶劣的社会环境下,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抱负,不为所动,“香如故”,非常了不起了。他并没有对“收复中原”丧失信心,所以他临死时,告之家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设想即使现代人在那种环境下,能有几人做到呢?但陆游毕竟是哪个时代的封建文人,世界观,历史观毕竟是唯心主义的,不可能对社会环境做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也不可能站在历史的大视野角度认识自己的环境和历史发展的方向。因此在心境和情绪上有一定程度的消极和被动现象,也是可以理解的。毛主席的“反其意”,实际上是反其世界观、历史观,反其被动状态,站在唯物史观的历史和角度,站在实践的角度认识社会环境的。
上阕四句写的“梅花”是处在寒冬季节春季即将来临,把梅花放在大自然的“风雨”、“飞雪”、“悬崖百丈冰”的寒冬季节中,仍然枝头怒放,艳丽俊美。毛主席这里虽然也是写“梅花”的恶劣环境,但显然不是陆游所写的梅花那种冷落凄凉景象,寒冷的季节更衬托出梅花自身的高傲和俊美。“花枝俏”中的“俏”字用得非常好!表现出梅花自身的“俏丽”。这种梅花形象与陆游中的“开无主”、“独自愁”、“更著风和雨”的被动的孤苦伶仃状态显然不同。
下阕写“梅花”不是写“梅花”在“寒冬”环境下的被动和受摧残状况,而是写“梅花”的主动状态。一是虽“俏”但不争春即不居功自傲,不争个人的名利地位,而是“只把春来报”,即克服严寒,为春天报晓,促进春天的早日到来和促进新生事物的发展。待春天到了,百花齐放,竞相争艳时,梅花同其它各种鲜花一同欢笑,一同享受春天带来的温暖幸福。这显然又与陆游的“梅花”被动式的孤苦伶仃的“零落成泥碾作尘”、“香如故”不同,是主动地影响、作用于外部环境。
两首词的共同点都是写梅花与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关系。但不同点是陆游的梅花的环境是一种偶然的可能的存在,而毛主席写的梅花的自然环境是必然的一定如此的存在。因为大自然必然存在四季更替的自然规律。梅花也一定在最严寒的季节中生长。两种自然环境都是“恶劣”的,都对“梅花”产生消极的影响和危害作用。但前者只是以“防御者”的姿态出现,最大限度抵制“恶劣”环境对自身的影响和侵蚀。而后者不单纯是“防御”和抵制“寒冷”对自身的影响、侵蚀,而且在保持自身“花枝俏”的同时,影响、改变“寒冷”的季节,主动促进“春天”的到来,且同百花共同享受“春天”的到来的胜利果实。
二、两首《卜算子·咏梅》的哲学解读
诗词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属于形象思维,但任何形象思维中都程度不同地贯穿或体现逻辑思维,或者说对事物或人的形象思维中背后都包含着一定的“理性”思维,特别包含着更深刻的哲理思想。如大家所熟悉的苏轼的《登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诗,不仅是如何客观认识一座“庐山”问题,其中包含的哲理思想就是如何认识客观事物问题。要求人们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认识事物,才能客观地把握事物的本来面目,而不能孤立地、片面地、狭隘地认识事物。再有王之焕的《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单指视觉上的登高望远问题,还包含社会历史观上的预测未来问题,如何具有更高的历史视野高瞻远瞩,看得远、看得透、看得深。这个“视野”和“高度”就是世界观、历史观和知识结构。
为什么说,形象思维中包括逻辑思维、理性思维。因为在辩证法看来,形象思维反映的事物、对象都是哲学意义上的个别、个性、特殊,任何个别中都包含着一般、共性、普遍。很多“形象思维”的作者认识和反映事物时,不单是反映个别、个性、特殊,而是通过个别表达一般、个性表达共性、特殊表达普遍。如前所举例《登庐山》、《登鹳雀楼》等,但也不能说所有的反映个别的诗词特别是表达个人特殊环境下的特殊情感、心境、情绪的诗词作者未必都要表达一般和普遍。还举陆游的词《钗头凤·红酥手》,他只是表达对前妻唐婉的无比怀念、追悔的真情实感。笔者认为,这只是表达个别而非一般。同理,陆游的这首词《卜算子·咏梅》也只是写他个人的遭遇和心境,主观上并没有表达“一般”的含义。但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就不仅仅是表达个别,也表达一般。同时,作者自己主观上虽没有表达一般的含义,但作为阅读者、欣赏者、解读者却可以解读出一般、共性和普遍来,由此才能发现和揭示作为“个别”的诗词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笔者正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个别与一般、实践的原理揭示这两首《卜算子·咏梅》的哲理思想。
两首词从哲学意义上讲,实际是揭示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从哲学意义上讲,任何人的活动都处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人与环境的本质关系是实践关系。环境影响作用于人,人也影响作用于环境。马克思讲,环境改变人,人也改变环境。这是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旧唯物主义者之强调环境对人的决定作用,忽视人对环境的反作用,如法国18世纪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的“环境决定论”思想。唯心主义强调精神决定一切,完全忽视客观环境对人的作用,这也是错误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同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环境对人的作用有两种作用:一种是正面的、好的、积极的影响,对人的发展起积极进步作用。另一种是不好的、恶劣的、消极的影响和作用,其对人的发展是消极的、阻碍的、反面的作用。