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西藏山南军分区边防某连官兵给卓嘎(左一)送来一面崭新的国旗;图②:卓嘎和央宗(左)在缅怀父亲桑杰曲巴;图③:央宗和他的儿子索朗顿珠在一起,索朗顿珠是玉麦乡第一位大学生;图④:上世纪90年代,卓嘎(右一)、央宗(左一)与桑杰曲巴(右二)在一起;图⑤:阳光洒在卓嘎(左)、央宗姐妹身上;图⑥:边防官兵与卓嘎交流边防情况。
李国涛、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摄
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西藏隆子县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的亲切回信,让一对藏族姐妹与父亲桑杰曲巴几十年如一日守边巡防的感人故事走入了人们视线。日前,本报记者深入采访,采写了这封回信背后的新闻故事——
“你们父女两代人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守护着祖国的领土,这种精神令人钦佩。”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写给西藏隆子县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的回信,让地处偏远山谷的玉麦乡乡民,感受到了党中央的温暖、总书记的牵挂。连日来,玉麦山谷里暖意融融,各家各户屋顶飘扬的五星红旗,在喜马拉雅山脉雪峰的映照下显得格外鲜艳。
现有9户、32位乡民的玉麦乡,是我国人口最少的行政乡。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仅有桑杰曲巴一户人家的玉麦乡,曾被外界称作“三人乡”。这里海拔3650米,每年大雪封山期达半年多,山陡路险、交通闭塞,几乎与外界隔绝。然而再偏远艰苦的地方也是祖国的领土,许多年来,卓嘎、央宗与父亲两代铆在这里,接力放牧守边。
是什么让两代人在荒无人烟的高原边地默默守护?采编过程中,我们逐渐拉直了问号:是坚持守边护边报答党恩的精神传承,更是发自内心守护祖国领土的坚强决心。在他们内心,高原的发展变化翻天覆地,人民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脚下的土地是祖国的前哨,扎根边陲守护国土就是守护自己的家园。正如卓嘎、央宗姐妹在写给习总书记的信中所言:“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放牧守边是职责。”
温暖阳光下,格桑花在高原悄然绽放
10月29日清晨,多日雨雪交加的玉麦乡突然放晴,这座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祖国边境线上的小山村迎来了一年中难得的好天气。卓嘎和央宗两姐妹一大早忙完家务,便换上了节日盛装,期待着一个重要时刻的到来。
对卓嘎姐妹而言,这是一个期盼已久的日子;对玉麦乡群众而言,这是一个格外特殊的日子——习总书记给卓嘎和央宗姐妹、给扎根高原守边固边各族群众的回信,就要送到这座雪山环绕的小山村了。
“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习总书记到偏远山区看望慰问群众,就萌生了告诉总书记我们生活很好的念头。”有了这个想法的姐妹俩心情格外激动,接连几天夜不能寐……
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际,卓嘎和央宗决定给习总书记写封信,汇报玉麦乡从当年的“三人乡”发展到如今9户32人、生活水平节节攀高的喜人变化,表达乡亲们一起继续坚持放牧守边的决心。
“总书记在回信中说,祖国疆域上的一草一木,我们都要看好守好,而这也是父亲当年对我们说过的话。”聆听着自治区领导宣读的回信内容,卓嘎想起父亲的谆谆教导,禁不住流下了泪水……
1990年之前,卓嘎姐妹一家三口是玉麦河谷仅有的乡民。由于玉麦每年有200多天是雨雪季,不适宜青稞生长,姐妹俩和父亲需要每个月步行40余公里山路,到距离玉麦最近的公路边搬运货车运送来的粮食。
每次运输粮食,一家三口都要穿越一片沼泽地、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日拉雪山,特别是在每年11月至次年5月的封山期,这段路途更是崎岖难行。这样的日子,他们一守就是20多年。
随着国家实施固边富民战略,2011年,玉麦乡的路修通了,各项补贴多了,卓嘎姐妹一家人再也不用为填饱肚子发愁了。近几年,姐妹俩既可以享受到边民补贴,乡里还给她们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岗位,日子越过越红火。
高原格桑花,不畏风雪寒,被藏族同胞亲切地称为“幸福花”。在各族人民心目中,卓嘎姐妹像极了格桑花,放牧守边不畏艰辛,忠诚奉献默默坚守,只为了玉麦的明天更加美好。
年复一年中,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
玉麦乡人口少、面积大,边境线长达近百公里,守防部队驻地距玉麦乡较远,桑杰曲巴在放牧之余,主动承担起协助边防官兵守边巡边的任务。
有国才有家,有边就得防,桑杰曲巴深谙这一朴素道理。对于巡边,女儿卓嘎有着太多的回忆。
那是在1982年的冬天,姐妹俩跟随父亲去仁措嘎山口巡逻。一大早,三人便带上糌粑、酥油茶和烧水壶,穿着厚厚的棉大衣、胶鞋,迎着初升的太阳出发了。从家到山口的距离有40多公里,一路上山路蜿蜒,加之冬天雪厚路滑,父女三人直到傍晚时分才抵达目的地。
看着山口没有什么异常,父女三人长舒了一口气。这时天色已晚,想要当天返回已不可能,他们便在附近觅得一处山洞作为临时休息点。洞外寒风呼啸,一家人在洞里生起火堆,一边取暖,一边煮酥油茶,整晚轮流守护,防止被野兽侵袭……第二天破晓,他们才放心地踏上返家的路。
护边巡边是父女三人除放牧之外的主要任务。卓嘎说,年少时她们姐妹俩跟父亲也哭过、闹过,期盼着一家人搬出大山,“但阿爸说,没有共产党,哪有西藏人民的今天!这是我们祖祖辈辈居住的土地,我们必须守护好!”
