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是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2022年中国人口继韩国之后迎来了“死亡十字”临界点,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挑战的生命共同体也迎来了新节点。
根据韩国统计厅发布的统计数据,2021年韩国总人口5175万人(含在韩居住外国人),较2020年的5184万人减少9万人。这意味着韩国人口在2020年触顶后自2021年起总人口转向负增长。韩国2020年已出现死亡人口大于出生人口的死亡交叉现象,这一现象被有关部门称为“死亡十字”。2019年,韩国统计厅曾预测,该国人口将于2028年触顶,但实际触顶时间提前了8年。这是因为除了死亡交叉现象加剧之外,入韩居住的外国人数受新冠疫情影响而大幅减少。
2022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1年全国人口数据显示,2021年末全国人口比2020年末增加48万人,与2012年的阶段性高点14.57‰人口增长率相比接近腰斩。2022年少子化+老龄化的叠加而至,全国人口增长形势或将逆转。2020年全国人口增长了204万人,九年前的2012年增长超过100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持续下滑是主因。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持续下滑而死亡率保持高位自然带动人口增长率下滑。2021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仅为0.34‰,而前一年还是1.45‰,更早之前的2012年则高达7.43‰。根据国家统计年鉴,最近十年全国正常的人口死亡率都在7‰以上,这意味着如果出生率下降到7‰以下,人口负增长正在到来。专家普遍预测,2025年之前全国人口可能就会面临负增长。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这个时间可能还会更早。经济增长、观念变迁、女性地位的提升、社会保障的健全……多种消极因素组合,足以加速挫伤人类对生儿育女的积极性,四世同堂、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等传统思维终将彻底失去市场。当然,房价、学区房等养育生育教育成本的存在也是重要的症结。年轻人在大城市里耗尽“六个钱包”都很难买得上一套刚需房,许多家庭为了孩子的学习而不得不接受学区房炒作的结果,对生育的需求自然会受到影响。这些都是长期因素,国家的生育政策不断松绑也未能迅速扭转人口生育形势,最直观的原因是疫情冲击与新冠疫苗接种的普及对结婚率与出生率的影响,偶发疫情的存在、疫苗接种的普及与加强针的推广让许多年轻人推迟了结婚与生育计划。一旦疫情结束,叠加全面三孩效应,出生率或许会有一波小反弹,但难以形成显著逆转。无论什么原因,从国际经验来看,生育形势一旦逆转则要扭转过去就会难上加难。2021年央行工作论文直指人口形势已改变,人口红利当时用得舒服,事后则是要偿还的负债。人口惯性是跨代际的反作用力将导致人口反方向变化,教育与科技进步都很难弥补人口的下降。鼓励生育绝不只是人口政策松绑那么简单,背后还涉及高房价、教育等一系列问题。人口是资产的长期之矛,人口多了或少了同样也不是好事,关键在于人口结构。年轻人多而老年人少是相对理想的人口结构,少子化与老龄化并存的危害则会极其深远。第一,人口不是负担而是资源,劳动力供给减少必然对经济增长形成拖累;第二,少子化的问题越来越严峻,但更严峻的是少子化叠加了老龄化的趋势,这将带来双重问题。养老金采我国取的是“现收现支”模式,年轻人缴纳的养老金已用于老年人的养老,养老金收支势必出现缺口。第三,出生人口减少,人口一旦负增长就会拖累资产价格而找不到足够多的“接盘侠”。数据显示,我国80后人口高达2.23亿人,90后人口1.67亿人,而00后与10后人口分别为1.58亿、1.68亿,这意味着00后与10后整体人口比80后与90后少了6000多万,而未来20后人口势必进一步减少。年轻人是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尤其是房地产的重要支撑。代际人口减少,尤其是年轻人口比重下滑,势必沦为房地产最大的黑天鹅。当然,在这一局面,人口流入的大城市影响并不明显,但一般城市可能会面临人口基本盘的压力。届时,没有人口虹吸能力的三四线城市与收缩型城市都会迎来门可罗雀的挑战。