作为环境的对立面人本身,对正面积极因素要最大限度汲取、接受,促进自身的发展。对反面、恶劣、消极因素要抵制、防御,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予以改变。陆游和毛主席的两首词并不是完全揭示人与环境的全部关系,而只是揭示人与不好的、恶劣的环境之间的关系。两首词对我们当代人都有一定的启示。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讲梅花的所处的地理和天气环境都是“恶劣”的,对他的打击和影响都是消极的,危害性是极其严重的。但陆游心中的梅花依然“香如故”,不为所动,洁身自好。陆游揭示的这种人品、人格是中国传统文化以屈原为代表的封建社会优秀文化的延续。大家知道屈原敢于向上进谏,多次向楚王直言国家富强发展之良策,然而却始终得不到楚王的理解,且常遭谗言报复,但始终矢志不渝,身处污泥而不染,独善其身,洁身自好。正如他自己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中称赞屈原“蝉蜕秽浊之中,浮游尘埃之外,皭然涅而不缁,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能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浊的环境,能够消遥于尘俗以外,其清白是染也染不黑的,简直可以和太阳、月亮比光明了。这不典型地也是陆游词中“零落成泥碾作尘,香如故”吗?再如陶渊明曾为官数十年,目睹了官场腐败、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之风,对此深恶痛绝。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之为伍,愤然辞去官职,隐居田园,过起“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悠悠然然的田园生活,不也是在“恶劣”的官场环境,主动远离,保持自己“香如故”的一种人生选择吗?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凡是有正义感,且敢于同歪风邪气做斗争,不愿与污泥浊水同流合污的有所作为的封建文人几乎都会遇到屈原、陶渊明、陆游类似的遭遇。但在封建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封建社会官场上,大多数文人都会屈服于“恶劣”的社会环境,或自觉不自觉被浸染,或被权力和恶势力彻底摧垮,结果是以“识时务者为俊杰”,随波逐流,甚至“安眉折腰事权贵”。绝大多数人做不到屈原、陶渊明、陆游那样“香如故”。
毛主席读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非常理解陆游词中的“梅花”的境遇,也非常欣赏“香如故”的精神状态,他对陆游“梅花”的肯定,实际也是对几千年封建社会中不屈服于封建社会恶势力而具有骨气、人格的部分文人如屈原、陶渊明、陆游等人的肯定,尤其是对屈原的高度赞扬,如他写的《七绝·屈原》(屈子当年赋楚辞,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他认为,无论何种历史时代,尤其是无产阶级革命时代,任何一个革命者只要坚持革命,坚持批判旧制度,坚持同旧势力做斗争,就一定会受到旧习惯势力的不理解和百般阻挠,受到各种反动势力的镇压迫害。这是客观规律和必然现象,而不是陆游《咏梅》中的偶然现象。毛主席青少年时代以及整个一生,每在革命之路上前进一步,都有旧习惯势力包括他的父亲对他的阻挠和压力。这种情况下,第一步就是保持头脑的清醒,坚定自己的信念,不受外界的诱惑和各种威胁、镇压等外部压力,做到“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也就是陆游的“香如故”状态。但毛主席毕竟不是封建文人,而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始终站在无产阶级革命立场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和改造世界。作为一个具备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革命者,在任何恶劣的社会环境中,不仅要防御和抵制一切外来的消极影响和各种压力,努力做到“香如故”,而且用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对待外部世界,即“改造世界”,尽一切所能改变社会环境,把不利和“恶劣”环境改变为有利和积极条件。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其深层次的含义也是其精髓思想就体现了这一点。他的梅花不仅是“香如故”,而且是“花枝俏”;不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可怜状态,而是积极主动,从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不争个人的名利地位,努力改造好环境,“只把春来报”,推动事物由寒冬转变为春暖,由落后转变为先进,由邪恶转变为正义。“待到山花烂漫时”,即通过斗争,革命胜利了,“恶劣”、“混浊”环境变为“美好”、“清澈”环境,“梅花”也在“丛中笑”,同人民一起享受胜利的成果,实现彻底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如建国初期,旧中国留下的烂滩子,整个国家百废待兴之时,美国又发动侵朝战争。在如此困难、艰巨的条件下,新中国在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下,没有被“恶劣”的“悬崖百丈冰”环境所吓倒,而是昂首挺立,“花枝俏”,“春来报”,不仅打败了穷凶极恶的以美国为首的十六国联军,而且极大激发了全国人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涨的热情和干劲。同样是一个“山花烂漫”、“它在丛中笑”的新环境、新面貌。毛主席在1961年我们党和国也同样面临新的“恶劣”的国内国际条件下,何尝最终不也是能够做到“只把春来报”、“它在丛中笑”吗?
