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纵横 > 正文

学习传承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家风

作者:王兵  更新时间:2018-02-03 09:30:20  来源:学习时报  责任编辑:石头

 

董必武从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开始,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了一辈子,在革命和建设中建立了卓越功勋,被人们尊称为“董老”。但这位忠厚长者,从来不摆“老资格”,而是以“配角”“跑龙套的”自居,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他还特别重视对亲属子女的教育,勉励他们勤奋学习,努力工作,绝不允许有任何特殊的行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董必武家书》,收录董老家书68封,字里行间里体现出老一辈革命家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优良作风,特别是在家教家风方面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立志报国,勤奋学习

董必武与何连芝1937年在延安结婚,育有三名子女:董良羽、董良翚、董良翮。三个名字之所以都带“羽”字,是因为董必武深感旧中国的“落后就要挨打”,希望中国自己制造的飞机早日飞上蓝天,期待他们兄妹志存高远,为国家建设作贡献。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愿望,他对孩子们的要求很严格,1963年1月28日还专门写了首《字三子》诗:“蓄势如鹰隼,奋飞健翼张”“武能御外侮,斯文亦在兹”“如鹏飞有意,标指向天津”。

董必武写给孩子们的家书,一个重要话题就是怎样把学习搞好。在他看来,首要的一条是端正态度,树立为社会主义事业而学习的抱负。他谆谆教导董良翮改掉“贪玩,不好学”的毛病,“立大志、树雄心,准备在社会主义社会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人”。1961年9月5日,他在给董良翚的信中,提及董良翮升级补考之事,更是严肃地指出:“我对他能否升级不认为是主要的事,他目前的问题主要是必须改变对学习的态度,过去他的学习是被动的,不认真的,没有决心要会一种本领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我劝他改变这种态度,要认真地听课,认真地做作业,不会的多问。他来信说他愿意今后这样干,这就对了。我希望他如此!”

董必武认为,珍惜时间,刻苦钻研,是把学习搞好的根本方法。他曾为《中学生》杂志题诗:“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古云‘此日足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1957年12月11日,董必武致信准备入学的董良羽,语重心长地说:“我劝你不要浪费掉时间并不是想你一天到晚啃书本本。不是的,人的生活一天应有学习或工作时间,也应当有休息和娱乐的时间,只不要把应当学习或工作的时间被休息和娱乐所占去罢了,反之,也是一样。”1965年3月10日,他在信中要求董良翮“工作和玩的矛盾必要时要牺牲玩”“工作和学习的矛盾必要时也只能牺牲学习”“这就要你自己会安排时间,抓紧学习的时间学习”。

值得一提的是,董必武不仅要求孩子勤奋学习,还经常和他们讨论学习方法问题。1957年12月11日,董必武在给董良羽的信中强调,要把“自修中遇到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你们同住的人研究,有可以请教的人就向他请教,学问学问,问是学的不可缺的要件”。同月24日,他致信董良翚、董良翮时,再次强调“要注意学习方法,最要紧的是听讲课时精神要集中”。1960年12月4日,董必武在给董良翚时信中,既严肃批评她不重视补考的事,又认真探讨了学习的方法:面对繁重的学业,“应当缩短战线打歼灭战”,就是“聚精会神地听讲课,除数学等课外,下堂后马上将课文看一遍,不懂的地方记下来问老师或同学,自己择重点课用百分之三十至四十的自习时间温习。这样就有时间和力量把自己认为重点课搞好,同时也不荒废学校规定的普通课。课外参考,以重点课有关的为限”。时隔多年,董良翚对这封信记忆犹新:“我常常回味这封信,体会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父亲一直真正在做我的老师、朋友。”

尊重劳动,努力工作

1944年1月3日,董必武在重庆回复中共中央元旦贺电的谢寿电文中说:“不管在什么地方,不论在什么时候,要毫不犹豫地坚守着中央分配给我的岗位。”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并在家书中教育亲属老实做人、踏实干事。

1949年3月5日,在新中国即将成立的前夕,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告诫全党:“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时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的董必武,对此有着深刻认识,并通过书信为家乡亲属讲解革命的道理和共产党的作风,特别是教导他们彻底转变对劳动生产的不正确认识。7月17日,他致信堂侄董良埙指出:“我们应该以劳动生活为光荣,不劳动除了疾病老弱不胜者外,就不得食。现在还做不到,逐渐是要这样做的。从革命队伍里面来工作的一般还是供给制,做行政工作也是一样,做行政工作并不是做官。这些革命的观点要有较长期的熏陶才能培养出来。”两个月后的9月13日,董必武再次给他写信,进一步指出:“目前在社会上有正当职业的人,应当安心从事于其原有的职业。没有职业的人,应从劳动方面去找职业。劳少酬多的现象,是要逐渐革掉的。寄生生活更不能延长下去,那是不待言的。”