综观2022年世界各地的新冠病毒变异毒株,超过90%是奥密克戎变种。奥密克戎感染时症状不明显,因此曾被当做一场流感。甚至为了早日获得群体免疫,有人竟然主动求感染。2022年第一季度澳洲新冠病毒病毒造成460人死亡,日均死亡数是去年德尔塔爆发期的三倍以上。世卫早已警告:奥密克戎的危害远远超过流感!奥密克戎让人感觉症状轻,但对呼吸道的伤害却大大增加,对人体组织的感染速度高于德尔塔70倍,越来越多的“患者”还出现了奥密克戎后遗症。加拿大17万奥密克戎感染者都有后遗症,症状有200多种且无法治愈,而患者痊愈之后才是痛苦的开始。根据CBC的报道:迄今发现的已包括涉及10个器官系统,其中有人体最重要的大脑、心脏、肺部与血管。Derek Christie与新冠病毒交手了两次,但活下来以后才是痛苦的开始。他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后遗症:咳嗽、疲劳、疼痛、脱发、偶尔失眠、脑雾。病毒蔓延他的大脑与全身,让这位音乐家连弹钢琴都办不到了。各种症状是突然发生的,前一天明明还好好的,后一天就变得很严重。更困难的是,医生也发现不了患者有身体结构方面的问题,这些症状也许会伴随患者一生!42岁的Katy McLean本来一直很健康,但新冠后遗症让她的带状疱疹、关节炎、腿部麻木、头痛、血管功能障碍与以及体位性心动过速综合征的病症纷至沓来,出汗与心率剧烈波动成了常态。这些后遗症让她没办法站着超过几分钟或走一段距离,而这样的症状是在她有好转以后突然发生的。首例被披露感染奥密克戎的南非华人在转阴后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最明显的是嗅觉失灵。他的肺部也蒙上了白色的阴影,肺活量只有之前的三分之一,跑步、游泳等剧烈运动都不能干。比生病前更容易困,躺在床上就会没精神,常常突然睡着,睡醒了就找大量的水喝。新冠病毒最尴尬的后遗症是影响男性性功能,而且这种影响是不可逆的。病毒会对全身的血管造成永久损伤,尤其是会让儿童、老人两大群体的后遗症的危险性翻倍!奥密克戎症状比较轻微,但专家已证明,即使是比较轻的病毒感染,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也会受到不可逆的伤害。根据加拿大的一项研究,超过50岁身体出现问题与后遗症的可能性,是50岁以下人的两倍。主要后遗症包括:行动困难、没法上下楼梯、甚至是从椅子上站起来。在这项研究中,大约 18% 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在家中走动的能力越来越差。这种病对老年人损伤很大,甚至没办法继续简单的日常活动。儿童一旦感染住院,风险更大,危害更高!据CTV News报道,加拿大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因感染新冠病毒而住院的多数少年儿童会出现严重后果。在参与研究的儿童中有3.3%在14天内出现了严重后果,包括心脏病发作或心力衰竭、中风、败血性休克、脑炎、呼吸衰竭与死亡等并发症与胸腔引流与体外膜氧合。2022年初奥密克戎迅速大爆发,后遗症暂时还不明显。但这些惨痛的例子在提醒我们:对于抵抗力低的儿童与老人,奥密克戎也许会要了他们的命。谁也不知道后面会有怎么样可怕的后遗症,故意感染病毒,甚至开“新冠病毒派对”的澳洲人感染者是真的在作死。我们能做的就是,打疫苗加上增强抵抗力,靠加强自身的抵抗力打败病毒。
2020年9月联合国发布的第五版《全球生物多样性展望》(简称《展望》)显示,世界并未能解决生物多样性灾难性丧失的问题,这一问题不仅产生了我们痛失珍贵物种及遗传多样性的威胁,还将危及人类的食物供给、健康与安全。报告作者发现,只要各国政府采取措施来保护与恢复大自然,这些措施就会有成效。但尽管在10年前做出了承诺,各国的努力与这一危机的巨大规模相比根本不值一提。由于不可持续的农业、过度捕捞、化石燃料的燃烧与人类的其他活动行为,这一危机将会继续恶化下去。报告称:人类正在走向地球生命多样性的十字路口。与大自然间的不良关系可能造成的毁灭性后果正得到充分展示:一场极有可能是从蝙蝠传给人类的全球大流行病已将全世界掀了个底朝天,全球气候变化与土地管理政策恶化的野火正正在蹂躏美国西部。“这些只是尚未到来的灾难的前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简称《公约》)副执行秘书、《展望》作者之一库珀表示,“我们如果再不改变当下的路线,事只会变得更加糟糕。”2010年世界各国签署了含有20个目标的《公约》以阻止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当时的科学研究就已清楚地表明人类活动正在摧毁整个地球上的动物与植物,引发了一波灭绝浪潮并让生态系统失去平衡,以至于到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已威胁人类自身的地步。