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纵横 > 正文

重温经典丨那些令人难忘的光影青春

作者:徐 璐  更新时间:2023-04-09 08:42:54  来源:中国军网  责任编辑:石头

  新中国成立后,一批才华卓越的电影艺术家耕耘在新中国电影事业中。他们中的很多人,曾在战场上披坚执锐、出生入死,也曾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接受过熏陶洗礼。他们怀抱着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澎湃的激情,为观众奉献出一部部动人心魄、催人奋进的电影作品,生动展现了中华儿女艰苦奋战的雄风英姿,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华彩篇章。

  一

  电影《小兵张嘎》海报。

  电影《青春之歌》(1959年)与《小兵张嘎》(1963年)分别以青年女性和儿童视角展开故事,前者慷慨激昂又细腻动人,后者机敏幽默、洋溢着童真童趣,都是深受国人喜爱的红色经典电影。鲜为人知的是,这两部电影的导演崔嵬,还是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的“影帝”。

  剧作家黄宗江如此描述崔嵬给他的第一印象:“好一条山东大汉,好一个大兵。他身上有硝烟味。”这身硝烟味,来自崔嵬不屈的天性,更来自于他在战斗岁月中的磨砺。

  崔嵬少时家贫,13岁就在烟草公司做童工。因一次反抗工头欺压工友,他被开除。17岁,他拒绝参加学校组织的国民党纪念活动,又遭开除。18岁,在法院做门卫的崔嵬,因出手匡扶正义,再遭开除……

  因缘际会,崔嵬接触到了新兴戏剧。他将满腔的忠勇侠义与爱国热忱,都转化到写戏、演戏、导戏中。他把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的台词改得更为口语化,因贴近民众而受到欢迎。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又将原剧凸显的阶级压迫改编为民族苦难,并将“九一八”事变及相关歌曲的素材融合到剧中,演出效果极佳。

  1938年,崔嵬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参加了八路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他参与筹建了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并出任实验剧团主任。教学之外,崔嵬坚持带团出去演戏,在实践中求新求变。

  1939年,崔嵬写了一个反映八路军第120师取得陈庄大捷的戏。演出途中,战士们忽然离场去阻击敌人,留下的观众主要是孩子。一个看戏的孩子突然冲上台问崔嵬:“傻子,你冷不冷?”这让崔嵬意识到,自己塑造的工农兵形象是有问题的,这部剧是失败的。

  剧团带着沮丧的心情离开。谁知两位军人骑马追来,传达贺龙师长、关向应政委的话:让剧团演一场成功的戏再走。师长特意派人给剧团送来半头猪,令演员们十分感动。两天后,崔嵬带领剧团整装再发,演出了保留剧目《蓝包袱》与新歌剧《参加八路军》,大获成功。贺龙很高兴,送给崔嵬一匹枣红色的战马。后来,这匹马宛如战友一般,跟随崔嵬多年。

  斯诺在《西行漫记》里曾写道:“在共产主义运动中,没有比红军剧社更有力的宣传武器了,也没有更巧妙的武器了。”多年走南闯北的演出,让崔嵬感念于党和人民的支持,也越发相信戏剧艺术的力量。他得出经验:要创作出民众喜闻乐见的好戏,必须主题明确,手法通俗。1953年,崔嵬被任命为中南文化局局长。

  崔嵬高大威武,一身浩然正气,导演郑君里请他扮演电影《宋景诗》(1955年)的男主角。崔嵬形神兼备,演活了这个奋勇抗争的清末农民起义领袖。剧组的人都说,崔嵬没有一点局长的架子,他就是剧中那个活脱脱的“宋大帅”。后来,崔嵬辞掉了局长的职务,选择去北影厂,专注于热爱的电影工作。作家李準说:“交往多年,崔嵬从没提过当年的官职、级别,他是真的放得下,真的脱俗。”

  因在《红旗谱》(1960年)中的表演,崔嵬荣获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作家老舍赠诗赞他:“贞如翠竹明于雪,静似苍松矫若龙。”

  二

  电影《南征北战》剧照。

  《南征北战》(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一部战争史诗片、军事片,也是当年八一建军节的献礼片。电影旨在表现毛泽东“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军事战略思想。陈毅、粟裕亲自指导剧本创作,并派出部队参与拍摄。如此重量级的一部电影,两位导演之一的成荫,当时年仅35岁,此前只拍过3部故事片。

