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纵横 > 正文

纵横南北 古道春秋

作者:张丹华等  更新时间:2017-05-14 10:49:06  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石头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终南山古时候有三条道,一条是西安东边蓝田县境内的蓝关古道,就是韩愈诗“遥望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中提到的蓝关;一条是西安西边周至县境内的午子古道,现在也叫子午道;剩下的一条便是秦楚古道(图②,资料图片)。

  从西安出发,南行70多公里就到了柞水县营盘镇的花门楼。花门楼是秦楚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夹于两山两水之间,顺山势而建。从花门楼开始,正式步入现在保存完好的秦楚古道,由此可登上我国地理分界线的秦岭东段终南山顶。

  从花门楼到半山腰的耍钱场有防火通道,所以这半段路程可徒步也可乘车。到了半山腰一块儿平坦之地,形似铜钱,相传是宋太祖赵匡胤没有做皇帝时耍钱的地方。

  距耍钱场不远处,古道两旁,有千亩杜鹃。每年四五月份,在这海拔2100多米的高地,杜鹃枝头的绿叶缓缓下垂,骨朵恣意绽放,红的粉的,让路人不忍转移视线。只是今年天冷,花儿要比往常晚开20多天。听护林人员说,如果把高山杜鹃移栽山下,任你怎样精心呵护,她们丝毫不肯绽放。

  从这里开始到终南山主峰,大概有不到5公里路的路程。这一部分,路都还是当年的老路,一色青石铺就,李太白的醒酒石就横卧路腰。想象着这位才子又一次醉酒酣睡在这高山之石上,耳边便听到了他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诗也带了酒气,让人陶醉踉跄。

  走在古道上,沿途风景随着海拔的攀高而变化,乔木林,灌木林,层次分明。越接近山顶,南草北木的景观就越分明,南边是万亩草甸,北边是灌木丛,中间的分界线清晰可见,连过渡地带都没有(图①,本报记者张丹华摄)。这就是中国南北方的分水岭。北面,属于黄河流域,是北方;南面,属于长江流域,是南方。诗人王维也曾感叹:“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顺着这条分界线往上爬,就见到了山巅的一块巨石,上面刻着“终南山”三个字。终南山之巅散落的这些石块儿,层层叠加,犬牙交错,悬于沟壑之上,是第四季冰川遗迹。

  就在“终南山”石刻背后的草甸上,人们三三两两躺着,吸收着太阳的能量。

  从古到今,寿比南山与福如东海一直是对友人美好的祝福。《诗经·小雅》中说:“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终南山能使人长寿,能给人赐福,早已成为千古佳话。

  站在山巅俯瞰,山上是蜿蜒古道,山下是现代公路,时代并存,历史好像并不遥远。

  ■小贴士

  秦楚古道北起西安长安区天都池,南到柞水县花门楼,原是由秦入楚的重要通道,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安康的丝绸从这条古道进入长安后才能西去。由于地理条件特殊,此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自然生态景观带。

  

  太行八陉

  七十二拐越天险

  乔  栋  史红星

  “陉”即“山脉的笔直断口”。据记载:太行首始河内,北至幽州,凡百岭,连亘十三州之界。有八陉:第一曰轵关陉;第二太行陉,第三白陉,此两陉今在河内;第四滏口陉,对邺西;第五井陉,第六飞狐陉,第七蒲阴陉,此三陉在中山;第八军都陉,在幽州。

  太行陉和轵关陉、白陉一道,合称南三陉,是山西与中原之间的要隘。南三陉里,白陉又是保存距离最长、最完整的古道,位于山西河南两省交界处。

  据记载,公元前550年,齐庄公伐晋时走的就是白陉古道。因其是晋商通货东西、交流南北的重要商道,被称为是“太行山上的丝绸之路”。

  白陉古道的最大特点就是行路难。山道从悬崖边硬凿出来,全部用石块铺成,约两米宽的路面在峡沟边绕来绕去,下临万丈深渊,让人走得心惊胆战。

  其中七十二拐(图③,资料图片)可以说是整个白陉古道中最精彩的部分,当时的人们利用两山间的豁口,凿出山道盘旋而上,历经七十二拐,终于到达巅峰。随着山越来越陡,拐越来越密,也越来越急,越来越短。

