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纵横 > 正文

访东北抗日联军战士王明之子王克成

作者:于京京  更新时间:2015-07-17 14:18:30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石头

 

抗联老战士王明(图片由王克成提供)

三次被俄授勋的抗联老战士王明:

不畏疼痛的13岁“小铁孩”,抛头颅洒热血保家乡

——访东北抗日联军战士王明之子王克成

     自古英雄出少年。当中华民族的历史,翻开屈辱的一页,在东北抗日战场上,并不缺乏无畏枪林弹雨,甘愿舍生取义的少年英雄。“逐日寇,复东北”曾是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写就的铿锵誓词。

    在长春市抗联老战士王明的家中,他的儿子王克成向记者讲述了,父亲少年从军,转战白山黑水的峥嵘往事。

    那年,他,只有13岁,因不满地主压迫,毅然投身抗联,从此戎马一生。

王明(中)

    身手敏捷,眼疾手快的他,虽然不能将所看所听的信息及时记录下来,但却能分毫无差的将信息传达给部队;兵荒马乱的年代,爱情变成了很奢侈的事,“能够和我家老头一起在战场上杀敌,他不能动的时候陪着他,照顾他,就是我最幸福的事情了”,王明的妻子姜成岚泪眼婆沙的说。据王明的儿子王克成回忆“我父亲他们当年特别的苦,衣不遮体,饥肠辘辘,有时甚至靠吃树皮喝马尿生存,太难了“。王明曾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五军二师三团五连通信员,多次参加东北抗联对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今天我们有幸可以来到王明的居所,从生活的点滴去了解英勇善战的王明从戎逐倭的一生。

    少年参军 ——从“小土豆”到“小铁孩”

    王明,1922年7月出生,山东黄县人。1927年,山东出现了一场由大地干旱引起的大灾荒。连年灾荒使得生活实在过不下去了,王明的父亲带着全家搬到东北。兵荒马乱的年代,饿殍遍野,王明的父亲又有羊癫疯病,时常抽搐,口吐白沫,为糊口,王明被父亲送到地主家干活。那年,年仅7岁的王明身材矮小,皮肤黝黑,瘦骨嶙峋的小男孩在田地里隆地,偶尔还要跑到隔壁的地里看看牲口,夜幕降临,瘦小的小人仍然在干着不太可能干完的活。牲口有的时候会偷吃别人家地里的粮食,人家就回去找他,然后给他打的皮开肉绽的,他那时候也就七八岁。

     有一次,一个老太太路过说你们不能这么打孩子,你要打就打我吧,后来那个老太太把我老头就送回家去了。但是回家后又是意料之内的一顿暴打。”王明的老伴姜成岚回忆道。后来王明又被父亲送到了另一个地主家里,这家的夫妻俩平时都好抽大烟,所以经常对王明不管不顾,甚至还常常遭到莫名的暴打。王明饿的时候,地主家的女儿就会偷着给他一块饭锅巴,勉强填饱肚子。

王克成在翻看父亲的旧照片。王鹏飞 摄

     在地主家扛活那几年,王明接触到一些抗联游击队战士,有时还利用出来干活的机会,为游击队传递消息。他把战士们交给他的信件藏在羊尾巴下面,躲避敌人的搜查。长此以往,地主看不惯他“不务正业”,暴打的频率逐渐升高。“我爸小时候挨打从不吭一声,满身都是血道子,也不跑,就站在那挺着。真是太能忍了,人家都叫他’小铁孩’。”王明的儿子王克成说。

     1936年3月王明被地主撵回家,他一狠心就去找抗联部队。部队领导看他年纪不大,瘦骨嶙峋,身体素质特别差,因此拒绝他的加入。“我爸是山东人嘛,脾气特别倔,不让进部队,就跟着部队寸步不离,一直跑了好几天。”王克成说,“后来碰上当时的支队长王效明,王效明不知道这是哪跑来的小破孩,就问他参军干啥,他说打日本鬼子,解放全中国,后来王效明就同意让我爸加入抗联,成为王效明的警卫员。”

    浴血百战 ——战火凝固的勋章

    加入抗联队伍的王明,每日每夜都在加强自己的训练力度,即使受了伤也绝不因病耽误训练。因为整支队伍中,他的身材矮小,体能素质差,脸上经常带着好像永远甩不掉的泥巴。“队伍中有人叫他’小老虎’’小黑子’’小铁孩’,但是我爸爸的身手矫健,聪明伶俐,记忆力过人,可以迅速爬到几米高的树上,既隐蔽了自己,又能快速勘察到敌人的一切信息。”战斗中,王明的主要任务就是上树瞭望,捕捉敌情,记录敌方军火,车辆,人员等数量,并将其及时汇报给部队。

     1940年,铁岭绝岩,林木丛生,机枪扫射声震耳欲聋,这树林间充满了险情,王明和战友们寻找着可以遮蔽的战壕。一挺隐秘的机枪向他们发射出了致命的子弹,霎时间,王明将王效明压身体下面,不幸腿部负了伤。

     抗联的战争是万分艰难,残酷至极的,东北的作战环境给了这支队伍一个大难题,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夺取了无数抗联战士的生命,食物的短缺也是达到了人类的极限。“我爸跟我说打仗期间是真饿啊,一年多没住过房子,没吃过正经饭。住森林里,吃草根,采野菜,吃皮带,甚至喝马尿。”