“玉麦是咱们的国土,可不能在咱们手里丢了。”抱着这一信念,桑杰曲巴带着姐妹俩在玉麦生活了几十年,边放牧、边巡边,日子过得虽然清苦但很充实。
好日子说来就来了。玉麦乡从来没出过大学生,卓嘎、央宗姐妹也没受过教育,她们一直从边防官兵那里了解国家的富民政策。这些年,在各级政府帮扶下,新一代玉麦乡乡民中已有不少在校生。今年,玉麦乡历史上第一个大学生——央宗的儿子索朗顿珠大学毕业了,他激动地对驻守玉麦的边防某连官兵说:“我愿意和外公、妈妈,跟金珠玛米一样,回来守护这片国土。”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祖国没有忘记我们。”央宗说,给总书记的信是她们姐妹俩口述,由玉麦乡现任党支部书记达娃翻译代笔的,“我们说的话总书记都能听到,这更加坚定了我们守边护边的信心和决心。”
奔小康的路上不能落下一户一人,十八大以来的精准扶贫已惠及边陲乡村。达娃书记介绍说,去年底,玉麦乡人均收入达到5万余元,比2015年翻了一番。更令人没有想到的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如今玉麦乡所有人家都实现了Wifi全覆盖,乡里的4个家庭旅馆和4个小卖部都能使用微信支付。
“玉麦现在的发展这么快,更让人体会到当年卓嘎姐妹一家人放牧守边的价值。”达娃书记不胜感慨,在卓嘎姐妹的带动下,如今乡里的牧民人人都是义务护边员,放牧、巡边、守边已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手拉着手儿,我们和金珠玛米格外亲
“国是我们的国,边是我们的边,我们同金珠玛米一起放牧守边。”数十年间,玉麦乡乡民与边防官兵共守边陲的感人故事发生过很多。
1988年,当了29年乡长的桑杰曲巴退休了,28岁的卓嘎接替父亲成为新一任乡长,她肩上的担子沉甸甸:带领大家建设幸福家园,守护祖国领土。
卓嘎回忆,在她年少的时候,姐妹俩就与边防官兵亲如一家。有一年冬天,一队巡逻官兵在茫茫雪野中迷了路,在附近放牧的卓嘎和央宗听说后,顾不上自家的牦牛,急急忙忙赶去帮助官兵走出被困的山坳。
上世纪90年代后,由于玉麦山谷草场广阔,水草丰美,不断有牧民选择在这里安家落户。为了帮助边防官兵管边控边,卓嘎就带领牧民主动当向导,协助官兵巡逻守防,及时提供边情信息。玉麦乡人口不多,但全乡有累计超过500人次自愿参与执行边防巡逻任务。
今年29岁的巴桑次仁来到玉麦村已经10年。从当年玉麦乡的第一个代课教师到如今玉麦村的党支部书记,巴桑次仁对“军民共守边,藏汉一家亲”这句话深有体会。
1991年夏天,巴桑次仁与边防官兵一起到海拔5000多米的日拉山口巡逻。突然,巴桑次仁凭经验感觉危险逼近,他高喊一声:“快跑!”紧急关头,巴桑次仁脚下一滑,踉跄了几步,紧随其后的一名战士用力将他推到数米外的安全地带,自己却险些被泥石流卷下悬崖……这一场景让巴桑次仁至今历历在目,他感慨道:“我们和金珠玛米格外亲!”
去年,新战士陈波第一次骑马上雪线巡逻。途中,军马突然受惊,陈波被甩下马背拖行数十米。这时,随行巡逻的村民白玛次旺拾起一根木棍飞身疾追,军马慌不择路,眼看就要坠入悬崖,多亏白玛次旺眼疾手快逼停军马,陈波才捡回了一条命。
藏族群众心里时时装着官兵,官兵更是把他们放在心上。去年,村民次仁曲杰的儿子扎西次仁夜里高烧不退,情急之下,他拨通了边防某连指导员黄强的电话,“请救救我的孩子!”黄强放下电话,当即带着军医黄元飞顶风冒雪赶到次仁曲杰家……一周后小扎西病愈,次仁曲杰拉着黄指导员的手,嘴里不住地说:“托且且,金珠玛米托且且!”(藏语,意为谢谢,感谢解放军。)
记不清多少回了,边防连军医一有空闲,便到玉麦乡走村串户为牧民们义诊体检,了解到不少牧民因天气潮湿患有风湿后,连队特意准备了一批特效药送到牧民手中。
谈起这封回信,黄强语气铿锵:“此次习主席亲自给两姐妹回信,也让边防官兵进一步认清了自己肩负的职责和使命。我们一定牢记嘱托,立足岗位、练强本领,决不能把国土守小了、守丢了!”
边关虽远,背后是强大的祖国;高原虽寒,时时能感受党的温暖。
达娃书记自豪地说,明年玉麦乡将新搬入47户人家,建成有一定规模的生态文明小康示范点。“人口多,生产生活半径就会增大,这片国土就会守得越来越好。”达娃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