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笔者重温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所写的三篇经典文章《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老三篇”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张思德,还有坚持不懈、奋斗不止的愚公,深刻回答了“什么是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新时代共产党人如何勇于担当”的问题,对我们今天牢记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当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重读“老三篇”及了解“老三篇”背后的故事,对照其中体现的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对照党员干部应有的党性要求,深感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在担当精神上还有着明显的不足。一是缺乏紧迫感。白求恩大夫不远万里来到中国,面对八路军卫生部留其在延安的安排,白求恩明确拒绝,坚决要求上抗战前线:“我不是为了生活享受而来的,什么热咖啡、嫩牛肉、软绵的钢丝床,这些东西我早就有了!但为了理想,我都抛弃了!特别需要照顾的是伤员,而不是我。”他曾数次带医疗队到火线工作,敌机的炸弹就落在附近。相比之下,有些同志不愿下基层、不想到一线,对条件艰苦困难多的地方“一天也不想多待”,在潜意识中想做“闲人”、当“逍遥派”,显得多么格格不入。二是缺乏责任心。张思德是一名参加过长征的红军战士,与他同期参加革命的同志有许多走上了领导岗位,而他“只干事,不吭声”,只要是组织安排的岗位都是战斗岗位,任劳任怨,满腔热情,踏踏实实做好每件事,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业绩,死得“比泰山还重”。相比之下,个别人遇事先看“性价比”,盘算值不值、亏不亏,算得太“精”、分得太“清”,对工作对事业没有应有的尊重和敬畏。三是缺乏拼劲韧劲。愚公面对太行、王屋“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不畏惧不气馁,以接续奋斗的拼劲、“挖山不止”的韧劲与困难抗争,最终取得胜利。相比之下,有些人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要么“绕道走”碰都不碰、要么只攻“一阵子”做做样子,既无“敢于亮剑”的拼劲,又无“一战到底”的韧劲,长此以往,面前的“山”越来越高,困难越积越多,又怎能谈得上单位建设和个人发展的不断进步呢?
革命战争年代,有担当才能打胜仗;建设时期,有担当才能促发展。今天,重温“老三篇”,学史见行动,就是要像白求恩、张思德和愚公那样,勇于担当作为,做到“比学赶超”。铆足“比”的劲头,互相之间比干劲、比作为,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和干劲,久久为功、坚持不懈、善作善成,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时代重任。增强“学”的主动,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强军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切实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常怀“本领恐慌”,抓紧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长新本领,尽快胜任新的岗位职责要求,跟上部队改革发展的前进步伐。激发“赶”的动力,要有“慢不得”的使命感、“等不起”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摒弃歇歇脚、喘口气的想法,对照单位建设发展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紧锣密鼓抓落实,提挡加速跑起来。强化“超”的追求,盯着强手打擂,瞄着高手过招,敢挑最重的担子、敢啃最硬的骨头,开拓进取、锲而不舍,知难而进、奋勇争先,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