1995年在长春香格里拉酒店俄罗斯领事为王明、庄凤授勋。    

     1941年,王明和战友们开始向苏联远东境内转移。在那里学军事,搞训练,同时也经常执行各种艰难危险的任务,并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1942年,王明等700多名东北抗联主力部队指战员整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后被授予苏联远东红旗军第88独立步兵旅番号。

     王明在牡丹江中东站执行侦察任务时,与苏联空军进行地空导航电讯联络。为表彰他的功绩,苏联方面授予他“苏维埃卫国战争胜利奖章”,除此之外,于1995年和2005年,俄罗斯政府先后两次授予“苏联卫国战争胜利50周年和60周年纪念勋章”。

    王明一生身经百战,抗战胜利后,还参加了辽沈战役、四平攻坚战、解放吉林市、黑山阻击战、云贵川剿匪、抗美援朝等战斗战役。解放后,王明先后被中央军委授予解放勋章、独立功勋章、八一二级勋章、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等多项荣誉,还曾先后三次被俄罗斯政府授予苏联卫国战争胜利纪念勋章。

    国际88旅英勇无畏、骁勇善战、屡建奇功,是闻名整个苏军的中国奇兵。苏联红军远东军总司令部曾命令这支部队先后派遣20多支小分队深入敌后,对日本关东军进行一系列侦察、间谍和破坏活动,为协助解放东北作准备,直至最后取得胜利。

1995年俄罗斯领事在长春香格里拉酒店为王明(前排右二)授勋。

    未了深情 ——一个再也无法履行的约定

    “他走了,遗憾的是我们没能过上结婚70周年纪念日。1945年冬天,我嫁给了他,记得那天下了很大的雪……”在吉林省军区第一干休所,89岁的姜成岚抚摸着丈夫王明的军装和勋章喃喃地说。由于不记得自己的生日,在参加部队后,姜成岚将7月1日定为王明的生日,与党的生日是一天。“父亲告诉我们这个新的生日对于他来说意义深刻。”王克成说,今后的7月1日也是一家人纪念父亲的一个重要的日子。

     王明走了,他未能完成他许给妻子的各式各样的约定:办一场隆重的白金婚纪念日,跟妻子一起过今年的生日,与妻子厮守一生......

王明与妻子姜成岚合影(图片由王克成提供)

     “我们是在战争中认识的,受他的影响我也参军了。”姜成岚老人回忆,她是在龙井市第一次看见王明的,特别崇拜这个会讲俄语的战士。“他是在1945年从苏联回到东北,能讲一口流利的俄语。”姜成岚说,她的亲属和王明在同一部队,经介绍,两人走到了一起。受到丈夫的影响,姜成岚也加入了部队,在文工团当一名歌唱演员。“我年轻的时候嗓子可好了。他就爱听我唱歌。”回忆甜蜜的往事,姜成岚脸上洋溢着无以言表的幸福。

     结婚后不久,王明所在部队改为独立八团,投入解放战争,两人也因此开始了煎熬的异地生活。战争是对人意志的考验,生离死别是对亲人心理的折磨。

    “有一次,我爸参加黑山阻击战,当时后方部队说我爸这支部队可能全部被歼灭了,但是我妈仍然在山下等着。天黑了,从山下来几个人,我妈一眼就认出其中一人是我爸,两个人就无声的抱着哭了很久。”王克成哽咽的说。

    四平攻坚战、黑山阻击战、云贵剿匪中,王明3次负伤。随后,他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朝参加了4次战役。 王明戎马一生,他始终铭记着王效明的那句话“你是军人,你是抗联战士,你不能跟老百姓打仗。咱们抗联战士要吃苦受罪,不能享福,享福的日子在后面呢。”王明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如此的严格苛刻,王克成说:“我爸性格倔强要强,第一次脑出血,将近一个月没吃没喝也不叫唤。”

     2013年4月份,在做肠梗阻手术时,发现罹患肺癌,王明一直配合医生的治疗。但今年以来,老人的病情不断加重,治疗的后期只能靠呼吸机维持生命。

     2015年5月25日,93岁的东北抗联老兵王明因肺癌去世,吉林省最后一名参加过卫国战争的抗联老兵离世。姜成岚拿起众多奖章中的一枚说:“这是今年5月份刚获得的俄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奖章,也是他获得的最后一枚奖章。”

王明与妻子姜成岚合影(图片由王克成提供)

    “我老头临走前跟我说,一定要好好活着,不要为他伤心,要感谢党给了他一生的荣耀与回忆。”姜成岚脸上挂满了幸福的笑容,这是最后一个属于他们俩的约定。

    “我父亲这个人对子女教育特别严,有一次我去工厂偷砖,结果被我父亲严厉呵斥,他说一定要送回去,盖大楼一块砖也不能缺。还有一次,部队播电影,为了不让我们假装军人去看,竟把票撕了,他说不能多拿国家的一分一毫,用‘一本正经’形容他绝对不为过。”王克成说,父亲离休后总穿着一件旧军装,无论是站着还是坐着身体总是保持笔直犹如军姿。

    抗联老兵王明的离去,并不代表那段历史的陨落,而是使抗联老兵们长明在历史的星空中。平生秉性似钢坚,不见爷娘不见天。 陷阵冲锋孰顾命,刀山火海闯当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