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一群军工人凭借简陋的科研和生产工具,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打造出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填补了我国在核潜艇领域的空白。
这一天足以载入史册。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有人问这群军工人成功靠的是什么?答案是信仰。
有时候,信仰是一种担当。新中国建国初期,毛主席在一次会议上说过:“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当年,在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加紧对新中国政治上孤立、技术上严密封锁,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中国军工人用铿锵有力的誓言回击,“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一批批优秀军工人有的放弃国外优越的物质条件,突破重重关卡返回祖国;有的“抛家舍业”,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在国防事业上,隐姓埋名数十载,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一心只为托举起“两弹一星”,让祖国的“腰杆”硬起来。
有时候,信仰是一种匠心。对军工人而言,匠心是立业之本。今天的军品生产,早已不是“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的时代,信息化武器装备凸显“高精尖”,军品出现半点质量问题,都可能事关战场胜败、国家安全。马岛战争,阿根廷战败。有军事专家分析指出:哑弹是阿根廷战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阿根廷军队击中英舰的导弹有一半都没有爆炸。如果不是哑弹,至少还有6艘英舰将被击沉或遭受重创,战局很有可能会被改写。有人说,从一定程度上讲,中国国防工业是靠匠心支撑起来的,从神舟飞船“上九天揽月”到蛟龙号“下五洋捉鳖”,从北斗导航成为宇宙“千里眼”到天舟一号发出首单“太空快递”……这些大国重器的背后离不开一大批“工匠”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坚守,是他们将数百万精密零部件丝毫不差地“聚首”,最终将“中国智造”打造成中国名片。
有时候,信仰是一种定力。《爱莲说》中提到,莲花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军工人更需要这样的定力。面对复杂多元化的世界,越是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候,越是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历时27年,遇到200多个重大障碍和技术难题,历经数以千次的试验测试失败,甚至有外国政府出重金聘请……”但这些都没能撼动总设计师张恩和对“太行”发动机的初心,正是这份定力让中国摘得这颗航空“明珠”,让中国航空吃上“定心丸”,远离“心脏病”。
心中有信仰,才会有强大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军工作为最具创新活力的领域,军工人只有坚定这份信仰,把使命高高举过头顶,不断打造“高人一筹”的尖端武器装备,我们才能在战场上占据优势、赢得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