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会对人的成长产生影响,但是相对于环境这个外因,自身能否主动成长的内因更重要
在基层调研中发现,一些官兵感觉在基层“找不到成长的土壤”。有的怕苦怕累,对训练生活产生了倦怠心理;有的不愿做“蹲苗扎根”的功课,畅想于自我规划,虽身在基层却“志不在此”,觉得眼前的事干了也用处不大;有的干部“没有干到头,已经看到头”,觉得基层平台受限,难以获得自身长远发展所需的“资源”……
想得太多,做得太少,中间的落差就会生出烦恼。面对基层岗位历练,如果抱着混经历、熬年头的心理和状态,“身在心不在”“时在事不在”,不可能有长远发展。不安心在基层蹲苗,一个岗位还没干明白,就开始琢磨“动一动”,经受不了时间和基层繁杂事务的考验,同样难成大器。
基层是门“必修课”,是官兵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诚然,环境会对人的成长产生影响,但是相对于环境这个外因,自身能否主动成长的内因更重要。“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宗道辉在成长为“全能士官”前,驾驭新型空中突击装备累计2100多小时,完成试飞任务135次;模范连长刘珪为练好一个“踹门”动作,作战靴就踹坏了十几双……“专家士官”朱桂全、“三栖精兵”何祥美、“铁甲精兵”贾元友、“强军标兵”王锐,哪一个没有经历过“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的锤炼过程?一个个平凡岗位上的先进典型,以饱满的热情,在不同的“土壤”中挖掘成长的潜力,在各自的岗位不懈奋斗,最终都取得了骄人成绩。
只要你想成长,哪里都有土壤。逆境和挫折,是阻挡弱者的高山,也是冶炼勇者的熔炉。南苏丹有一种紫色花朵名叫天宝花,被称为非洲玫瑰。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它的娇艳绽放源于生命力的顽强。在那里护卫和平的中国军人,就像这非洲玫瑰一样,在战火洗礼中不断成长,最终圆满完成维和任务,展示出中国军人勇敢、坚强、美丽的模样!
努力做一个发现“养分”的人,善于在不同的岗位、不同的任务、不同的环境中寻找与自身契合的成长点,方能不断焕发成长的“内生动力”。焦裕禄、孔繁森、谷文昌、黄大年等人,莫不是在艰苦的“土壤”中,耐住寂寞、守住本心、不忘初心地痴心干事,才在献身事业中实现了个人发展。基层官兵应当时刻树立“即使做一颗螺丝钉也要做到最好”的积极心态,把岗位当成全力以赴、精益求精、为之献身的主战场,在干一事成一事的积淀中,扎扎实实地收获成长。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小到一个人,大到一支军队,不能像温水中的青蛙、淤泥中的泥鳅那样,对现实的忧患不省不察。“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当艰险横亘于前路时,珍惜当下各种考验的“馈赠”,钟爱事业“形若曳枯木”,把每项任务都圆满完成,把每件工作都干到极致,一点一滴积累,必会从量变达到质变,实现人生的跨越,成为强军事业需要的栋梁之材。
(作者单位:31608部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