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
山东小伙儿孟祥飞今年42岁,身材高瘦,戴着无边眼镜,脸上总是挂着笑。外表亲切温和的他是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天河”应用研发首席科学家,也是我国“十三五”首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高性能计算领域最年轻的项目负责人。
海外归来白手起家
2009年,首个国家超算中心在天津滨海新区筹建,改写了孟祥飞的人生。
彼时刚从美国留学回国不久的他,放弃其他机会参与到我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的研制和首个国家级超级计算中心的筹建中。
“实际上我的专业比较交叉,我原来学的是物理,但是我物理研究的领域要用超级计算机来解决问题。当时国内没有超级计算能力支撑,我属于联合培养,到美国去开展科研工作,借助他们的超级计算能力,当时做得还是比较好,但我觉得回到国内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然而让孟祥飞没想到的是,回国后的他面对的却是这样的状况:办公楼是毛坯房,白墙水泥地,电缆和网线裸露在外。
孟祥飞和团队一起从改造机房、安装电缆等“体力活”做起,一个个上吨重的机柜要用人力分毫不差地部署到位。在近40摄氏度的高温下,团队成员钻到离地仅60厘米高的机柜下方,躺着安装通信线路,一干就是几个小时。
“那时,我真正地体会到了什么是白手起家。”孟祥飞回忆道。
因为抢时间,“天河一号”系统运行之初就实行“7×24”小时的服务模式。为了保障“天河一号”平稳运行,孟祥飞晚上也不离开,实在累了、困了,就在装服务器的纸箱上躺一会儿。
经过7个月的日夜奋战,孟祥飞团队完成了原本需要一年多才能干完的工作,“天河一号”超算系统实现了稳定运行。
它能做什么呢?孟祥飞对“超算”的科普是这样的:“‘算天’‘算地’‘算人’,‘管吃’‘管玩’‘管行’。百亿亿计算机是个什么概念?一秒钟计算100亿亿次,形象地说,它工作1小时,相当于全世界70多亿人工作上万年。”
2010年,在第36届世界超级计算机大会上,“天河一号”一举摘下了“世界最快”的桂冠。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获得这项桂冠的国家。
2014年,“天河一号”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天河一号’用到哪儿,我们就得学到哪儿”
实际上,“天河一号”也曾饱受质疑。
“‘天河一号’的世界最快,当时对我们国人是一个非常振奋的消息。但在行业里有不少质疑声,‘天河’能不能用?是不是只是一台大型游戏机?”
要想让“天河一号”更好地应用,只围着计算机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对具体应用领域有所了解。“‘天河一号’用到哪儿,我们就得学到哪儿,要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间懂空气,学习学习再学习。”孟祥飞笑着说。
在开展研发的同时,孟祥飞为了让更多企业、院校、科研单位成为“天河一号”的用户,自己当起了“推销员”,一年要跑四五十个城市。
2015年,海洋石油工程公司需要进行一个海上石油平台排放烟气的模拟计算。一个常规的工况模拟就需要高性能工作站近6天不舍昼夜的计算。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设计院首席工程师喻龙说,正是由于超算的助力,这个计算时间大大缩短:“当时孟祥飞带队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利用超算的并行计算优势,现在(计算时间)降到了16~18个小时。”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孟祥飞团队一方面利用超级计算为新冠治疗药物研发、疫苗研发提供技术支撑,另一方面通过整合新冠肺炎病例的CT影像数据,训练人工智能辅助新冠肺炎的诊断。孟祥飞介绍:“当时我们这个平台在2月上旬发布后,迅速在国内很多医院、科研机构得到应用,后来包括美国、伊朗、印度、巴西等国家,也借助云端来访问咱们平台,平台发挥了很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
在孟祥飞等一批科研工作者的坚持与努力下,“天河一号”如今实现了“顶天”“立地”。“顶天”是指为科学研究服务,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立地”是指为产业发展服务,促进经济建设快速发展。
现在的“天河一号”,大到可以计算宇宙的形成演化,小到可以模拟一个个原子组合成新材料的过程,在航空航天、基因科技、先进制造等数十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累计支持我国各领域重大创新突破和成果超过2500项。
“目前,我们正在围绕‘天河’新一代百亿亿次超算进行创新攻关。‘快’已不是目标,现在最重要的是要把超级算力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孟祥飞表示,团队成员将重点面向新材料、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打造开源开放的创新能力平台,让超算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报记者刘茜陈建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