联合国大会领导人莫勒玛表示:“我们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光是这点进展并不够。”随着问题的日益尖锐,有关生物多样性丧失的科学界预警大多都为人们忽略。2019年(《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全球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报告》)警告,人类对自然界改造得如此彻底,以至于约百万种动植物濒临灭绝。2020年,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风险报告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列入最紧迫的威胁之一,表示“人类影响下的自然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正威胁着我们星球上的每一个生命”。《2020年地球生命力报告》显示,自1970年起,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与鱼类共计4 400种受到监测的物种平均减少了68% 。纵览全球,《公约》的20项目标中仅有6项被部分实现,森林、红树林与草原等生境的破坏并没减半,过度捕捞也没减少,世界各国政府对会造成生物多样性危机的化石燃料、化肥以及杀虫剂的补贴也并未停止。报告估计全世界各国政府每年在损害环境的举措上花费高达5 000亿美元,而用于生物多样性的政府拨款及私人资助总计仅有800至900亿美元,只占其中一小部分。“许多政府的环境部门内部对生物多样性都有勃勃雄心,”生态学家拉里高德里曾于2010年参加签订《公约》的全球大会,“但他们的权力比不上诸如农业、交通与能源等其他部门。”拉里高德里博士表示,哪怕是那些声称自己理解这场危机的国家领导人也很难招架得住游说团体、短期利益与对连任的渴望。在196个缔约国中,167个国家提交了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报告,美国不是缔约国而一直没提交。陆地多样性丧失的最大驱动因素是生境破坏及退化,主要是由农耕引起的,而海洋里最大的问题是过度捕捞。随着产生的影响日益加剧,全球气候变暖不可逆转。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双重危机密不可分,比如树木能吸收并帮助储存碳元素,因此砍伐森林会加剧了气候改变,恢复森林则有助于缓解气候变化。“通过对大自然投资,我们不仅仅能减少物种灭绝,还能帮助解决气候问题,”库珀认为,“我们还能有更加健康的景观与更加健康的人们。”过去十年里保育工作阻止了11到25种鸟类与哺乳动物遭到灭绝,如果没有这些举措,遭到灭绝的物种数量可能会是现在的两到四倍。中国政府通过与科学家合作在减少了水稻、小麦等作物上的氮肥用量的同时稳步提升了产量,印度尼西亚、利比亚与冈比亚打击外国非法渔船法渔船并将本国的鱼类资源发展得有益当地渔民,危地马拉还奖励利用当地物种恢复森林的土地持有者。但这类行动必须大范围推广,危机的规模之大与地球上人类数量之多意味着只靠保育是不够的,人类社会将不得不转变食物与其他商品的生产与消费方式。《公约》的目标之一是各级政府、企业与利益相关方最起码应采取措施来实现可持续生产及消费,超过3/4的国家发现其中仅有1/10步入了正轨。“我们的经济体系与融资体系都被搞得一团糟,”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及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前主席沃森强调,“我们运用GDP来衡量经济增长,这一指标完全忽略了自然,忽略了人类福祉,由此可见这是一个非常局限的概念。”报告提出,如果再不改革,全人类都将受到影响,原住民及穷人将遭受最为严重的影响。科学家表示,生态系统的崩溃、气候变化、传粉者减少与不可持续的农业造成的土壤退化都会对粮食供给造成威胁,而粮食与水的匮乏会引发矛盾冲突。报告呼吁在土地及海洋利用、粮食种植、饮食、城市建造、淡水管理等八个方面紧急转型。例如,我们需要减少肉类与鱼类的食用,将自然因素引入城市,尽快停止化石燃料的燃烧。报告认为,通过这种生产生活方式的大胆转变扭转这一危机还为时不晚。
