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纵横 > 正文

一封写在墙上的留款信

作者:詹柏山 冯美花  更新时间:2018-02-06 09:51:32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责任编辑:石头

红军留款信

  老板:

  你不在家,你的米我买了廿六斤,大洋二元,大洋在观泗老板手礼(里)。

  红军

  在福建省漳平市象湖镇杨美村“朱德率红四军出击闽中纪念馆”中有一座昔日的苏氏祠堂——“荣福堂”,“荣福堂”左边辅厝第二间的内墙上,红军用黑色墨汁写下的这几个字是那样引人注目。在留言墙前,我们仔细聆听着故事主人公的孙子苏振远讲述爷爷传下来的故事。

  1929年夏,正是国民党军队调集福建、江西、广东三省军队对闽西苏区与红四军展开“会剿”之时。7月29日,红四军前委在今上杭县蛟洋镇文昌阁召开会议,制定了兵分两路、粉碎敌人“会剿”的作战计划。会议决定:一、四纵队留在闽西散开游击,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二、三纵队和军部开赴漳平等地,从外线打击敌人,并要争取群众,扩大红军的影响。朱德奉命率红四军二、三纵队开赴漳平。

  8月20日,朱德率红四军攻下漳平县城后向大田县进军,进驻象湖镇杨美村休整。当时杨美村只有十几户人家,由于地处崇山峻岭,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红军攻打漳平时,城里一批土豪劣绅曾逃到这里,散布谣言,造谣诬蔑红军在县城杀人放火。老百姓“谈兵色变”,红军还未进村,许多乡亲就纷纷逃往村外。

  为了购买粮食,战士们跑遍全村,在一间阴暗的屋里寻到一位身残体弱的老汉苏观泗。一位红军战士和气地询问他是否有米卖,老人吓得只是摇头,什么话也不说。这时,朱德微笑着走进来,耐心向老人解释红军是专门打土豪劣绅的队伍,宣传红军买卖公平的纪律,并请老人帮忙购粮。老人这才松了一口气,带着红军战士来到苏振远的爷爷苏和家中。红军战士在为主人留下充足的口粮后,从米缸中称了26斤大米,并请苏观泗老人转交米款二元大洋给不在家中的苏和。红军临行前,红军战士在苏和家存放大米的房中写下了一封珍贵的“留款信”。

  红军走后,乡亲们陆续回到村里,苏观泗向苏和讲明了事情的经过,并将二元大洋交给了他。苏和注视着墙上的“留款信”,感慨万分,他激动地说三十多年来,他见过不少路过的军队,却从来没见过这样一支纪律严明的队伍。“留款信”一定要好好保存住,要是红军再次来到杨美村,一定要把二元大洋还给他们,向他们表达敬意。

  8月28日这天,红四军从永春县一都镇回师,途经杨美村时在当地住了一宿。这一回,杨美村乡亲热情迎接红军的到来。苏和拿着二元大洋要还给红军,红军首长恳切地对他说,红军走到哪里都必须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要买卖公平,这大洋您一定要收下。苏和颔首称是,心中涌起了一股暖流。

  要保护好红军的墨宝,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实属不易,而且还要承担风险。当务之急是做好保密工作,尽量不让外人知道。苏和夫妇经过再三考虑,将这间厝房改成睡房,在四方睡床架上挂起深蓝色的麻布蚊帐,将“留款信”遮得严严实实,平时外出也总要将房门紧锁。

  岁月如梭,时光飞逝。1968年,福州军区有一支拉练部队经过杨美村时,在“荣福堂”外墙发现当年红军留下了不少完好的标语,部队首长便向苏振远的父亲苏廷友询问这些标语为何保护得这样好。苏廷友告以实情,还将父母见红军的经过说了一遍,并带他到房里观看“留款信”真迹。

  当掀开泛白的麻布蚊帐时,这幅全文仅30个字,无标点符号,内容简单明了、朴实无华的革命文物一下子惊呆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注:为了方便阅读,编者加上了标点,并改正了错字。)它就像一座历史丰碑,真实反映了当年红军军纪严明、秋毫无犯、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历史事实。随后,这封“留款信”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报道。

  如今,这封保存完好的红军“留款信”的复制件,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和古田会议纪念馆中,成为红军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珍贵物证。

  凝望着墙上珍贵无比的墨宝,遥想当年的烽火岁月,这不仅仅是几行普通的文字,它映照出了红军队伍的内在精神,值得后人瞻仰和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