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6日,解放军华野按照中共中央军委举行淮海战役的战略部署大举南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疾速出击,向原驻防在陇海铁路东段新安镇、阿湖地区的国民党军第七兵团实施包围。敌人发现有被包围的危险后,沿运河东岸往西向徐州方向仓皇撤退。如果让黄百韬兵团撤过运河,与徐州的国民党军汇合,这样就会大大增加消灭敌第七兵团的阻力。华野司令部要求全体官兵“不怕疲劳,不怕困难,不怕饥寒,不怕伤亡,不怕打乱建制,不为小敌迷惑,不为河流所阻,敌人跑到哪里,坚决追到哪里。”于是一场声势浩大的追击战在江淮大地上展开了。
华野九纵二十七师七十九团等部(即屡立战功的“潍县团”)奉命追击国民党第六十三军。11月8日夜,潍县团终于追上了敌六十三军后卫警戒分队并一举将其歼灭。敌人见状,更加疯狂逃窜,在发现无法甩掉“潍县团”后,只好在宿迁西北80公里处的堰头镇西边布防,企图利用一条10米多宽的壕沟挡住解放军追击。当时,壕沟里的水虽未结冰,但寒冷刺骨,而对岸的敌人在沟边构筑工事,布置了密集的火网封锁河面,并点燃篝火照明。
为保证后续大部队迅速通过,必须立刻架浮桥。在运动战中架桥本来就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何况又要冒着敌人的火力扫射。但“潍县团”一营的指战员毫不畏惧,尖兵二连连长命令该连一排三班火速在壕沟上架设浮桥。一排副排长范学福、三班长马选云接受命令后,立即率领战士招来两架木梯,在上面绑扎上木板,赶制了一座没有桥墩的浮桥。
战斗打响后,“潍县团”指战员发现浮桥不稳,无法保证部队快速通过。副排长范学福大喊一声:“没有桥腿,我们当桥腿!”喊罢就带头跳进了寒冷刺骨的水中。紧接着,班长马选云、副班长彭启榜、战士宋协国、杨玉艾、潘福全、杨学志、孙克潘、孙学赞、孙书贤纷纷跳下,用身躯做支撑,架起了一座“人桥”。为了保证桥面的平衡,靠近岸边水浅地方的战士就一条腿跪在水里,一条腿支撑。在水深处的战士就用双手用力把木梯举起。攻击部队见状,冒着敌人的密集火力,迅速踏上10位勇士架起的“人桥”冲向对岸。由于桥面窄、过桥的速度快,有的战士在桥上滑倒,架桥的战士就用头将战友顶住。有的战士踩到架桥战士的肩膀上,他们也一声不吭。有个战士从桥上跌进河里,顶立在最深处的勇士竟用全身力气把他硬拖了上去。
在10勇士的奋力拼搏下,一营部队顺利通过浮桥,迅速将敌六十三军击溃。在随后的战斗中,该股敌人成为淮海战役中第一个被解放军全歼的国民党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