2022年4月6日,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全球中国学术院创院及前荣誉院长阿尔布劳的《中国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探讨共同的价值观与目标》举行新书发布会,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化理论与实践、全球治理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国脱贫、抗击新冠病毒、全球化与中国的社会科学等主题表达了许多精彩的观点。阿尔布劳教授高度赞誉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非常乐意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把这个融合古老的中国智慧、跨越文化、和而不同、包容全人类的理念介绍给世界上更多的人。“我们今天出版的这本书旨在强调中国人民在平衡价值观与设定目标方面的才能,这些目标在任何时候都符合独特的环境情况。这是一种我称之为‘实用性普遍主义’的方法,甚至是一种精神。在中国,你会毫不犹豫地以个体的精神结合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来思考问题。今天,在这个关键时刻,当世界历史再现新局势的背景下,希望此书能为中国实现其作为一个真正的全球化国家的精神平添哪怕是最微小的鼓励,那将使本次写作的意义远大于作者所期。”中国驻英国大使郑泽光在新书发布会上表示,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谋求全球合作与发展。当今世界面临流行性疾病、气候变化、贫富差距、地区冲突等多重严峻挑战,全球化发展再一次来到了十字路口。那种以邻为壑、转嫁危机、制造对抗的做法既不道德,也违背时代潮流,不可能持久。管控分歧摩擦、谋求对话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才是正确选择。各国应携手合作,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2022年伊始,全球性新冠流行病越演越烈,全球性饥荒与大国洲际战争孕育成型,全球各地气候变化与地质灾害也推陈出新。2022年1月3日中国海联工委郑帅会长推动“全球生命系统工程”秉承《黄帝阴符经》之警世通言:“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复;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2022年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蔓延迫使人类站在古今中外通往未来的十字路口全面梳理十大全球性危机:第一,粮食危机。疫情的影响使得全球濒临至少5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危机。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2021年警告:如果不解决全球的粮食需求,2022年可能出现“空前严重的可怕饥荒”,一些国家将陷入不稳定并出现大规模逃难。第二,重大公共灾害危机。慕尼黑再保险统计,因创纪录的飓风与重大山火,2020年公共灾害造成全球损失2100亿美元。最严重的是新冠疫情的全球爆发与2021年的变异,其全球性蔓延造成的经济损失将不可估量。联合国减灾办公室主任水鸟真美发布警告,一场创世纪的干旱势必引发更多火灾与难民潮。第三,核危机。世界各国的核试验、核爆炸破坏与各种核泄漏、核污染、各种恶性的核排放与核废弃导致的全球生物核变异让整个地球充满了放射性物质,2022年各国将继续导演“核威慑”形成越来越紧张的核战争危机将是人类同归于尽的“按钮”。第四,人性危机。西方文艺复兴释放了人性的自由性与创造性,也释放了人性的欲望与贪婪。一切社会危机的根源都是人性危机,而人类的终极危机也将是人性危机。随着全球经济大衰退的孕育,人性危机将更加撕裂社会。第五,文化危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呼吁:现在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文化。文化使我们在危机面前有韧性,给了我们希望。但全球的文化危机也日趋严重,人权“双标准”、宗教极端化与文化虚拟化等问题都在导致人类思想走进无尽的悖论,尤其是2022年的“元宇宙”争夺将开启文化战略的新疆域。