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春,我读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时只有11岁多一点。焦裕禄拖着沉疴日重的病体,带领兰考群众不屈不挠同严重的自然灾害作斗争,临终前遗言埋骨沙丘,要看着兰考人民把风沙治好的感天动地事迹使我泪流满面。从那一天起,焦裕禄的光辉形象便走进了我的心中,再也没有离开。
2017年,我决定为影响自己一生的榜样焦裕禄写一部长篇报告文学。再次走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曾被无数次书写的楷模,我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对人们耳熟能详的老题材作出新的开掘。我有别以往同类题材多是写生平、写传记,聚焦焦裕禄精神的发展史谋篇布局,拟定了《大河初心——焦裕禄精神诞生的风雨历程》(作家出版社)这个题目。选取这样一个创作坐标,既可以写典型在党的培养下个人的奋斗进取,也可以全面反映中国共产党人接续铸造伟大精神的波澜壮阔历史进程,为创作打开宏阔深邃的历史空间。
精神大河的壮丽回溯丰富而深远,需要大海捞针的恒心和披沙拣金的定力。我曾在河南工作生活十几年,兰考是开展红色教育的重要基地。我多次参观过兰考的“焦裕禄纪念馆”,在焦裕禄墓前上过党课,到焦裕禄当年的联系点东坝头张庄附近抗洪抢险,与焦裕禄子女亲友有过交往。这次创作,我调动了以往所有的生活、情感和资料积累。
为最大限度逼近历史真实,以新视角、新史实、新故事、新感知展现党的精神谱系的魅力,满足读者的审美和欣赏需要,我又先后16次重返河南省的兰考、洛阳、尉氏、郑州等地采访,最长的一次超过一个月。我的采访半径覆盖了焦裕禄参加革命后的活动范围,多次去他工作、生活过的大连、哈尔滨、山东博山等地,还走遍了从中央到地方各有关档案馆、纪念馆,访谈了能够找到的见证人、知情者和亲属。通过这次有明确目的的采访,我在精神洗礼中不断获得新的升华,为再现真实的历史打下了坚实基础。
焦裕禄精神是党的精神谱系中独具特色的瑰宝,为焦裕禄精神立传是有标识意义的一段党史的艺术再现和生动展开。我怀着敬畏之心,虔诚重返历史现场踏勘、咀嚼、品味这段峥嵘岁月。在为期3年锲而不舍的寻访中,我既重视参阅原始档案材料,又注意实事求是匡正因各种因素出现的错讹;既重视亲历者和当事人的讲述及第一手材料,又注意依据历史文献和当年的报刊纠正记忆中的偏差;既重视用好新发现的重要史实和珍贵细节,又注意剔除经核查有违史实的记述,努力创作经得起时间检验和读者评说的作品。
文学作品归根结底是写人的。创作中,我坚持展现楷模个人成长史与伟大精神发展史的有机统一,着眼打造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我力避平面化描摹,注重立体塑造和差异化书写,在雕琢和刻画棱角分明、凹凸有致的人物形象上下功夫,用鲜为人知的细节凸显以焦裕禄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与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感人形象,谱写具有鲜明辨识度的公仆颂、英雄赋和精神流变史。如书中对焦裕禄从郑州迁葬兰考时大河长哭、云水泪奔场景细致入微的描写,对感念逝者再生之恩的张继焦等人的现场白描和既往回放,都以浮雕般的画面把远去的历史重新拉回到人们眼前,具有直抵人心、催人泪下的力量。
多少次,我沉浸于书中如火如荼的场景,与笔下人物同忧患、共悲喜,感动得情难自已,常常冲进卫生间洗脸止泪。作品出版后,许多读者含泪阅读,这使我深深感到,为弦歌不辍、薪火相传的焦裕禄精神留下生动文学记录,是自己一生的幸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