三、两首《卜算子·咏梅》的哲学解读的当代启示和现实意义
一般人学习和研究古代诗词、毛主席诗词大多对于诗词的艺术特点和思想内容做深刻的解剖、分析和赞扬,很少揭示其诗词内容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笔者没有拘泥于这种传统的解读方式,一是从个别揭示一般,从哲学角度解读其深刻的思想内容,二就是在哲学解读基础上揭示其当代价值。本部分就是在第二部分基础上揭示其当代启示和现实意义。
1、首先必须要革命,要进步,要决心做时代和新事物的促进派。
无论是陆游还是毛泽东,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陆游要收复中原,收复国土。这就是那个时代进步与落后,正义与邪恶的对立。陆游始终站在进步、正义的前列,所以他才写出如此写出如此冷落凄凉环境下的“梅花”的洁身自好。如果他随波逐流,根本不关心和参与国家民族大事,甚至也“安眉折腰事权贵”,也就不可能写出如此艺术水平和思想内容完美统一的精湛作品。毛主席作为一个中华民族最伟大的英雄,当代最杰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一生都在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和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由此带来的他个人和中国共产党斗争进程中艰难险阻何其之多,他的一生及其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奋斗历程中不都多次处在“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的“恶劣”环境之中吗?最终的结果都是“春来报”、“丛中笑”吗?今天的国际国内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势力、两条道路、两种思想体系极其尖锐激烈的大搏斗时期,真正的中国共产党就应该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越是艰险越向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勇敢地冲锋战斗在第一线。
2、在思想意识领域里筑起一道“万里长城”,抵制一切“恶劣”环境、旧习惯势力对自身的侵蚀和种种压力。始终保持“香如故”状态。
现实生活中我们都能够感受到,如果一个人没有主见,事事顺从周围环境,顺从他人,不能不敢不愿发表主见,更不敢同周围恶现象和错误思想做斗争,他一般都不会受到外界过多压力。但他一旦想干事,有主见,且敢于同周围恶现象和错误思潮做斗争。就一定会遇到困难、阻力、压力。也会受到外界舆论的诽谤、嫉妒、谴责等。这种情况下,有些人就退缩不前,打退堂鼓,向外界压力和恶势力低头。“勇往直前”的那种品格、精神就会丧失掉。如敌对斗争中被捕被俘被严刑拷打或遇极其困难恶劣的外部环境。和平时期坚持正义,敢于同邪恶做斗争,敢于走社会主义道路,也会遇到这种状况。华西村带头人吴仁宝、南街村带头人王宏斌带领农民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中遇到的困难、阻力、压力一定相当之大。陆游《卜算子·咏梅》所写的“梅花”的现实意义就是环境、条件、困难无论多么巨大时,都要求我们坚决抵制、克服。努力做到“香如故”。“红岩”中那么多的革命先烈群体在敌人严刑拷打之下,始终坚定理想、信念,绝不屈服叛变革命。始终“香如故”。吴仁宝、王宏斌等人也是“香如故”。我们当代每一个决心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共产党人遇到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这种恶劣环境,能否做到洁身自好,“香如故”呢?
3、用实践的观点认识和处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最大限度地改变外部世界,促进事物的发展变化。
前面已经分析,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不单纯是对外部“恶劣”环境的抵御,保持自己的“花枝俏”,更重要的是能动即积极主动的态度影响和改变外部世界。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毛主席《卜算子·咏梅》的实质就是用实践的观点对待外部世界,特别是对待困难、阻力、压力。一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与之进行斗争但不是是争个人的名利地位。二是战胜严寒,困难、压力,努力给社会、国家、民族带来进步、光明、给人民带来幸福。三是在同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的同时,通过斗争一同享受胜利的喜悦和幸福。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剧《伟大的转折》又使我们感受到红军长征时的极其艰难险阻的情景以及那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宣传队”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在当今历史时代,决心为“消灭私有制”,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共产党员都应该学习毛主席这首词中的“咏梅”精神,无论国际国内阶级斗争如何尖锐激烈,资本主义复辟势力如何强大,如何可能遭到权力部门邪恶势力的诽谤、污蔑、打压、迫害,一定要努力做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
2019年9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