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纵横 > 正文

军事文学—聚焦官兵美好向往

作者:焦凡洪  更新时间:2018-01-31 08:59:47  来源:解放军报  责任编辑:石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就以理想高远的底气、信念坚定的志气、敢于担当的勇气表明了我党的性质和任务,给予人民以自豪的信心和温暖的力量。作为党领导的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事文学要肩负起新时代的使命,就要坚持以官兵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书写官兵的美好向往,以精品力作为部队服务,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精神动力。这也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军事文学创作繁荣兴盛的题中之意。

  我军的军事文学是在顺应和推动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历史洪流中诞生的。子弹是理想的飞翔,炮火是精神的绽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以“唤起工农千百万”的信心、“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意志、“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气概,在华夏大地“换了人间”,实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阶段性目标。在记录和再现这一伟大历程的创作实践中,军事文学以崇高理想的憧憬、英雄精神的张扬、战斗生活的展示,建构起“红色经典”的文学世界,满足了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的美好精神需求,在当代文坛矗立起一道雄奇亮丽的风景。而后,随着军队主要任务的转换,反映和平时期军营生活的军旅文学得到蓬勃发展,它传承了革命战争文学的红色基因,保持了崇高激越的战斗品相,体现了官兵的核心价值追求,同样受到读者青睐。现如今,历史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军队踏上改革强军新征程。军事文学创作要吹响时代号角,反映军队风貌,就要紧跟强军步伐,书写官兵的远大理想向往、高尚精神向往和多彩生活向往,体现新思想的丰富内涵,表现新生活的主流本体,塑造新征程的官兵形象;以创作实践的新作为彰显军事文学姓军为兵的本质属性,用强军文学的新成果助推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强军伟业,从而无愧于新时代军事文学的使命担当。

  新思想哺育新时代,新时代孕育新生活。军事文学创作重整行装再出发,军旅作家就要进行创新理论武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也是推动军事文学事业发展繁荣的根本遵循。军事文学创作要攀高峰,必须掌握这一思想武器,让思想的利剑与文学的笔锋融合辉映,一路同行。这就需要摒弃那种文学“去政治化”“去价值化”的思维,克服创作理念上“以西唯尊”“唯洋是从”的倾向,以精神创新的姿态学好创新理论,增进理论学养,强化政治修养,提高思想素养;要运用习近平强军思想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放眼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大势,胸怀贯彻党在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的全局,把握当代军营生活的新特点新规律,了解练兵备战的新人新事新风尚,获得新的精神发现和艺术发现;从而使深邃的理性思维通过文学手法的创造演化为典型艺术形象,让理论的结晶转化为文学精品,呈现新时代的思想之美、精神之美、人物之美、艺术之美。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就又涉及到深入生活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应该说,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军事文学发展的突出瓶颈。有的作家满足于过去的生活经验,用“昨天的故事”解读当今军营,在汹涌澎湃的改革大潮面前仍然唱着“涛声依旧”;有的作家沉于“朋友圈”、依恋“互联网”,热于社会“走秀”“刷存在感”,成了身在军旅不熟悉现代军营生活、穿着军装不了解基层官兵情感的“局外人”。如此的浮躁带来的只有写作的浮华。在深入生活问题上,当代军旅作家也应正本清源,重塑前辈作家那种献身精神。军事生活的紧张性、艰苦性以及特殊性无疑给作家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带来了难度,这就需要军旅作家下苦功夫潜入到生活中去,以普通军人的本色探求军事生活的本质。新时代的霞光已把军事生活浸染得更加丰富多彩,互联网的便捷也使军营更加开放。官兵的理想信仰、价值追求、情感依托、精神向往、生存状态,在保持我军光荣传统的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既有对中国梦强军梦的共同追逐,又有对“我的梦”的个性设计;既有严守军队道德操守、作风纪律规范的自律,也有依法保护民主权利、维护个人权益的自觉;既渴望在未来战场上实现能打仗、打胜仗的目标,还希望在训练场上体现自身价值、成长成材。外部的网络空间快速地影响和演化着个人的心灵空间,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在高度融合着军营生活,铁打的营盘正不断地进行新生活的“刷屏”和新作为的“出彩”。特别是当前改革强军的伟大实践,实现了军队政治生态、组织形态、力量体系和作风形象重塑,使部队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军旅作家应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责任感,身入心入情入现实军营生活,在深度把握官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激发艺术灵感,以生活的精准体验进行文学的经典表达。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我军正是在浴血奋斗中创造了克敌制胜的历史荣光,在接续奋斗中铺展了改革强军的时代华章。由此可见,在解决矛盾中“凤凰涅槃”、在攻坚克难中“破茧化蝶”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是军队建设的常态。军队由于所担负的特殊任务,有时面对的矛盾会更尖锐、更复杂,解决的方式也会更极端、更激烈。军事文学也正是在描写这一生活过程中释放其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艺术魅力的。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转化体现在现实军营生活中就表现为特殊化、多样化的纷纭状态。军旅作家无疑需要直面正视,正确反映。

  中国军队是热爱和平、守望和平的,军人们的忠诚履职,为我国赢得了长期的和平环境。但是必须清醒看到,军队在和谐盛世的大背景下,在创造和积蓄和平经验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和平积习”。享“太平果”、当“和平兵”,使一些干部战士滋长了“骄”“娇”二气。军队是为战争和战争准备而存在的,练兵打仗是军人的主业,但是由于“四风”的影响,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在部队也一度发生了偏移。危不施训、险不练兵、演习成“演戏”,严重地消解着军人的职责和职能。令人欣喜和欣慰的是,国防和军队的全面改革向这些沉疴积弊挥起了利斧,破除体制性障碍、攻克结构性矛盾、解决政策性问题,革痼除疾,开新图强。这当然给当代军人带来了振奋也带来了阵痛,一些部队和官兵甚至要付出牺牲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代价。可以说,军营矛盾的发展变化正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必然显现。还有,当前部队存在的一些僵化的军事理念、滞后的训法战法与世界新军事革命理论迅猛发展间的落差;一些指挥员的指挥能力、官兵的实战能力与高技术战争要求不适应的反差等等。这些矛盾的新特点、新规律构成了军事生活的新形态、新质地,军队和军人在矛盾的破解和矛盾的砥砺中所焕发的创造力、战斗力,展现了新境界、新面貌。

  官兵的美好向往就是在如此的搏击奋斗中实现的,我军也只有在艰难的跋涉中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对此,军事文学创作需要激情讴歌、壮美书写,使精彩的作品与迷彩的生活同频共振。新年伊始,习主席向全军发布了练兵备战的训令,军旅作家也应像奔赴训练场的广大指战员那样,厉兵秣马、以笔作枪,在创作的阵地布起“电脑沙盘”,绘就新时代强军的壮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