  随着时代发展,两地公路不断完善,关隘等古建也被洪水冲刷殆尽,这条古道如今也是门庭冷落车马稀。虽说被郁郁葱葱的绿色植物包围,但人烟稀少更显出它的荒凉和落寞,也许石路上零星的马蹄印记,还在提醒前来观光的游客,这里曾经是多么喧哗。

  诗云:若非紫团山顶雪,错把壶关当江南。地处长治市壶关县的太行山大峡谷,以白陉为主线,汇集了青龙峡、红豆峡等峡谷群。一路走过去,远远眺望八泉峡,峭壁陡立,峡谷纵横,极为壮观。峡谷深藏于茫茫深山之中,两岸壁如斧削,谷内溪水蜿蜒,绘就了一幅雄奇壮丽的山水画卷,可谓“造化钟神秀”。

  红豆峡因峡内生长着成片珍稀树种——红豆杉而得名。红豆峡两头出口狭窄,腹地开阔,状如葫芦。两侧悬崖矗立,崖间泉眼点点,古木、珍稀树种及各类植物遍布峡谷。徜徉在太行山大峡谷中,亦有“人在画中游”之感。

  除了“南三陉”,还有中段的“二陉”。其中,经黎城往河北涉县、邯郸方向的是滏口陉,还有至今仍在通行的井陉。

  黎城境内的太行山地貌别具一格。这里海拔多在1500米以上,地壳相对运动产生的巨大能量,使硬红石英砂岩、页岩层组成的山岳切出道道峡谷,峭壁连绵数十公里,拔地而起,形成了板山(图⑥,冀小军摄)等有名的风光胜地。

  这里最有名的是黄崖洞,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华北敌后最大的兵工基地。现在,这里已经被开发成景区。

  黎城县人大副主任孙广兴介绍,黎城已经连续3年开展“骑游文化活动周”活动,游客们沿着这太行古道,在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

  除了这些,还有飞狐陉、蒲阴陉、军都陉等,他们一道组成了这惊世的太行八陉。巍巍太行山,似乎集合了太多称号,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交通要道。坐在太行山峡谷内的岩石上,时空仿佛在这里交汇,古道上的马嘶驼铃声终究已远去,但历史镌刻在这里的人文印记必将长存。

  ■小贴士

  “太行八陉”原指太行山脉中8个断开的山口,后引申为穿越太行山脉的8条通道。纵贯南北的800里太行山,东侧巍峨陡峭,西侧较为和缓,是晋冀豫3省的天然分界线,也阻隔着三地人们相互交流。古人们循着被河流切割过的太行山,走出了天下闻名的“太行八陉”。借助这8条主要的东西向通道,山西、河北、河南三地的古人们才得以相互交流,文化才得以交融。

  

  徽杭古道

  亦商亦儒传古韵

  本报记者  徐  靖

  一米多宽的道路,蜿蜒在崇山峻岭之中,中间是大理石板铺就,寓意“龙脊”;两侧是鹅卵石或其他石头堆砌,寓意“龙鳞”。在这条蜿蜒的“龙脉”之上,镌刻着徽州的灿烂文化,孕育了无数的政商巨子,这便是徽杭古道(图⑧,资料图片)。

  踏上徽杭古道之时,阴雨绵绵。经过雨水的浸润,耳边尽是流水潺潺之声,飞瀑山溪顺着山势坠入石潭,眼中皆是林木苍翠之色,群山笼罩在薄雾之中。

  在这漫长迂回的徽杭古道之上,最让人流连的一段,莫过于“江南第一关”。江南第一关是徽杭古道的重要关隘,全长约5公里,行程约2小时。其间山势陡峭,又加上花岗岩容易被水侵蚀和风化,因此象形石形态各异、比比皆是。知名科学家程良骏曾赞曰:“远望江南第一关,几多游子泪潸潸。逍遥岩上将军石,何日归来奋力攀。”更重要的是,几乎每块奇石都有独特的来历和故事。

