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纵横 > 正文

追寻抗战硝烟,追思铁血忠魂

作者:宋丞策  更新时间:2015-09-04 22:50:16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石头

  远去的岁月 难忘的记忆。翻开历史的篇章,眼前飞扬着那些不屈不挠的壮士的身影。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大阅兵到来之际,笔者曾追寻英烈足迹,带回到了中华民族最危险的那个年代,用鲜花和哀思、铭记和缅怀那些远去的先烈,聆听中华儿女浴血奋战的英雄壮歌。为抗战先烈献上我们的崇敬、我们的追思、我们的怀念。为英烈默哀,向历史致敬!

  从古至今,中国的仁人志士崇尚舍生取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壮烈诗句。这些年,笔者不停地踏着英烈的足迹,风也追 雨也走,上北疆,下江南,进深山、穿密林,寻百色,觅红岩,登大别山,上卢沟桥......有过泪,有过痛,有震撼,有激昂,追寻过,更会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地道战,嘿,地雷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我们生长在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无论谁要抢占去,我们就和他拼到底……”  

  追寻东北抗联,追思黑土英魂

 

  追寻东北抗联先驱的足迹,笔者曾来到曾经被抗战英烈鲜血浸染的白山黑水的(哈尔滨)东北烈士纪念馆和(长春)东北沦陷史陈列馆,馆内图片以及原始的音像资料,全面真实地记录了在日本侵略中国最早进入的东北,也是我们东北抗日联军将士抗击侵略时间最长、最惨烈的东北。《松花江上》唱出“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以至中国人民的悲愤情怀,这歌声是团结的力量,也是抗战的号角。

  从东北抗联英雄留下来的遗物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是怎样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他们誓为抗日救国抛头颅、洒热血,奋战在白山黑水之间的豪迈胸怀。据史料记载:1936年2月10日,直接领导东北党组织工作的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决定为适应反日统一战线的需要,统一全东北抗日军队的名称。2月20日,以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等和汤原游击队、海伦游击队的名义发表《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于是,东北各抗日武装力量陆续改编为抗日联军的各军。

  说到东北的抗战,我们都非常熟悉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李兆麟、冯仲云、雷炎等烈士英雄的事迹,尤其是追忆抗日女英雄赵一曼即将就义前的一封留给儿子的遗书,使这个悲壮的英雄故事充满了人性的光辉,更是令千千万万人的眼里噙满了泪水。“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作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在你长大成人之后,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追寻抗战总后方: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

  据党史记载: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十没有”。毛 泽 东说:“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最进步的地方,这里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这里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化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磨擦饭(注:‘吃磨擦饭’,即是说有些国民党人以反 共为专门职业),十没有人发国难财。为什么要取消它呢?只有不要脸的人们才说得出不要脸的话,顽固派有什么资格站在我们面前哼一声呢?同志们,当然不能是这样的。不是取消边区,而是全国要学习边区;不是取消八路军、新四军,而是全国要学习八路军、新四军;不是取消共产党,而是全国要学习共产党;不是要进步的人们向落后的人们看齐,而是要落后的人们向进步的人们看齐。”(《毛 泽 东 选 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718页)

  抗日战争时期,党在全国建立了大大小小19个抗日根据地,陕甘宁边区并不只是19个根据地中普通的一个。习仲勋曾经指出:“它是党中央的所在地,是全国革命的指挥中心,是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总后方。”以刘志丹、习仲勋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陕甘宁边区开创的“十没有”的“法宝”,至今仍闪耀着时代的光辉。

  面对陕甘宁边区“十没有”的“法宝”,当我们深切缅怀刘志丹、习仲勋等老一辈开创陕甘宁边区革命家的时候,我们怎么能不肃然起敬?“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正是因为陕甘宁边区有了这些赢得民心的“十没有”的“法宝”才赢得了天下、才奠定了共和国的基石,才有了中国梦的方向。开国领袖毛 泽 东赞誉习仲勋为“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

  

  追寻卢沟桥上怒吼的雄狮:永定河在咆哮

  当笔者又一次走上北京现存最古老的“卢沟桥”,仿佛看到了卢沟桥上的狮子们曾经的伤痛仍在,让我们记住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卢沟桥”这是中华民族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这座桥同时也代表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精神。追寻卢沟桥上怒吼的雄狮,,追思抗战英烈们保家卫国的足迹。