第六,经济危机。全球性疫情的持续发酵或将让全球金融市场大崩盘再度重演,“逆全球化”趋势、贸易壁垒加剧、单边主义盛行也正在切割全球产业链,全球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存在大幅回撤极易引发全球地缘政治动荡,国际贸易结算体系也正面临釜底抽薪。2022年庞大的美元债务正吞噬美元的基本盘,通货膨胀即将在全球爆发。第七,自然环境危机。联合国“2021—2030年生态系统修复十年”的报告强调,2022年人类使用的服务量已是自然可持续提供的服务量的1.6倍,这意味着仅靠保护工作不足以防止大规模的生态系统崩溃与生物多样性丧失。从蒙古高原到中亚中东乃至撒哈拉沙漠,人类历史上多个文明古国都已淹没在一片片沙漠中,人类所在的这个蓝色星球的全部海洋中都被西方工业技术发明的“微塑料”彻底污染!2022年能否启动“全球生态大建设”的工程,人类都在拭目以待。第八,资源危机。随着西方引领的工业革命迅猛发展,人类对地球现有的资源的开发利用会变的越来越厉害。目前地球上人类需要的资源(主要是能源、矿物质、淡水等)都已面临危机,世界上的许多纠纷与战争都在围绕着抢夺资源的而开展,2022年围绕着“钴”、“锂”、“镍”的新能源产业原料争夺使类似“刚果金”这样的资源国家更加不平静。第九,生存危机。地球人口膨胀加剧了生存的压力,人类掌握的克隆技术、基因编辑技术与基因改造技术让人类朝着永生的目标发展,但基因无序改造也是人类走向灭亡的开始。霍金曾警告人类慎重发展人工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确实会使大量的人类变成“无用阶层”,甚至机器人会威胁人类的主宰地位。霍金曾提到人类主动向宇宙发射信号去寻找外星人也将可能带来更加严重的毁灭,而2022年“人脑芯片”的人体试验将是“人类世”生存终结还是“人机共存”的开启?第十,全面危机。2022年的人类遇到的是在世界秩序过渡期发生的一场综合性的全面危机,古今中外通往未来的十字路口,整体性困顿的西方与整体性迷茫的东方的对峙进入整体性塌陷的奇点。横空出世的新冠疫情拉开这场全球全面危机的序幕,而2022年天人合发的“全面危机”能否带来奠定新文明的基石。有“生命观、宇宙观、未来观”的中国人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仍将是人类十字路口的“鸿开”坐标,也是人类直面一切挑战的逻辑本根。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到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中国的主张传承华夏文明之脉,禀赋重建人间天堂之心。2020年中国海联工委“疫”然前行启动“全球生命系统工程”,2021年提出“命本主义”的构想致敬《国富论》与《资本论》,2022年汇聚全球“觉者”编著《生命论》编撰《全球生命宣言》。2021年“全球生命论坛”联络120多个国家机构,动员一切的灵德召开“全球生命论坛”致力于“组织再造”在联合国《人权宪章》的基础上升华策划《命权宪章》并筹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事会”。2022年《全球生命白皮书》基于“全球生命指数”建立全球新的评价体系,致力于“精益管理”2021年落实“全球生命绿洲工程”、“全球生命家园工程”、“全球生命教化工程”与“全球生命科技工程”的系统研发,共同推动“同安思想、同安行动、同安生活”,为应对全球“十大危机”贡献智慧方案。 “这个文明如果不能在未来崛起,那将是全人类文明的悲哀”,英国哲学家罗素曾代表欧洲人民曾在世界的西方急切向中国呐喊。中国曾引导全人类“天地之初,道法自然,地质造化、配置圆和”,而从西方掀起却是“工业革命,科技进步,经济腾飞,人口爆炸”。还未来得及欢呼雀跃,人类回眸天地已不由自主走进“新地质时代”,地质再造、地表修复、善化循环、叠层融合、统合造境与配置圆合是作为“地质现象极致的人类”存活下去的现实必须与必由之路。“再生田”是构建“新地质时代”的“生命回路”,保护“绿水青山”,修筑“金桥银桥”,推动文明善化、道化、美化的良性循环体系,人间天堂就能重建。实施路径是以“矿坑”、“废弃地”、“荒漠化”等灾化之地、不生之地为地质基础载体,以生态活化转化技术为基础技术手段,以环境能量系统造境技术为管理系统通道,通过地表修复-再生良田实施地上造境-再生能田,逐步落实地下重构-再造生机。人类迄今为止的科技发明的发达程度已能使人类瞬间“同归于尽”, 2022年的人类走到了“生命共同体”的新节点,人类迄今为止所有的智慧与灵性是否能在这一场“十大危机”中觉醒并找出一条光明的“同命共活”之路?
