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童话故事里,公认的大团圆结局就是公主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孩子们看到这一幕,往往就知道故事结束了,该睡觉了。可是,如果公主和王子没有在一起呢?
在第九届中国儿童戏剧节近期上演的剧目中,有不少由经典童话改编而来,《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小飞侠彼得·潘》《彼得兔和他的朋友们》《小王子》……其中有两部比较特别,分别是有着“中国版灰姑娘”之称的《叶限姑娘》和改编自安徒生童话的《小美人鱼》。
在原著故事里,“灰姑娘”的成功靠的是“神力”的帮助和王子的垂怜,纯属运气好,和她个人努力没有什么关系。而在《叶限姑娘》剧中,编剧孙梦竹把情节改为,叶限在自身难保的情况下救助了有“神力”的小鱼,所以后来能得到小鱼的帮助。而更进一步的,孙梦竹提出了一个现代审美的问题:对一个女孩来说,嫁给王子就是终极幸福吗?
“我认为不是,任何一个人的终极幸福都不应依托在别人身上,而应该回归到自我。”所以,孙梦竹把故事的结尾改为:叶限向着远方走去,她的朋友小鱼相随左右,溅起点点水花。“这个结尾接受起来或许稍显沉重,但打破了‘公主梦’,让孩子们体悟到自己才是自己的终极支撑,对当今时代的孩子们来说,或许更有价值。”
如果说《叶限姑娘》还算是一个开放式结尾,那《小美人鱼》,原著堪称安徒生童话中最让人伤感的故事之一,化为海上泡沫的小美人鱼,似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形象。
儿童剧版《小美人鱼》由中国儿艺和丹麦艺术家联手打造,情节基本忠于原著,但在结尾,小美人鱼是为了获得一个永恒的灵魂而付出自己的生命,和王子已经没有必然联系。关于王子是不是“渣男”尚无定论,但孩子从这部剧中了解了生命的另一种价值,除了爱情,我们还有更珍贵的灵魂。
丹麦戏剧中心首席执行官亨利·科勒说:“对于每个丹麦人来说,安徒生都是他们童年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不避讳给孩子们讲述悲伤的故事。孩子们需要了解这些内容,从而感受到生命不一样的层次和方面。”
在著名文艺评论家钟艺兵看来,貌似“悲伤”的故事,内核并不一定都是“悲剧”。《小美人鱼》《叶限姑娘》就传达了一种现代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此前,中国儿艺上演过同为安徒生经典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不幸的故事中蕴含着希望:虽然人群漠视、冲撞、指责她,却有怕老婆的面包师傅呵护小女孩的自尊;虽然已经饥寒交迫,小女孩却将自己唯一的面包施舍给了乞丐;虽然最后被洗劫一空,直至生命垂危,但擦亮的火柴却给她带来天堂的希望。
“小女孩最终冻死了,这样的故事会引发孩子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对扼杀美好的环境有自己的态度,这也是对孩子的陶冶和教育。”钟艺兵说。
如果说童话故事尚且还能以不真实感来自我安慰,那现实主义题材的儿童剧,就更毫无遮拦地直戳人心。
比如,改编自曹文轩作品《山羊不吃天堂草》的同名儿童剧,被定义为国内首部“成长戏剧”,关注少年的心灵成长历程。来自盐淮穷困山区的少年明子来到城市,跟着师傅学木匠手艺。在城市中,明子遇见了因患腿疾、坐着轮椅的同龄少女紫薇、遇见了形形色色的雇主……而打工的同伴们,有的因病回乡,有的道德沦丧……童工、城乡矛盾、道德迷失……这些沉重而真实的话题,该不该搬上儿童剧的舞台?
钟艺兵说:“孩子需要真善美的教育,但如果只告诉他们真善美,当他们接触社会后,发现真实的社会和自己知道的不一样,那谈何融入社会?而且现在媒介发达,孩子很容易看到不是真善美的东西,文艺作品也不必忌讳,儿童剧的题材应该广泛多样。”
不一定是大团圆结局,不一定是英雄的赞歌,不一定是唱唱跳跳的娱乐,儿童剧展现给孩子的不能仅仅是美好的幻象,当是一个多元的世界。毕竟,孩子会长大,毕竟,大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有一部罗马尼亚木偶剧,或许可以阐释“悲剧”的价值所在。《想要见到太阳的雪人》,听名字就是个悲伤的故事:雪人在阳光下渐渐融化,他想求太阳不要把自己晒化。在寻找太阳的旅途中,他得到了一群动物的帮助。终于到达终点了,雪人却没有开口为自己请求什么,而是请太阳帮助他的动物朋友们……雪人最终融化了,但太阳告诉他,来年冬天,你就又回来啦!
融化是必然的,但还会回来。看剧的孩子们可能还不明白成年人生活的艰难,但在他幼年的心里,将埋下一个信念:悲伤的故事会结束,美好的事物终将归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