  记得小学的课文就读到过有关“卢沟桥的狮子”的文章,现在回想起来,儿时的记忆更多的是沉浸在那些栩栩如生的狮子,对神态活现的狮子充满很多想象……有的昂首挺胸,仰望云天;有的双目凝神,注视桥面;有的侧身转首,两两相对,好像在诉说;有的在抚育狮儿,好像在轻轻呼唤……在这里走进的是年轮血色记忆,每一个狮子都记录着每一段历史的故事,更见证了历史的丰碑。

  “七七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自卫战争的起点,卢沟桥的炮声燃起了抗日烽火,也是卢沟桥上的狮子们在怒吼,在宛平城边、卢沟桥畔,有无数爱国官兵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至今离宛平城不远的卢沟桥城东关文子山上还矗立着抗日英雄赵登禹将军的陵墓,墓碑正面镌刻着:“抗日烈士赵登禹将军之墓(1898-1937)”。他从一个士兵迅速成长为抗日救国的著名将军,从“打虎英雄”到“大刀将军”,身经百战,威震敌胆,一曲曲英雄赞歌回荡山河,流芳千古。如今看到英烈们的陵墓,不禁令笔者肃然起敬。  

  追寻平型关大捷:万里长城永不倒

 

  翻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史册,在新中国的开国将领中,有三位姓杨的上将都来自抗日八路军115师,这就是军史上赫赫有名的杨得志、杨成武和杨勇。他们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一名人民军队的高级指挥员,戎马一生功勋卓著,成为共和国的开国将领,人民更不会忘记历史上平型关大捷,为中华民族铸就了一段抗日辉煌史。

  1937年9月,八路军第115师师长林彪和“三杨”在平型关一带伏击日本王牌军队的一个辎重部队,缴获大量枪支弹药和军用物资同时歼敌一千余人的一次战斗,这次战斗是中日开战以来中方取得的第一次完胜。这场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取得了震惊中外的平型关大捷,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士气,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心和决心。

  

  追寻抗日校长:“誓死救国——照我这样练!”

 

  尽管随着时代的步伐而不断变化的潮流,但历史不会忘记那些抗日救国的风云人物。据史料记载:我国近代史上出自西北军官学校里的二位著名抗日将军,一位是该军校创始人兼校长冯玉祥将军,另一位是时任西北军二十五师师长张自忠将军兼校长。

  一代枭雄冯玉祥将军严以律己、疾恶如仇、不畏权势、誓死救国。在整个抗日战争阶段,他坚决主张抗日救国,反对卖国投降,积极保护和营救了不少爱国仁人志士。他的绰号真实记录了他的传奇人生——“倒戈将军”、“基督将军”、“布衣将军”、“平民将军”、“爱国将军”,每个绰号后都蕴藏着不平凡的故事。

  一代英杰张自忠将军在抗日战争中,治军严肃,军令如山。治军名言是“我要一支铁军”,曾有一个令世人震惊的张将军“训铁军两毙警卫营长”的治军故事。他作为集团军总司令是为国捐躯的最高级别,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阵营中战死的最高军队将领。张自忠将军留下最后一句话:“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对长官可告无愧,良心平安!”张自忠将军壮烈殉难后,毛 泽 东同志亲笔为张自忠题写“尽忠报国”的挽联。周恩来同志曾撰写文章悼念,称赞“其忠认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我国抗日军人之魂!”  

  追寻百色起义:传承红色足迹

 

  透过纪念馆参观百色起义英烈,仿佛耳边萦绕着当年流传的壮语歌声,“民国十八年,全村当红军,土匪恶霸来烧我村……”我的眼角湿润了……邓小平、张云逸、李明瑞、韦拔群等领导组织的百色武装起义。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的革命先烈们,为了人民的幸福、民族的解放,前仆后继,英勇奋斗,抛头颅、洒热血,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可歌可泣。人们永远不忘历史,秉承革命先烈遗志,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永远不忘给人们带来幸福春天的英烈们。

  1962年12月,为纪念韦拔群烈士牺牲30周年,邓小平为《回忆韦拔群》一书写下了长篇题词:“韦拔群同志以他的一生献给了党和人民解放的事业,最后献出了他的生命。他在对敌斗争中,始终是英勇顽强、百折不挠的。他不愧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英雄。他最善于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的疾苦,对人民解放事业,具有无限忠心的崇高感情。他不愧是名符其实的人民群众的领袖。他一贯谨守党所分配给他的工作岗位,准确地执行党的方针和政策,严格地遵守党的纪律。他不愧是一个模范的共产党员。韦拔群同志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他永远是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后代学习的榜样,我们永远纪念他!”