可以说,是否安分守己,努力工作,是董必武要求亲属的一条原则。他在1952年5月13日给堂侄董良俊的信中,赞其农业生产搞得好,并解释说:“在人民革命胜利开始,有些人还想不劳而食,甚至不劳的人想比劳动的人享受得更好些,这是大错而特错的想法。劳动是光荣的,劳动人民享受自己劳动的果实是应当的。我们大家称赞你愿意自己劳动,不受别人的帮工就是这个意思。”对没有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堂侄董良新,董必武在1952年5月28日的信中批评道:“你想来京看看我们,这意思是可感的,但你已有一定的工作岗位,三反运动后业务工作必定很紧张,我们伯侄单纯为一次见面而耽搁工作是不好的,还是把这个念头扔掉,好好作革命工作吧!”

1969年5月,24岁的董良翮携新婚妻子顿云润一起,到河北晋县周头公社贺家寨大队插队落户。1971年12月14日,董必武在给顿云润的信中,就他们来信时提到的社里搞机械化、补救粮食减产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并要求当大队一把手的董良翮“不脱离生产劳动,这最重要”。董良翮在农村一干就是10年,从普通社员一步步做到大队书记、公社书记、县委副书记。因为工作成绩突出,1973年12月22日的《人民日报》刊发通讯《革命的好后代——记北京下乡知识青年董良翮》,详细报道了他的事迹。一时间,董良翮被树为知青的先进典型,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人物,而这与董必武的言传身教显然是密不可分的。

坚持原则,不搞特权

董必武一生任劳任怨,不谋私利,从来不搞特殊化。据董良翚介绍,董必武对她说过这么一个故事:长征过程中,每到一个地方,住宿时要分派村里腾出来的房间。有的是跑了的地主留下的,有的是贫苦农民腾出的,条件相差较大。战士们为此也有些议论。于是,董必武定下规矩,首先找出条件最差的一间留给自己,这样矛盾就自然解决了。

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身居高位,不少家乡亲友希望借其影响力谋得更好的工作和待遇。但他一律加以拒绝,教育他们千万不要有特权思想。1951年2月13日,董必武在给堂弟董贤煦的信中,要求他放弃到北京工作的念头,而是力争在农村成为生产模范:“你现在农村居住,你能识字,容易知道上级政府领导人民做什么,好好地帮助当地人民完成上级所号召的任务。农村有劳动模范,弟努力生产,帮助政府完成各项工作,可能争取作一个模范,不要抛弃工作已有根基的地方。目前来北京毫没有必要。”1954年10月24日,董必武致信董贤煦时,就他请求的贷款之事指出,“这样的事用不着我来介绍”“现在国家是人民的国家,在国家机关工作的人,必须为人民服务,除了法律规定的职权外,任何人没有特权。在你思想中对这点似乎还不很清楚”。

董必武明确指出,坚持原则的关键在于踏踏实实工作、老老实实做人。1950年5月8日,他致信在湖北省供销合作社工作的堂弟董献之,告诉他参加到革命队伍里来,就要“好好学习革命的思想和作风,简单一句话就是学习脚踏实地的工作和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的作风”。1952年6月21日,他再次致信董献之时又指出:“合作社是直接服务于人民的群众组织,这个工作不仅对你说来是新的,对我们全体说来也是新的。因此,你应当努力耐心学习,掌握政策,练习业务,都很要紧。”

董必武还认为,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不应该寻找机会将之作为个人的跳板,而是要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1953年12月29日,他在给外甥王俊山的信中指出:“我记得去年信中批评过你哥哥的错误想法,那时他就是想凭借我的力量去找较好的事情,你这次信中的提议和你哥哥去年以前的想法差不多,是错误的。”“你如果是青年团员,想调动工作,应向团请求,不应向我个人请求。”在这封信的结尾,董必武郑重地写道:“参加革命团体是为了学习革命工作,一切革命工作都是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人民大众的利益问题解决了,革命者个人利益的问题也就在其中解决了。假使参加革命而以解决个人利益为目的,那是绝对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