  在鲁艺戏剧系学习时,成荫就是善写、会演、能导的全才。从鲁艺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八路军第120师战斗剧社。贺龙师长大力支持剧社活动,是讲究张弛之道,也是看中戏剧具有鼓舞士气的作用。随120师打仗的这段经历,赋予成荫军人使命、赤胆忠心和广阔视野。他开始用“笔杆子”结合“枪杆子”。

  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成荫接连写出几部反映前方抗日斗争、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戏,广受好评。

  1950年,成荫执导完成了个人第二部电影《钢铁战士》。影片成功塑造了革命战士英勇顽强、坚贞不屈的英雄形象,上映后在国内外产生强烈反响。该片荣获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和平奖,评论认为该片“对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作了艺术的和动人的描绘”。

  剧作家吴祖光评价成荫:“个儿不大,气魄不小。”电影《南征北战》中有许多实景拍摄的千人大场面,用的都是真枪实弹,这意味着在拍摄现场的机位调度和人员调度极为复杂。摄影师朱今明说:“成荫导演的前期工作做得非常细致,善于沟通且指挥若定,既能保障拍摄进度,又能保证银幕效果。抢占摩天岭、凤凰山总攻两场千军万马的大戏,拍得尤为气势磅礴,激荡人心。”

  在战争场面的美学建构方面,电影《南征北战》有开先河之功。其鲜活生动的人物群像塑造,也让这部电影带给观众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在剧本创作阶段,成荫落实陈毅提出的“不应该把对手写得不堪一击,写成‘草包’笨蛋,敌人也应是有性格的”要求。在表演环节,成荫要求敌我双方每一个人物都要演得生活化、个性化,摒弃脸谱化。因扮演片中反派“张军长”成名的项堃说:“成导很尊重演员,懂得引导演员向正确方向去用劲……大家都感到既自由又离不开他。”同时,成荫也用心塑造了女村长赵玉敏等民众形象,表现了解放军与老百姓之间互信互助的深厚感情,拍出了那个年代的人特有的淳朴、热情和真挚,使得电影极富感染力。

  历经战火洗礼的成荫,将《南征北战》拍成了一部真正反映“人民战争”的“人民电影”。

  三

  电影《战火中的青春》剧照。

  “我擦好了三八枪,我子弹上了膛……我撂倒一个俘虏一个,缴获它几支美国枪!”这首昂扬明快的《战斗进行曲》,是电影《战火中的青春》(1959年)的插曲,曾和电影一起火遍大江南北。该片改编自小说《踏平东海万顷浪》,讲述了主人公高山女扮男装、从军打仗的故事。导演王炎说,他选中这部小说不是因其传奇性,而是因其“真实感人的部队生活”和“性格鲜明的人物”。

  王炎14岁参军,小小年纪就枕着钢枪睡觉。16岁时,他被组织安排到八路军火星剧社做幕后工作。后来,王炎报考了鲁艺。到了延安,这个一心想去前线杀敌的热血青年,找到炮兵学校的门,恳求入校学习炮兵技术。可校长坚持让他继续学艺从艺,并对他说:部队需要艺术,群众也需要艺术。

  在鲁艺戏剧系的学习,让王炎打开了思路,有了实干技能。他和伙伴们编排的秧歌剧《二流子转变》演出时,山坡上坐满了群众,大家聚精会神地观看,演出后掌声雷动。这令王炎感到无比自豪,也真正认识到艺术的力量。

  因表现出色,王炎被调到战斗剧社。他依然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在战斗剧社,成荫是王炎的指导员,解放后两人合作执导了电影《南征北战》。

  电影《战火中的青春》约有550多个镜头,其中约530个镜头有女主角高山与男主角雷振林同框。电影用丰富的细节,支撑起两人之间深厚的战友情:月光下的交谈、生死存亡时的不离不弃、获胜后的赠刀为盟……他们是战斗英雄,是闪耀着青春光彩的年轻人,也是纯真可爱的有情人。该片是同时期少有的突出个体形象、聚焦情感的战争故事片,摆脱了说教,让观众看得有笑有泪,心潮起伏。

  片中合唱《战斗进行曲》的场面,欢快又温暖,突显了解放军战士的精气神。这个富有革命浪漫主义色彩的片段,也让观众对前辈们心生敬意:多么火热的青春啊!

  从枪林弹雨中走来的王炎,将《战火中的青春》拍得灵动明朗又情深义重,为后世留下一份珍贵的青春影记。

  战争磨练意志,军魂铸就艺心。崔嵬、成荫、王炎……他们这一代中国电影人天然携带着革命战士的英雄气概,他们的电影酣畅淋漓、气质鲜明,将革命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融汇在流动的光影里,感动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