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协常务副秘书长吴宝俊
【对话】
记者:关于“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否过时的讨论一直热度不减,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吴宝俊:“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背后,实际是强调基础教育中数理化教育的重要性。从这个层面来看,我认为加强数理化教育是一个原则性问题,不应当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1879年美国人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照亮了全人类,而我国正实行科举考试制度,只考八股文。1887年德国人赫兹通过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而我国只在科举考试中增加了一科“算学”。1905年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同年我国科举考试制度寿终正寝。随后很快,西方诞生了量子力学,迎来了一轮一轮科技革命,而中国付出了巨大代价才最终实现民族独立。独立后的几十年,我们的科学技术发展飞速,但仍在多个领域被“卡脖子”,受制于人。
回顾过去不难发现,近代百年中国之所以落后于西方国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科学技术的落后,而科学技术的落后源自教育的落后。因而,在数理化基础教育问题上,我们不可以退步,不可以好了伤疤就忘了疼。
记者:对我们每一个学生而言,数理化教育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吴宝俊:毋庸置疑,数学和物理是所有理工科专业的基础,甚至也是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的基础。无论材料机械、土木水利、热能电气还是航空航天,工科中出现的任意一个方程,最终解出的答案都是物理量。物理是研究大自然规律的学科,如果跨过物理,工科的知识便成了表面,学习也变成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此外,经济学中的大部分模型源自数学与物理学的经典理论,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离不开统计学的数学工具,计算机程序语言作为逻辑语言,本质上也是一门数学语言。可以说,数学和物理永远不会过时。认为“数理化与其他专业无关,脱离数理化知识可以学好其他专业”,恰是一种无知。
记者:数理化如此重要,但在一些地方出现了高考选考物理人数下降的现象,对此您怎么看?
吴宝俊:是因为想学好物理这门课,拿到高分,在竞争中胜利并不容易。它既需要学生本人足够努力,也需要老师悉心指导。如果不想努力又缺乏好老师指导,为了在高考中尽可能占有优势,放弃物理科目而选择其他较为容易学习的科目就成为学生趋利避害的选择。
在未来多元化、个性化发展的大教育环境背景下,学生和家长应对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理性评估,对于有兴趣进入大学理工科专业学习,并希望在未来成为理工科从业人才的人,在中学阶段一定要对物理学科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只有打好基础,才有未来长远发展的可能性。忽视了这一点,只追求眼下分数的短期利益而逃避物理科目的学习,将导致未来发展更大的局限性,这是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忠告。
记者:在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之下,应当如何加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数理人才培养?
吴宝俊:在20世纪,改革开放后的20年里,由于历史原因导致的基础教育领域师资匮乏,高学历知识分子数量不足以支撑整个基础教育领域,使得我国形成了专科生教小学生,本科生教中学生的教育格局,在这个背景下,基础教育领域的一部分人渐渐形成了思维定式,认为想教好小学生,专科毕业生就足够了;想教好初中生,大学本科毕业生就足够了;想教好高中生,最多硕士毕业生也就足够了,让更高学历的博士教中学生是“拿大炮打蚊子”。这在今天看来,是一种落后的教育理念。它既忽视了基础教育的难度,又轻视了高等教育的水平。
事实上,基础的数理化教育,既要为学生从零打下基础,又要培养学生兴趣,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能够传授课本知识,又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分析生活实例,这远不是普通大学本科生的水平能够达到的。因此,强化基础教育中的数理化教育,应当从改良师资入手,中学应当更多接收拥有高学历的、具有科学研究背景的人加入教师队伍。
现在国内最好的知名重点中学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近年在招收数理化教师时都刻意提高了门槛,尽可能选择具有科学研究背景的高学历人才进入教师队伍。这种做法不仅仅是市场激烈竞争的结果,也是真正遵循科学教育规律的举措。
(本报记者柴如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