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台丞印》
泥来源于黄土,是大地的恩赐;泥成为陶质文物,是了不起的艺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出土于西安北郊汉长安城遗址的“泥坨坨”秦封泥,就是这“了不起的艺术”中的代表;二十年前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收藏了其中的精品781枚,二十年后随着研究展示工作的普及和深入,其价值和作用不断显现出来,成为世人关注的亮点。
一枚“右丞相印”,让人们联想到秦朝兴起时好多有作为的丞相,如芈戎、魏冉等;一枚“旱丞之印”,考证了陕西汉中南郑的“旱(汉)山”曾是一座名山,在秦代就开发了旅游;一枚“上雒丞印”,为商於古道文化研究员王国伟先生《秦朝上雒县志治的发现》提供了佐证,改写了“上雒”的历史;一枚“栎阳丞印”,让我们进一步厘清了历史上两个“栎阳城”的年代界定与地域分布,从而确立了《临潼唐栎阳古城》的地位和影响力……
不仅如此,秦封泥作为艺术品,在品相结构、印文意境上,还具有极其重要的艺术之美——
品相:五彩缤纷 玲珑可爱
品相,即颜色,今天的时髦语是“颜值”,秦封泥在出土时是五颜六色的,其色彩并不像部分秦兵马俑一样是“彩绘”的,秦封泥的色彩是天然的,这种“天然”是由来自不同郡县和地域的土质所决定的,也与出土后的保存环境有关。
《管子·地员篇》中提出“地者政之本也,辩于土而民可富”。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馆藏百枚秦郡县封泥用的土,应该说来自当时全国四大区域的30多个郡,并且集中在关中,山东南、北以及淮汉以南地区,笔者曾对照丁登山主编《自然地理学基础》中“世界土壤分布概图”后得知,其主要来源有以下八个类型的土:一是分布于燕山、太行山、吕梁山与秦岭等山地的“褐土”,二是分布于山东半岛的“棕壤”,三是分布于秦淮以南的“黄棕壤”,四是分布于东南部各省的“红壤”和“黄壤”,五是分布于西北部分地区的“灰钙土”,六是分布于甘肃、宁夏的“荒漠土”,七是分布于亚热带地区的“紫色土”,八是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南的“水稻土”。
具有自然本质之形式美的秦封泥,它们本身就是一幅五彩缤纷的画,颜色有的深黄、有的浅黄、有的粉绿、有的淡紫,还有不少黄中有绿……或暗、或亮,如:“般阳丞印”“杜丞之印”,少部分黄中泛绿;“少府工室”“左礜桃支”“宫司空印”,特别是“永巷”,为纯绿色,漂亮至极,给人以生命的活力和青春的气息。
到了汉代时,由于官阶的不同,用来钤盖来往文书公牍上的封泥,级别也有所不同。《东观汉纪》云“(某人)好以青泥封书”;汉卫宏《汉旧仪》中有:“皇帝玺,皆以武都紫泥封”的记载,可见,不同颜色的封泥,还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它给人们的美感和美的享受也就不言而喻了。
印文:挺拔端庄 纤劲秀丽
秦封泥的文字,大多为秦小篆,个别文字还带有大篆的遗韵。中国文字起始时是形象的,本身就具有美的性质,如1959年出土于山东吕县陵阳河灰陶尊腹部的“旦”字刻画符号,象征着祭天的意思。然后经过“纯图画”“图画佐文字”“纯文字”三个时期的演化,到了秦统一前后,已发展为相当成熟的通用文字小篆。秦封泥全面反映和体现了秦小篆的特点。
秦封泥印文之美的一个重要特点,一是清丽劲俏。文字少而精,这样由文字流出的秀丽万象之美,实际也是人内心之美的映照。如“宦者丞印”“诏事丞印”“犛丞之印”“东苑丞印”,虽有“田”字格将文字隔开,“各就各位”,但都能互相关照,颇富轻松从容之感;“日”字格二字式封泥,一般文字为上下排列,线条生动流畅,显示出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如:“泰仓”“泰行”“尚浴”“寺从”等。这类美感的封泥,主要表现为“日”字格,印文有二字、五字、六字不等,仅目前发现的主要有“少府”“咸阳工室丞”“公车司马丞”以及“栎阳右工室丞”,文字要么秀长,要么由方变扁,然而均能扶老携幼,互帮互助,亲如一家,给人和睦端详之感。
第二个特点是古韵花技。秦封泥的文字,字与字之间的挪让,颇具匠心,尽管个别封泥中仍有大篆和古文字的遗痕,然而线条的虚实和映衬,相得益彰,动静离合,恰到好处,如:“中厩”“中厩丞印”中的“中”字;“御府丞印”“御府之印”中的“御”字;“永巷”中的“巷”字等。秦小篆是秦始皇统一文字的结晶,秦封泥文字之美,将其完整记载了下来,并孕育新文字的曙光,从“中官丞印”“走翟丞印”不难看出,印文由圆向方转化,尤其是“邯造工丞”“内史之印”,这就为汉初及以后的文字改进、“浑厚沉雄”印风的形成,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结构:顾盼多情 妙不可言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在论及中国书法里的结构美时说:“因字由点画连贯穿插而成,点画的空白处也是字的组成部分,虚实相生,才完成了一个艺术品。”他还说:“空白处应当计算在一个字的造型之内,空白也要分布适当,和笔画具同等艺术价值”。藏于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的这批秦封泥,从章法构成看,比较平淡、匀称,不像战国古玺那样,过分地强调疏密的对比,或空间的分割。经反复的对比观察,发现在那貌似平平的章法构成中,却有不少惊奇和不可言及的变化,有的甚至令人拍案叫绝。
