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青春 > 正文

“天才少年”成问题 只隔一暑期

作者:李海霞 王晨瑀  更新时间:2019-08-22 08:47:52  来源:北京晚报  责任编辑:石头

  “你儿子早培测试过了吗?”“唉,别提了,不但没过,都要抑郁了,他想不明白,别人之前都说他聪明,是学习的天才嘛,怎么会没考过?现在,整天不出屋,害怕见人,害怕被人问。我都担心,孩子开学以后怎么办。” 洋洋妈妈发愁地说。她万万没有想到,儿子这么“脆弱”,仅仅因为没通过“超常儿童”的选拔,一个月的工夫,就从之前的一只“雄赳赳的大公鸡”,变成了一只“无精打采的落汤鸡”。这不得不让她开始反思:自己之前的“天才”培养路线是不是错了?

  ■信心满满的“天才少年”

  洋洋是东城区一所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和其他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一样,从他上幼儿园起,妈妈就给他报了各种辅导班,希望他在求学的路上,一直“遥遥领先”。

  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洋洋妈妈听说了面向10岁超常儿童的几个项目——北京八中的少儿班、素质班和人大附中的早培班。这三个项目对于洋洋妈妈这种正在为孩子小升初着急的家长,有很大的诱惑。

  根据招生简章,八中少儿班用5年左右时间,对学生实施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高中全部学业的整体贯通培养,之后参加北京市统一高考。人大附的早培班,先用4年左右时间完成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国家课程以及早培班特设课程,在保证培养质量的情况下,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跳级或降级、转入或转出。符合国家政策且具有北京市高中升学资格的早培班学生可直升人大附中高中部。

  “看到这样的招生简章,再看看儿子平时那聪明劲儿:学什么都很快,不怎么学也常常考100分,老师、朋友都一个劲儿地夸他智商高,是他们眼中‘别人家的孩子’。我儿子要考不上,谁还能考上?”洋洋妈妈曾经这样暗暗地想。

  “另外,如果能考上的话,意味着可以跳过小升初和中考两大惊心动魄的关口,一路在八中和人大附这两所北京顶尖的重点高中上学,这是多好、多难得的机会呀,为什么不去尝试一次呢?”

  因此,尽管八中的“八素八少”和“人大早培”都在招生简章中清清楚楚地写着面向“超常儿童”招生,但在名校的诱惑、培训机构的引导,以及其他家长的蛊惑下,洋洋妈妈还是决定让洋洋去试试:“万一考上了呢?就算考不上,也不损失什么啊。”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过去一年多,每个周末,洋洋妈妈都从东城穿越二环、三环,到位于海淀的培训机构去上课。寒假期间,还有连续两周的高强度集训。

  培训班上,上课的内容基本都是课本之外的:数学课的思维题、空间题,非常稀奇古怪,很难做对;英语题也远远超出了小学四、五年级的水平。“我曾看过一套人大附早培班的英语模拟题,以我大学英语六级的水平,都觉得难,孩子肯定觉得更难了。”每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为了给孩子增强信心,不管是培训班的老师,还是家长,都会马上给孩子灌一碗“高浓度鸡汤”,甚至打一针“鸡血”:“你智商高,是学习的天才。题越难,越是挑战。凭你的能力,做这些题,完全没问题。”

  “那时候,洋洋信心满满,甚至有点儿飘,他觉得自己就是天生聪明,高出其他孩子一截儿,通过这两个学校的考试没问题。我们为了保持他的信心,也一直鼓励他、支持他。”洋洋妈妈回想那时洋洋的状态,可以说天天都斗志昂扬,然而,仅仅隔了一个月,洋洋的状态出现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

  ■铩羽而归的“问题少年”

  “八素八少的初试是先考的,基本就是少儿版的智商测试,120道题,我儿子做了80道题,还不知对错。尽管这样,还是从18000人的海选大军中突围出来,进入了3000人左右的复试名单。”

  后来的复试,洋洋一出考场,就耷拉着脑袋,什么也不说。“我一看就知道考得不好。果然,结果出来后,洋洋没能通过八素八少的复试。”这给洋洋妈妈泼了一盆冷水。但想着还有人大附的早培班测试,不能泄气,她还要继续给儿子灌“鸡汤”:“没事儿,第一次考,没经验,适应就好了。”

  7月底,洋洋又参加了在朋友圈刷屏的“人大附早培”测试,据说,只招200人的考试,当天迎来了2万多考生参加,就连洋洋妈妈都怀疑:是不是大家对这次考试有些误会?

  遗憾的是,洋洋在这次考试中,还是没能通过,第一轮就被刷下来了。当知道结果后,洋洋就如泄了气的皮球,一下子就蔫了,当天晚上就发起烧来,迷迷糊糊中,还特别茫然地问妈妈:“你们不是一直说我是‘超常儿童’吗?我怎么没考过呀?”

  回想起孩子当初兴致勃勃地走进考场,再看看孩子现在滚烫的小脸和不知所措的眼神,洋洋妈妈真是心如刀割,又不得不挖空心思去跟孩子解释,为什么他不是“超常儿童”。

  洋洋病好之后一直情绪不高,为此,洋洋妈妈专门带洋洋出去玩了几天,陪他散散心,还给儿子写了一封信,希望他不要在意这次测试结果。“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一次小小的挫折算不了什么,以后还有很多机会……”但显然,洋洋对自己、对妈妈充满了“不信任”。“说实话,付出了那么多努力,看到这样的结果,我心里复杂极了。一方面有些失望难过,有些不甘心;另一方面,也特别恨自己,我为什么要头脑发涨地让孩子去参加面向‘超常儿童’的自虐测试?”

  ■“焦虑”背后值得思考

  其实,“头脑发涨”的岂止是洋洋妈妈一人。“我儿子也参加了人大附早培班的测试,其实大多数孩子参加考试也是当分母的,我没听说周围哪个孩子考上了。”木木妈妈对记者说。冷静下来想一想,怎么可能有那么多“超常儿童”呢?

  “我记得八中在招生简章上,还专门发了一个《致家长的一封信》,明确地说,智力超常儿童在人群中大约占1%至3%的比例,北京八中的超常教育是专门针对智力超常儿童的早期培养实验项目。还写了一条温馨提示:只有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为了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请家长理性客观地把握和参与。但当时,家长们都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超常儿童’,即使不是,也要试一试,否则不甘心。结果就是,我们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一个不适合孩子的路径,快马加鞭在这条道路上白白浪费了很多时间和金钱。”洋洋妈妈有些懊悔地说。

  “身在北京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地方,家长很容易焦虑,并被周围的环境所裹挟,特别是看到其他家长晒孩子的各种证书和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很难有定力去抵挡各种蛊惑和压力,所以,稀里糊涂就跟着做。其实,真应该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必要去参与这样的考试。”木木妈妈也深有感触地说。

  现在,面对一个足不出户、萎靡不振的少年,洋洋妈妈对孩子的期望值也发生了很大改变。“这次‘超常儿童’的测试对我和孩子的打击都是巨大的。不过,对于我来说,也有收获,就是认识到自己的孩子就是一个平平常常的‘普娃’,正常比超常更重要。我已经想清楚了,不管儿子将来上什么学校,找什么样的工作,只要他能自食其力,不危害社会,每天健健康康、快快乐乐,我就知足了。”当然,她现在想清楚了,还需要慢慢说服儿子去认识和接受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