共建生命共同体的中国经验有哪些:第一,积极实践绿色发展理念。一是顶层设计、统筹优化:《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统筹一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长江保护法》等法规构建以《环境保护法》为主干、以单项法律法规为支撑的制度集成体系。新设生态环境部开展中央、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建立国家生物安全工作协调机制。二是全方位保护生态力度空前: “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以 “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启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大工程,设立首批国家公园。三是重视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各地结合生态优势与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无烟工业、旅游观光业,厘清群众利益与生态保护关系,深化生态补偿制度改革,推进生态综合补偿试点。第二,积极与他国分享生态文明建设经验。一是分享理念价值:《共建生命共同体:中国在行动》生态报告与《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提倡“共谋全球生态文明之路”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在2021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呼吁各界“共建生命共同体”。二是分享做法行动:为全世界分享中国在污染治理、环境保护、生态修复方面的成功举措,开展以生态为主题的外事活动,主办高规格高峰论坛、国际会议介绍中国方案,邀请国际组织专家、驻华使节实地深入了解中国生态保护成就。《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年度报告》、《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为世界各国提供可复制可操作做法,推广绿色科技成果运用,菌草技术、光伏发电技术在多个国家普及。第三,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一是充分尊重与推动国际公约落实: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与清洁发电体系,碳排放强度超额完成2020年气候行动目标,“爱知目标”执行情况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二是从单纯参与者向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多重身份转变: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牵头实施“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主动承办《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三是促进全球治理体系优化:帮助发展中国家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促进治理责任与发展能力的匹配原则贯穿各环节,推动国际治理体系更加公平合理。第四,广泛谋求共识,增强建设美丽世界的动力。通过对话方式充分倾听各方利益诉求找到分歧焦点所在,尊重彼此关切而谋求最大共识,让各国充分意识到地球是人类共同家园而共建生命共同体。充分考虑各国自然资源禀赋与经济社会发展可承受能力,明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弥合长期以来南北对话分歧。利用民间交流机制作为官方交流机制广泛开展人文交流、旅游贸易与志愿服务,推动各方加强多边对话合作。《巴黎协定》、《昆明宣言》、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体系,支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环境规划署与世界气象组织等机构加强在科学研究、治理灾害成果与信息数据方面交流分享。“一带一路”战略与相关国家地区加强政策对话、落实谅解备忘录,协调解决区域范围内生态保护问题。加大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绿色能源优势互补。打造南南合作治理新样本,深化与发展中国家在治理知识、治理经验、治理政策方面合作。持续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资金、人才援助,通过“授之以渔”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实现命运体共建。推动绿色发展,培育后疫情时代世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活力。新冠病毒“全球化”让人类面临自然环境危机与经济发展危机双重压力,靠绿色发展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改善民生三者统一刻不容缓。推动绿色产业革命壮大清洁生产、清洁能源、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产业,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完善绿色制造标准体系优化生产工艺、改造生产流程,构建从研发设计到运营回收的全绿色产业链是关键。深入推动能源革命,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从法律、税收、金融、价格形成、审查监察等方面构建绿色发展政策体系,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构建绿色消费体系,加大绿色产品供给力度,供给端需求端双向发力。加强公民生态文明教育,培育生态道德,倡导绿色低碳行动,创造高品质生活,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建生态保护格局。环保事业人人有责,而且“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中国人口的“死亡十字”与“生命共同体”的新节点叠加于2022年,中国特色朝野上下有压力更有动力为世界各国携手发展环保事业率先垂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