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迎春老师的文章《俄乌战争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里面有一句话,“资本主义的经济,是商品经济的最高阶段。用马克思的话说,资本主义经济是‘一个庞大的商品堆积’。”“一个庞大的商品堆积”是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说的。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著名作家、成功的投资者(就是一个带着文化光环的资本家)张贤亮和《资本论》的故事,他对“庞大的商品堆积”大为感慨。
张贤亮,1957年被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后来成为著名作家,再后来成为投资电影和影城的成功商人。他说被打为右派后,所有的书被没收了,只剩下一本《资本论》,因为作者是马克思,才未被收去。22年里只有一本《资本论》可读。正是靠着阅读《资本论》,他“觉悟”了。他的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男主人公考虑的一半是《资本论》和自己的前途,另一半就是他朝思暮想的女人。这部小说还是第一部突破性禁忌,进行性描写的小说。
他说1958至1961年以及六十年代,绝对不能建设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阶段,比起资本主义,应该生产力更发达,政治文明更进步,人民生活更幸福。而当时这三个要求都和马克思说的截然不同,完全相反。
读到资本主义是“一个庞大的商品堆积”的社会时,他感到人家是物质多么丰富的社会啊,我们又又有什么呢?他大为感动,大为“觉悟”。
“庞大的商品堆积″,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者自有其分析和理解,和张贤亮的分析理解能一样吗?
且不说马克思本人和马克思主义者对这句话的理解。就说在今天,在今天这个时代,社会已真正达到了“庞大的商品堆积”,就算是一个普通人,他会有什么感受呢?举几个例子。
就说与大多数人生活相关的住房。现在的住房,是不是“宠大的商品堆积”?可是又有多少人能较为轻松的拥有一套住房,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一个属于自己的窝呢?有多少人因此而结不了婚呢?又有多少人穷尽三代、掏光六个钱包才能有幸当上房奴(前面的人想当房奴而不得)。又有多少人当上房奴后为了保住工作而卑微苟活?又有多少人因此不敢生孩子呢?可是有人却拥有几套甚至几十套房子。有人宁愿炸掉房子,也不愿降价销售。明明房地产过剩多年,却在这条道上狂奔不止。多年说不炒住房,升级产业,怎么就这么难以做到呢?
再说教育产业的“商品”,这个产业确实培养了很多大学生。很多推向社会的大学生,可是却没有那么多的就业岗位。就是说,这个“商品”,也会“堆积”在那里。说是产业,只要付得起学费,确实像生产线上一样,能向社会推出很多的大学生“商品”,说是“商品″,只是对于学校说的,因为学校早已收费了,落袋为安。对于学生和学生家庭来说,毕业学生还只是“产品”而已,他远未完成“产品”向“商品”的“惊险一跃”,因为他还未就业。就算成功就业了,也只是成为一种商品、成为劳动力商品的开始。过去看外国小说,总觉得很难理解这些国外的天之骄子,会生话困顿,女大学生甚至会出卖色相。而现在国内,这样的现象已极为平常,你还会奇怪吗?
医疗产业化后,医疗服务、药品都成了有钱才能使用的“商品”。看病难,看病贵,不敢病,看不起病,因病返贫,大家都有体会。至于疫病期间的商品,只要说说核酸产业就够了。核酸检测试剂这种商品甚至要“堆积”到不让疫病结束,制造疫病,检测造假的地步。
过去在课本上学的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是不是“庞大的商品堆积”导致的?过去对课本上的这些现象,很难理解,现在却在我们的生活中真实发生。蔬菜烂在地里,果子不采,倒牛奶,甚至炸楼房,还很难理解吗?过去有一个故事,孩子问父亲:″爸爸,为什么这个冬天我们这么冷?”父亲回答:“因为爸爸工厂里生产的煤太多了,爸爸买不起煤取暖。”这也是过去很难理解的外国故事,现在很多人都理解了。
还有一种“庞大的商品堆积”,就是所谓的处向型经济,以出口创汇为目的生产,生产了大量的商品。这种生产,不以满足本国人民对物质资料的需求为目的,只为资本家的利润,只为赚钱,只为赚取无用的外汇。这种生产,就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剥削。产品给人家,污染留国内。廉价产品养活了人家,降低了人家的物价。幸幸苦苦被剥削,人家还不领情,动不动就要制裁,真是何苦来着。这种经济联系,这种供养经济,使我们处在打工仔地位,奴隶地位,锁死在低端产业链上。人民获得了什么呢?获得了超长工时,超低工资,没有劳动保障的工作。八小时工作,各种保障,只存在历史的记忆里。超短工时,各种休假,各种保障,反而在万恶的资本主义国家里,不是极大的讽刺么?
记得多年前(大概是两千年时)和打工同伴在街道上闲逛,有人对着满目的橱窗,满街的市场说,你看现在的社会就是好,啥东西都有,只要你有钱!当时他是带着些微赞赏的态度说这话的。现在还会有赞许的态度吗?他说社会就是好,啥东西都有时带着意味深长的笑,大家知道他另有的意思是什么,他指的当然是性也可以去买。在这个出卖自己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雇佣劳动时代,工人唯一可支配的商品就是自己的劳动力,有出卖给这个资本家或那个资本家的自由。在这样的社会里,男为奴,女为娼,他们只能是社会的无产阶级阶层。这就是庞大的商品堆积成为现实的结果。大量的劳动力也会被“堆积”,失业者就是资本主义的产业后备军,蓄水池。以便资本家更好地压榨在职工人。人也成了资本主义语境下的资源、要素,如所谓的人力资源,性资源。有了所谓的性产业下的性工作者。
时代到了今天,所有这一切,就算没有多么深的理论素养的人,看见这活生生的现实,也会做出自己的判断,做出自己朴素的,具有一定阶级自觉的判断,接近马克思主义的判断。而且我相信大多数人的判断是和张贤亮这样的资本家,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人是不一样的。
庞大的商品堆积,这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生产活动,是为利润而制造的东西,绝不是社会主义下的为满足人民需要的物质资料的极大丰富。
商品,是一种生产关系;商品生产,它只能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产物,是雇佣劳动下的产物。资本家才对它有占有权,支配权。并且有支配工人劳动的权利。工人只有对自己劳动力的支配权,有向这个或那个资本家出售的自由,即有受这个或那个资本家剥削的自由。商品生产,就是产品要实现价值,所谓“惊险一跃”,能否实现价值,是商品生产的固有矛盾。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都起源于商品生产的内在矛盾。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下了解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不了解封建社会的土地关系,不了解农民受地主残酷剥削,就不会理解这两句诗。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所以,封建社会的土地、农产品要同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农民与地主的关系上去理解,只说抽象的土地和农产品,又有什么意义呢?才不会说出何不食肉糜的话来。而同样的,“庞大的商品堆积”是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这样的商品堆积竟究意味着什么?雇佣劳动下的工人会有怎样的命运,马克思早就作了回答。
把马克思的理论,作自己的理解和歪曲,修正和反对马克思主义,这就是张贤亮,当然还有很多人做的事。当初说资本主义的恶果,大多数人不相信。这些人只有经过现实教育后,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这让我想起一个佛教故事,锯解砰锤。说的是有人不相信砰锤里面还是铁的,硬要用锯锯开,结果费了很大气力,一看仍是铁的。当初张贤亮们就是骗了很多人。只有极少一部分人像张贤亮一样成功了,大多数人成为了打工仔,被剥削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