第一是向背管领。如:“左丞相印”和“右丞相印”,虽为左、右之别,但前者为左起顺时针旋读排列,后者则右起竖读排列印文,单独观之,字字相向,放在一起赏之,枚枚相背又各互助并立;“左礜桃丞”和“右礜桃丞”,虽为一字之差,印文又均右起竖读,然而边栏的大小不同,似乎破坏了“向背”,是为一大突破。以上管下为“管”,以前领后之为“领”。由一笔而至全字,彼此顾盼,不失位置,由一字以至全篇,其气势能管领到地也,且看“泾下家马”“上家马丞”“中厩马府”“代马丞印”四枚封泥,每枚印文里都有“马”字,在每枚“田”字格里所处的位置也不同,但“马”字的“相管领”作用却没有降低,无论在左、在右,还是在上、在下,它的生动,它的顾盼,它的气势,无疑给枚枚封泥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神韵。
第二是相让补空。字之左右,或多或少,须彼此相让,方为尽善。从“少府工丞”“内宫丞印”“中羞府印”“寺车丞印”,一组四字无界格的封泥看,这一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如:“少”与“工”笔画少,“府”与“丞”笔画多,少者为多者相让,多者为少者相助,四字“和平共处”,各司其职,给人以礼让为先的启示。再从二字无格封泥中,我们也有同样的感受,诸如:“内者”“具园”“西盐”“祝印”,好像天生一对丽人,“高”与“矮”,“胖”与“廋”,搭配得十分默契,印面虽小,气度非凡,颇具相敬如宾之感。
补空,补其空出,使与完处相同,而得四满而方正。“顺”“宗正”“中谒者”“西方谒者”,可谓“四满方正”的代表。“顺”,是目前发现唯一的一枚一字封泥,左边的“川”旁,似从天边飞泻下来的三条瀑布,直挂前川,颇有动感;而右旁的“页”一人跪射状的在观赏,活像一个充满音乐情趣的小宇宙!“中谒者”也是唯一的一枚三字秦官印封泥,其形状酷似一圆盘大脸的壮汉。“中”字居上中,“谒者”两旁站,中间看上去有一空白的“巷道”,实际被“中”字的竖笔一分为二,从而形成了“空而不空”的艺术效果,直把秦时宫中“拜授报章”官员,“威容严格、美须大音”的情态活脱脱地表现了出来,不时地让人喊出:“噢,这就是秦世谒者吗!”
意境:貌古神虚 彩韵弥离
“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上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为虚景,创形象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秦封泥的意境美,正体现出宗白华先生的这一高论。
第一是粘连虚弥。秦封泥的粘连,是边框的削剥、残损与印文以及印面上的残痕揉为一体,出现了“印面不洁、印文不清、边栏模糊、浑浑浊浊”的感觉,这并非人工意造,而是封泥在形成、淹没地下之后,自然留下的遗痕,颇得“山水隐晦”之妙境。秦封泥出土时,已在地下埋了两千二百多年,泥团与地下水的长期相处,不可避免出现了侵蚀、沙粒与印文的粘合等现象,今天用墨打印出来,就出现了虚实弥离的效果。如:“属邦工室”与“泰将丞印”,印面上星星点点,印文若断若连;而“咸阳丞印”与“芷阳丞印”,虚虚实实更为明显,密集团聚、苍古斑驳的印面与削剥漫漶的边栏之间,显现的空白天地,使人自然地联想起来清初画家笪崇光在他的一篇《画荃》里说的:“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第二是对比变相。我们从一组秦官印封泥的原影印件与一组墨拓件相比较,譬如:“左丞相印”和“右丞相印”等,就会发现,前者具实感、立体感强;后者生动性、趣味性尤佳。让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楚楚动人的少女,在冬、春两个不同季节,所留下来的典型风姿和神韵。变相,亦称变形,是造型作品对表现对象进行变相的再现。秦封泥与汉封泥不同,大多没有使用“封泥匣”,它的变相,因没有任何束缚,边栏无限增加,表现出相当大的“随意性”。如四字封泥中的“郡右邸印”“泰官丞印”“公司空丞”“商丞之印”,表现出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形状美;还有像两字封泥中的“章台”“府印”“外乐”“典达”,正是“增大”“加宽”的缘故,从而给朴实无华、劲秀飘逸的秦封泥,增添了意趣盎然的美妙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