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青春 > 正文

67年,这群青年把荒地变良田!

作者:共青团中央  更新时间:2022-11-11 09:00:13  来源:共青团中央  责任编辑:石头

  金秋十月,稻浪滚滚。黑龙江萝北县又迎来了一个丰收年!

  在这片黑土地上孕育出的饱满稻米,不仅仅吸收着自然界的营养元素,还承载着一代开拓者的青春岁月和赤子之心。

  67年前,边陲小镇萝北“三十里地对面炕,六十里地是邻居”,真真正正的地广人稀。来自北京的青年志愿垦荒队的60名队员,在北大荒的草原上开始搭建第一个帐篷。

  这是全国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最早由北京市石景山区西黄村乡乡长兼团支部书记杨华,门头沟区石门乡的团总支部书记兼妇女队长庞淑英、南苑区团干部李秉衡和李连成、以及东郊区团干部张生五人发起申请。他们将饱含激情的申请书提交到青年团北京市委后,受到了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的接见与鼓励。《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在刊登杨华等人的倡议书后,更多的青年纷纷报名要求加入。最后由青年团北京市委挑选出60人,其中70%是团员。从北京出发时,胡耀邦在欢送会上作了《向困难进军》的重要讲话,并代表团中央亲手把队旗授给垦荒队。

  一个星期后,萝北的荒原上隆重地举行了开荒仪式。中共萝北县委书记阮永胜为开荒第一犁剪了彩,当杨华高喊“开犁”时,尴尬的场面出现了,东北马没有听懂北京腔,将扶犁人甩出,所幸没有摔伤。

  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员在黑土地上抡起锄头的同一天,上海市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正在召开,陈家楼、吴爱珍、石成林、吕锡玲、韩巧云五位青年,要向北京青年学习,倡议组织一支上海市青年志愿者垦荒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开垦荒地。

  10月初,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在上海团校举行了隆重的出征大会,副市长宋日昌把团市委特地制作的锦旗授给垦荒队。10月15日,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98人奔赴江西,在德安县九仙岭下八里乡安家落户。

  开荒种地开始了,困难接踵而来。工具不多,劳动繁重,条件艰苦是南北垦荒队员们普遍面对的考验。除此之外,在北大荒,天气寒冷,蚊蠓肆虐;在江西,钉螺遍地,野兽出没.....队员们经受住了层层磨练。

  一年后,1956年10月24日,北京垦荒队全体队员给团中央发送了一份电报,报告了他们丰收的喜讯:他们垦荒3000亩,生产粮豆140吨,上缴国家74吨,收入1.56万元,生产蔬菜30万公斤。15名垦荒队员入党,13名入团。他们用实际行动,兑现了誓言。

  上海青年垦荒队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斗,开垦了1700亩荒田,加上当地农民送的8000多亩熟田,生产出了180万斤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一些青年加入了共产党和青年团组织。

  在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的带动下,山东、哈尔滨、天津等地的垦荒队也陆续到达萝北。1956年五四青年节时,萝北建立集体农庄委员会,为各队命名。北京青年垦荒队的新建点,命名为北京青年集体农庄,简称北京庄。其他依次为天津庄,哈尔滨庄,河北一庄,河北二庄,山东一庄,山东二庄,山东三庄,共八个青年集体农庄。

  如今的大陈岛被誉为东海明珠,山水一色,祥和富足。

  然而1955年蒋军从这里逃走时,将这里的1.8万多居民押往台湾,并对岛上一切民用生活设施进行摧毁,可谓一派废墟。

  1956年1月,在团中央的号召和北京、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活动的影响下,温州市青年纷纷报名参加准备开发建设大陈岛的志愿垦荒队。一个星期报名超过2000人。1月31日,首批260名队员高举大陈岛温州青年志愿垦荒队队旗,登上大陈岛。

  上山开荒,下海捕鱼,强台风数次吞没队员们的劳动果实,但他们坚韧不拔,从头再来。他们在荒岛上宣誓:把青春留给大陈岛,把它建成东海上的一颗明珠。

  青年志愿垦荒者以“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行动指南,写就了一代热血青年扎根边疆、报国成才的绚丽篇章。从此,垦荒精神也深深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奋发图强,开拓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