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纵横 > 正文

记者眼中的2016考古印象:与自己与世界对话的中国考古

作者:杨雪梅  更新时间:2017-01-04 16:05:01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石头

  荣枯相代,弥见其新。年底,对于考古人来说,是忙碌并快乐的时候。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的田野汇报持续进行了两天,全国各个省的文物考古部门也都相继进入盘点审视的总结阶段,从旧石器到新石器,从夏商周三代到秦汉唐宋,从动植物考古到青铜冶炼,从边疆考古到域外合作考古,中国考古的时空范围从未如此疏朗开阔。

  虽然没有2015年海昏侯那样令公众奔走相告的发现,或者也不适合用横空出世、石破天惊这样耸人听闻的词来形容,但一项项发现,有模有样,娓娓道来,也是绝对的让人喜出望外。

  (一)

  一些曾经“石破天惊”的考古发现,2016年陆续有着令人震惊的新进展。

  距今4300年左右达到鼎盛的湖北石家河遗址是长江中游地区已知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延续时间最长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2016年考古人员在谭家岭遗址发现了面积20余万平方米的城址,该城始筑年代将此前考古揭示的年代提前至距今5000年左右这一中华文明形成的关键期。而密集出土的虎形玉冠饰、玉虎、玉鹰、双人连体头像玉玦、羽冠持钺人物像都显示着它与中原文明千丝万缕的联系,南北文化认同或者在那时正在酝酿形成。

  还有陕西的石峁遗址。这座“石头上的王国”2016年因为瓮城、内外城墙以及墙体上的壁画、大型墓地、铜器及铸造铜器的石范等新的重要发现,再一次刷新了大家对于文明起源的认知。在石峁遗址发现的铜器和铸铜石范为冶金术从北方传入中原的观点提供了关键证据,也为早期冶金术在中国的传播路线提供了关键的连接点,极大丰富了中国文明形成过程的细节。

  朝阳半拉子山墓地的发掘,首次搞清了红山文化晚期积石冢的结构、营建和功能分区。在一座冢内发现墓葬78座,是单体冢内发现墓葬最多的;冢内墓葬中共发现玉器140余件,是单体冢内发现红山玉器最多的;而且发现了数量极多的玉料、玉器加工的半成品和玉钻芯,对研究红山玉器的加工技术、加工工艺具有重要价值。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的埋葬习俗、祭祀礼仪的研究对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一直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良渚在去年发现大型水利工程之后,今年又在卞家山的河道内发现了过去从未发现过的有可能是来外来人口或者战争导致的非正常死亡的人骨,从而使这一长期被认为“有祀无戎”的区域展示了暴力的一面。

  其实2016年一整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石家河、石峁、陶寺、良渚、二里头等与“最早的中国”紧密相关的几个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在不同的大会上频繁地放到一起进行对比。特别是由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搭台、中国的考古人进行的两场擂台赛。一场是陶寺与二里头,一场是石峁与良渚,两场擂台赛腾讯视频都进行了直播,首次尝试,观者如云。目前学术界基本认可,新石器时代的最后五百年,整个东亚大陆出现了新的社会形态,文明和国家已经兴起。而这四个文化无疑是这个时空中最重要的代表,它们的此消彼长、相互影响是那个长时段的主旋律,而它们的对话则会让我们从更多的角度探寻彼此的异同。

  (二)

  不得不提的考古还有许多。

  2016年是殷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十周年,而到2018年殷墟考古就将迎来九十年的纪念。经过多年的发掘和研究,殷墟满足手工业需求的“树枝状”水网和“两纵三横”的路网布局基本得到了确认,已有明确分工的大小不同的手工业作坊密集分布于路网水网之间。水网路网的规划显示出殷墟当时动员人力物力的强大能力,而铸铜、制玉、制陶、制骨作坊的类型也显示出当时手工业的高度发达。

