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第一部,展示了中华民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腐朽。这种全方位的腐朽,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存活着、发展着的呢?有一个最重要的条件,就是小说的开头提到的“安分守己”“只想消消停停”的顺民文化。
一、被顺民文化所禁锢的人民伟力
顺民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广泛存在的精神胜利法,它把得过且过、逆来顺受打扮成民族荣誉,把一切的不公打扮成合理。明明过得很苦很憋屈,但偏偏在思想上要把这苦和憋屈认定为好事,这样就永远也摆脱不了苦和憋屈,本来能够改天换地的人民伟力也就这样被牢牢锁死。
通过精神胜利,顺民文化是催生麻木的,使老百姓在麻木中“只要有窝头咸菜就能敷衍下去”、“人口有增无减”就是最大的骄傲,只要造成了有窝头咸菜能敷衍下去的一家子,就能“一生劳碌没有白费”。在消灭了阶级的人的社会,这种心态或许无可厚非,但在阶级斗争明明尖锐地存在、而且每时每刻都在继续着迫害时,这种不敢直面现实、只顾自己的顺民心态就只能巩固我们老百姓的奴隶地位。因为只顾自己,所以亡国大难也没有给书中的一些人物带来丝毫痛苦,他们只是不可思议地记挂着“礼节不能少”。看似平和安稳、独立运行的顺民社会,其实恰恰在只顾自己的麻木中成为了统治者随时可以宰杀的羊群。
正是得过且过,导致了剥削者的变本加厉;“吃亏而不动气”的老百姓,恰恰被稳稳地奴役了。在现实里受尽苦难的老百姓,在精神胜利的静默发挥中,甚至往往愿意相信自己的逆来顺受可以带来好报,而全然想不到,那句响彻古今的“造反有理”。
“中国人什么都好,只是缺少自卫的刺”!
二、挣脱禁锢的办法
当然,小说也展示了,顺民文化的泛滥并不能全怪老百姓。不论是在日寇还是在国民党的统治下,老百姓最广泛、最容易接触到的,是各种粉饰太平、颠倒黑白、教人迷醉的宣传报道。被这些宣传报道严重污染的舆论场,正是横陈在老百姓与真相之间的隔离带。无法接触真相的大多数老百姓,也就很容易被精神胜利所裹挟而去。同时,也应该看到,正如书中把革命青年送出日寇封锁带的李大爷一家,他们再怎么应当批判,在关键时刻往往只有他们能起到重要的革命作用。
压迫不仅造成静默,也催生着反抗。在日寇统治下,老百姓也并不都无法看透政局。如书中所写,“被压迫百多年的中国产生了这批青年……他们的心声就是反抗。”书中那位故意驾车冲下山崖、与一卡车敌人同归于尽的青年,就是民族脊梁。
禁锢与隔绝,使人民伟力无法发挥。这也就意味着,老百姓中的先觉者,必须以传递真相、打破封锁、唤醒人民为己任,才有可能结束黑暗。
三、造就先觉者
正因为土壤坏了,所以,书中生存在土壤中的每一个安分守己的亡国奴都没有大错。如果用博弈论来分析,考虑到其他人的行动,如果不能离开北平、而又在北平亡国奴中“反出来”,只能无谓牺牲。用书中的话说,恨透汉奸但又因为无法反抗所以不敢反抗的老百姓,“既没有团体的保障,他们个人也就只好敢怒而不敢言。”
如小说中所展示的,大家庭里的日常悲欢,小市民的各打算盘,交织在国难中——这就是日寇统治下大多数老百姓的日常:身边没有先觉者。不仅没有先觉者,有的还多是自私自利的、被作者讽刺为“肥油肉”的善钻营者。大部分老百姓既无法直接接触真相,又看不到任何希望,便只能在“肥油肉”的影响下,要么躺平认命,要么跪拜金钱和权势了。
不做亡国奴,要么离开土壤,要么改变土壤,也就是改变整个博弈结构,让大批大批的人们能够跟上“反出来”的行动,形成声势。也就是说,要结束顺民文化的统治、解决“土壤”问题,就必须造就先觉者。
造就先觉者,是家庭教育的问题,但更是社会教育、社会风气、社会舆论的问题。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因为实行所谓的“快乐教育”,也就是“不合理的袒护”加上“没有一点硬气”,培养出的就是狡猾而利己的亡国畜类。但它又绝不仅限于家庭内,正如小说中所描写的,祁家老大老三都有正义之心,而老二祁瑞丰却被教养得吃口酒肉就愿为奴为犬。它更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例如,九一八后,日寇统治下的东北,培养出了年轻的铁杆汉奸。
要造就先觉者,就必须不断提高个人觉悟,先成为先觉者,再在家庭内外发光发热,帮助更多人醒来。如果不造就先觉者,必然的结果已被小说点明——
“四世同堂,四世都一齐作奴隶!”
2023年8月3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