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门头沟的爨底下村已经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村里的民居大多为清末时期的老建筑。新京报资料图片/李飞 摄
昨日,市政协召开“加强北京市传统村落保护”对口协商座谈会,对于北京多数村落保护堪忧的现状,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北京市传统村落保护指导意见》正在制定中,今后每个村落的保护将有“一村一规划”。
不足1/5古村落有保护规划
去年底,市政协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政协北京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北京市传统村落保护的建议案》及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对村落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因。其认为,一方面,长期以来人们对传统村落的价值缺乏应有的认识,忽视了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这直接导致城镇化过程中大拆大建对文化遗存和历史风貌的破坏。另一方面,城乡生活条件的差异,导致农民迫切希望通过开发建设改善生活环境,因而对村落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规划跟不上也是原因之一。目前已经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建议名单的52个村落仅有9个制定了保护规划,这直接导致村落保护仍处于自发状态。
每个村都将单独制定保护规划
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保护古村落,首要解决的是政策和技术问题。目前,市农委正在牵头起草制定《北京市传统村落保护指导意见》,市规划委在牵头制定北京市传统村落规划设计技术指南,对下一步村落的规划、编制和审批提供专门的技术指导。
同时,农委正在联合相关部门和各区县制定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要根据每个村不同的历史沿革、建筑风格、文化传承等特点制定不同的规划,“一村一规划,52个村就有52个规划。”同时,农委也在推动传统村落的档案以及规划的编制工作,对传统村落的历史沿革和文化价值进行专门分析。目前第一批、第二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的13个村庄的规划已经编制完成。
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正在制定北京市传统村落、传统建筑的修缮意见。已经成立了保护专家委员会,准备制定北京市传统建筑的修缮指南,并将选择其中一个村落进行试点。下一步还要建立专家驻村制度,每个村都要有一名市级以上专家,全程参与保护发展。
■ 建议
古村落保护应突出各自文化亮点
市政协委员、文史学习委副主任、市文物局原局长孔繁峙认为,一般情况下,古村落面貌不能创新,历史建筑不能变化,但我们对古村落历史文化价值的认识,却是发展的、创新的。
孔繁峙建议,应该保持传统,突出特色,让每个古村落都形成和突出各自文化的“亮点”,打造长期吸引游人的“看点”,从而使古村落文化特色长久流传。
市政协委员、文史学习委副主任、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所长宋大川表示,对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传统村落要区别对待,因地制宜,避免村落同质化发展。另外,传统村落与其周边环境唇齿相依,要从整体上进行保护。
市政协副秘书长刘玉芳建议,要建立村民为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保护机制,借鉴云南省经验,邀请村民代表全程参与保护规划编制,在编制村落保护规划时,使专家和村民代表占有一定比例。“没有原住民生活的空村,没有了生活气息,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刘玉芳认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要将“农民组织起来”,而不是“将农民迁出去”。
■ 对话
对话人物:市政协委员、文史学习委副主任、市文物局原局长孔繁峙
“传统村落变红砖洋瓦,味道全变了”
市政协委员、文史学习委副主任、市文物局原局长孔繁峙全程参加了围绕北京传统村落保护的调研和座谈。说起消失的古村落,孔繁峙感叹“很遗憾”。在他看来,为数众多的传统村落,始终是古都城市的人文基础。
新京报:调研过程中,目前的古村落有什么问题?
孔繁峙:总的来说,很多传统村落都在追求现代化,对历史传承的重视不够,尤其是平原地区。比如有的村子名字还是老名字,但传统建筑已经不复存在,很多变成了红砖洋瓦,还有的改成了小别墅,味道全变了。50余个传统村落,村内建筑已经不是传统风貌的约有20个,有的村落80%的传统建筑都不在了。
新京报:调研过程中,什么让你印象最深?
孔繁峙:印象最深的是山区的传统村落。北京城一环一环的在城镇化,平原地区传统的事物保存不够,而偏远的山区城镇化起步较晚,反而把传统留下了。比如门头沟和房山,很多村落能留住原貌,保留了古老村落的格局和建筑材料,沧桑感和历史感依旧在。
新京报:传统村落保护和人们追求现代生活是否矛盾?
孔繁峙:不矛盾。不要把旧的建筑拆掉,维修是可以的,比如内部可以加入一些现代化设施。目前有很多村落认识到了传统村落保护本身的价值,有不少地方也已经在保护中获益,比如开发利用原有生态来吸引游客等。另外,古村落在规划中也要避免同质化发展。
新京报:那你认为应如何避免同质化发展呢?
孔繁峙:目前我们建议要做规划,保护规划。每个村落各有特点,应该先做保护规划,之后再做发展规划。针对保护和发展中的产权问题,国家可以给予个人一些维修补助。
■ 背景
古村落出现空心化现象
根据市政协此前的调研报告,从调研组实地考察的12个村落看,除个别村落依靠旅游业得到发展以外,多数村落的保护现状堪忧,一些民居外观残破,有的建筑已经濒临倒塌。
一些传统村落中的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力不断“外流”,出现“人走房空”的现象。以传统村落最多的门头沟区为例,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建议名单的14个村落中,有4个村落外出务工人员超过了户籍人口数的1/4,其中黄岭西村外出务工人数超过50%。房山区水峪村古民居院落的空置率高达95%。
与此同时,一些村落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工作,造成村落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的不合理分布,部分村落超过60岁的人员已经接近户籍人口的20%,个别村落60岁以上人员已经超过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