  陕西凤翔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被认为与文献所记载的秦汉时期国家最高的祭天仪式有关,这标志着考古人一直探寻的雍城郊外的固定祭祀功能区“皇家祭天台”或许有了实证……

  2016年北京进行了一次新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考古发掘,1092座古墓和一座汉代古城遗址得以浮出水面。上千座墓葬从战国一直延续到辽金元明清,为研究北方的民族整合提供了绝佳的资料,而79%的战国至汉代墓葬,说明自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这里就有大量人口居住, 繁华如今,而直径超过15厘米的汉代瓦当证实这里曾经是西汉的府衙规制。

  河南洛阳市发现的曹魏时期的高等级贵族墓葬,或者又将引发新一轮的关于墓主人的争论。而上海博物馆发布的青龙镇考古发掘成果,因为地标性建筑隆平寺塔的塔基、塔底保存完整的地宫的发现,成为实证千年上海城镇发展的宝贵资料。

  故宫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宫,关于北京的许多秘密层层叠压在宫殿之下。考古人员在故宫的隆宗门西发现的元代地层及元大内建筑物遗存,对研究紫禁城元明清三代和北京城中轴线的变迁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此次考古相当于为故宫的元代遗存找到了样板。

  (三)

  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的中心区域和边疆考古的重镇,在2016年也颇有亮点。

  今年7月至9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阿尔泰山南麓的吉木乃县的通天洞遗址进行了发掘,出土了400多件石制品、哺乳动物化石、陶片、铜器等遗物,发现了旧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等不同史前时期的文化堆积。这是在广阔的新疆首次发现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最新的碳14测年显示,它们是距今不少于4万年的旧石器时代遗物,石器多为硅质岩和石英岩,其石制品与旧石器中期的莫斯特文化风格较为一致,呈现出较明显的旧大陆西侧、旧石器中期向晚期过渡阶段的文化特征。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新疆考古的一项空白,放在中国旧石器考古的框架内也值得重视。

  作为新疆首次发现的早期青铜时代遗址,阿敦乔鲁以及博尔塔拉河上中游至中游地区典型遗址的发掘一直令人关注。年代不晚于距今3600 年的呼斯塔遗址,目前所提示的面积超过10 余万平方米,有可能是一处青铜时代早期的城址,这么早的城址的继续发掘令人期待。

  青河县三道海子遗址发掘的花海子祭祀遗址,很可能是早期游牧王国统治集团夏季举行祭祀活动的礼仪中心,其强盛或曾间接导致了斯基泰的西迁和西周的灭亡,促进了草原丝绸之路的形成。

  (四)

  中国考古走出去的步伐也在加快。

  中国目前有约70多个国际合作考古项目,包括调查、研究、合作发掘等各种形式,尤其是与埃及、印度的考古合作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2016年6月,对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乌发表了题为《谱写中乌友好新华章》的署名文章, 提到:“中国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西北大学等单位积极同乌方开展联合考古和古迹修复工作,为恢复丝绸之路历史风貌作出了重要努力。”

  中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东西方文明在此碰撞、交流,费尔干纳盆地是中亚地区文化发达的区域之一,也是与中国空间距离最近的区域。2012年起,以朱岩石为领队的社科院考古所中亚考古队对位于盆地南缘的明铁佩城址进行了数次发掘。2016年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四平方公里的外城墙遗迹,这是费尔干纳盆地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城市,朱岩石审慎地表示,这可能是汉武帝时大宛国的一座重要城市,中乌两国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使古老的丝绸之路增添了新篇章,也显示了“一带一路”沿线的国际合作考古的广阔空间。

  2016年的5月,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在郑州召开。这次有大半考古人参加的大会以史无前例的规模以及学术规格,确定了中国考古的方向,科学化、公众化和国际化。而在2016年10月召开的全国考古工作会上,国家文物局再次强调,要充分认识考古工作在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相信在未来的几年,中国考古的课题性研究、主动性发掘、多学科合作以及走出去的步伐都会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