  

  追寻红岩:永远祭奠歌乐山下红岩魂

 

  “穿越”的是历史,缅怀的是英烈。笔者带着无限的崇敬和哀思曾到重庆市歌乐山革命烈士陵园参观,烈士陵园内有白公馆、渣滓洞两个地方的展览,缅怀英烈并为之扼腕叹息的革命遗迹,令人感到一阵阵震惊和心痛,一条条铁链寒光闪闪,一根根竹签血迹斑斑,一张张老虎凳“张牙舞爪”……人们熟悉的江竹筠(江姐)、许云峰等革命烈士就在渣滓洞受过很多次刑。

  在烈士陵园内白公馆平囚室墙壁上,誓言警句原貌至今保存完好。字是用竹筷头用力写出来的,每笔每划清晰可见,在监狱的墙壁上刻下了“失败膏黄土,成功济苍生……光明不远”的豪迈誓言,面对敌人的屠刀,他们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革命志士壮丽的赞歌。让我们永远记住歌乐山那些烈士的英名,记住白公馆,记住渣滓洞,永远祭奠歌乐山下红岩魂。

  

  追寻大别山:刘邓挥泪肃军纪

  当笔者登上大别山的那一时刻,宛若走进了历史,铭刻在我记忆的深处……为什么大地春常在?为什么党旗美如画?因为这里至今流传着许许多多刘邓的故事,再现了战争年代老区人民和子弟兵鱼水深情,缅怀先辈丰功伟绩,寄托对先烈的哀思。大别山脉突起中原,横跨鄂豫皖,婉若一道拱起的天然屏障。绵延大山的变幻风云,影响着三省的阴晴,也决定了这里注定是风云际会之地。

  在那个战火硝烟年代,就凭“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硬是将官兵约束得规规矩矩,法律面前,官兵平等。对发生了“抢劫”民财的副连长案件,平时既爱兵如子又治军极严的刘伯承和邓小平在“爱”与“严”交织的两难中,挥泪肃军纪,作出了悲壮而又艰难的抉择——“刘邓含泪斩连长”。

  正如邓小平眼里含着泪水说道:“法纪如山,谁也不能以身试法。如果我们今天不能对一名连长执行纪律,那么营长、团长、旅长.......包括我们自己又如何约束呢?在这件事上,部队的现状和大别山的形势已经逼近我们不能再有犹豫了。我们现在需要考虑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10万大军的命运。对于他的个人要求我们可以考虑同意作为战场牺牲的战士告诉他的家人。三国时,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我们硬是把眼泪往肚子里吞啊!”

  

  追寻“劫后的南京”:历史不会被遗忘

  为了唤起人们的记忆,作家张纯如写了一本《被遗忘的南京大屠杀》,历史不应该被遗忘,不应该被封存,而应该被每一个国人所知。日本人曾经的卑劣行径,不应该被原谅。

  1937年12月13日,是南京历史上一段最黑暗日子的开始。这一天,侵华日军占领中国首都南京并开始了长达六星期的烧、杀、淫、掠,致使我30万同胞罹难,强奸妇女的事件两万余起,全城建筑三分之一被毁,公私财产损失难以计数。惨绝人寰的空前浩劫,不仅给中国人民留下了不能忘却的灾难记忆,也激起了全世界爱好和平人士的义愤和反思。

  南京遇难同胞30万,面对这一数字,所有的中华民族都会为之心痛,为之气愤,为之警醒!

  南京的悲剧,是我们民族记忆中沉重而悲痛的历史,是一段悲惨的历史,是一段血与泪凝结成的历史……唤醒我们尘封的记忆,那道火光,刺伤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刺痛了中国人民的心脏。南京大屠杀是一个历史的耻辱,日军的暴行,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使中国一步步走向灾难的深渊……

  南京的呐喊,我们更该以历史为动力,更好地去铭记。让我们宣泄压制在心中的怒火,让我们后世子孙铭记那段屈辱的历史……让这段不屈抗争的历史,成为捍卫民族尊严的强国强军之源,成为吹响“9·3”中国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大阅兵进军的号角,威武守土,威慑外敌。正如古代罗马作家韦格修斯所说:“如果你想要和平,那么就准备打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