  说到奇石,有一块不得不提,那就是“磨盘石”。相传“磨盘石”实际上叫“梦盘石”,据记载:南宋时,绩溪大石门人胡旦夜梦徽杭古道的逍遥河有一堆盘石,第二天来看,果然有。他百思不得其解,随即沿着古道寻找梦的寓意,忽见前方古道中断,遂恍然大悟:莫不是上天托梦,望他修缮这段道路?于是他立即着手筹集银两开凿修筑这段险要的古道,使得古道上下贯通。因为“梦盘石”的外形像个磨盘,加上绩溪方言“磨”和“梦”为谐音,所以久而久之就叫成“磨盘石”了。

  这一段古道的终点,正是隘口“江南第一关”。相传明代抗倭名臣、兵部尚书胡宗宪认为,在江浙一带,若论险要之处,它堪称第一,故而命名“江南第一关”。江南第一关地势险要,自古即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革命先烈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其中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红四军军长方志敏率军北上抗日时在此安营扎寨,曾亲自书写了“保卫大江南”的宣传标语,至今,绩溪县档案馆仍有照片留存。

  徽杭古道之闻名,更多源于徽商。徽商,是中国最著名、最成功的商帮之一。徽商始于南宋,发展于元末明初,盛于清代,至清代中晚期日趋衰败,前后达600余年,在中国商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句谚语形象地描述了从前徽州人的生活,生存资源的匮乏,迫使他们向外寻求发展。艰难与困苦,铸就了徽商对商业的执著和专注,一旦经商失败,宁愿客死他乡,亦不归家。有的徽商外出,数十年不归。“健妇持家身作客,黑头直到白头回。儿孙长大不相识,反问老翁何处来。”这首新安竹枝词正是徽人经商的真实写照。

  一代代如胡雪岩一般的徽州人靠贩运盐、茶、山货,走出了一条条饱含风霜的经商之路。而这一切的沧海桑田,徽杭古道无疑是最直接的见证者。

  “贾而好儒”是徽商的显著特点。徽商流寓四方,同样起到了文化交流和融合的作用,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徽剧。

  徽剧发源于绩溪县伏岭镇,自明朝中叶诞生以来,伏岭邵姓家族上、中、下三门合作,创新徽剧曲目,竞演徽剧,欢度春节,该习俗一直延续至今。1790年,徽班知名艺人高朗亭率三庆班入京,春台、和春、四喜等徽班又相继进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徽班进京”。四大徽班进京后,吸取京腔、秦腔、昆曲、汉调等剧种的长处,发展成现在的国粹——京剧。相传当年徽班就是沿着徽杭古道走出徽州,到达京城的。至今,伏岭镇还保留着徽剧班,作为这一珍贵历史记忆的传承。

  如今的徽杭古道,也许不再是安徽通往江浙的交通要道,但依旧是当地群众出行的重要通道。近年来,随着户外旅游的兴起,徽杭古道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广大驴友徒步旅游的经典路线。2011年,徽杭古道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3年、2014年被连续评为“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线路”。在“体验徽商精神,感受行走力量”的口号之下,徽杭古道正在重点打造文化旅游和体育旅游等项目,包括徒步、拓展、露营、骑行等,2016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50万人次。

  返程路上,雨过天晴,阳光透过云彩,为掩映在青山秀水之间的徽杭古道镀上一层金色。山中鸟儿的歌唱,沿路游人的笑容,正是这条千年古道经久不息的生命力。

  ■小贴士

  徽杭古道(图④图⑤,资料图片),西起安徽绩溪伏岭镇,东至浙江省临安市马啸乡,是古时联系徽州与杭州的重要纽带,也是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通道。

  古道途经江南第一关、下雪堂、蓝天凹等景区。目前保存最完整的绩溪境内的盘山石阶小道,是徽杭古道的精华所在。

  图⑦:徽杭古道上的饮马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