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友杂谈 > 正文

陈俊杰:瘟疫常态化加速楼市泡沫化事关国运

作者:陈俊杰  更新时间:2022-08-27 07:38:37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2019年底爆发的瘟疫持续三年以上的前景依稀可辨,曾被视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的房地产受到的冲击越来越扎眼,长此以往则中国经济陷入1929年美国“大萧条”那种经济危机就不是不可能的了。因此,新冠病毒“全球化”会否常态化将事关多国之国运,而能否兼顾防控瘟疫与发展经济是其重中之重。

  美股崩盘、原油闪跌、楼市泡沫、恶性通胀、大宗商品回撤……在美元加息带动下,多国跟进实施货币紧缩政策,导致各国因疫情增发的资金大幅进出并波及各种风险资产。外媒称,投资者正在应对“新冠病毒泡沫”。《环球时报》驻各国记者通过对全球楼市、比特币、大宗商品等领域调查,推出关注“新冠病毒泡沫”系列报道。根据彭博社最新的一项报告,包括美国在内的19个经合组织国家的房价租金比与房价收入均高于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水平,表明房屋价格已偏离了基本面。其中,美国房市需求迅速冷却,销售数月下滑。分析人士称,自2022年3月份美联储接连提高利率以来,这种房价近乎疯狂的态势似乎正在逐步收敛。美联储大幅加息下,美国房贷利率也飙升。据美国《抵押贷款新闻日报》统计,三十年期房贷利率已从2022年初的3.29%上升到现在的6.28%,达到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这使得房地产市场需求迅速冷却,并导致建筑商与现房卖家不得不降价出售。美国房地产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劳伦斯·尹表示,与几个月前相比,现在的抵押贷款导致购房成本更高了。中等价位的房屋每月房贷要多出300至400美元,工薪家庭损失加剧。另据房地产协会的计算,现在购买房屋的价格比2021年高出55%。投资者目前最担心的是:美国房产市场极热之后会否重蹈2008年次贷危机之覆辙?美国波士顿学院的彼得·爱尔兰教授接受《环球时报》驻美国记者采访时认为,全球经济放缓将更像是一场常规衰退而不是一场危机。根据美国房地产协会报告,在2015年与新冠病毒“全球化”之间,中国是美国地产最大的外国买家来源地;2020年至2021年,中国买家降至第三,排在加拿大、墨西哥买家之后。波士顿梦想家国际地产创始人王奕飞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购置美国房产时,中国买家常常按国内购房思路出手,比如乐于接受新建超豪华公寓的噱头,而对二手房有偏见,但在美国,独栋房通常都不是新建的。此外,在美购房要找一位好的经纪人代理,该经纪人要对当地的房产市场熟悉、对经济周期有把握。王奕飞特别强调,这里提到的“当地”特指小到房产所在的小镇甚至街区。“五百余人日本炒房数亿投资款或打水漂”的消息登上互联网热搜后,在国内多家知名中介机构的介绍下,五百多个中国投资者购买日本丰臣商事株式会社的房地产项目,但随后发现当初承诺的投资收益无法兑现,产权无法过户,而丰臣公司称其自身陷入困境,资金链断裂后中国投资者的数亿投资款或打水漂。近年来,中国人赴日购置房产成为一种投资方式,但“踩雷”、“掉坑”等事件时有耳闻,暴露出一系列法律问题。在丰臣公司的包装下,此次爆雷项目看起来十分“美好”。丰臣公司承诺交房前即可向购房者支付一定收益,交房后可代为出租运营,购房者还可获得相应的租金收益。丰臣公司擅长在合同中设置陷阱,比如中日双语的实际翻译并不相符,存在误导倾向,有争议则必须诉诸日本国内法院。此外,丰臣公司还利用中国投资者疫情期间不便赴日实地考察的漏洞,过度美化房产项目。实际上,为了吸引中国买家,大阪某中国人成立的不动产公司2021年接受日本《产经新闻》采访时透露,“卖掉上海的一套公寓就能在大阪买下一栋楼”。2022年5月日本《周刊现代》网站宣传“中国富裕层开始抢购京都不动产”,导致中国投资者担心买晚了就是买赔了而蜂拥抢购。熟悉中日房地产交易的日本华侨不动产协会会长野村昌弘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中国投资者最直接的购房动力莫过于日元贬值带来的投资附加值,再加上疫情下不方便赴日看房,所以很多人就选择网上看房等便利手段,导致后续容易踩雷。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彭涛常年负责中日投资相关法律服务,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海外房产中介大致可分为“提供信息”与“深度参与”两类:“提供信息”特指为中国买家与国外开发商牵线搭桥,按比例收取一定费用。而提供房地产咨询的信息当中,是否包括境外房产,在我国法律上没有明文规定。“深度参与”特指更深层次参与到房地产交易当中,其中不乏“瞬间转手”的情况。在彭涛经手的案件中,很多此类纠纷。有的国内中介勾结海外中介、开发商以低价买入房产后再加价卖给中国投资者,投资者自己觉得“划算”,但实际上花大价钱买了与价值不符的房产,买办之恶可见一斑。

  赵建认为,2022年初中国的宏观风险骤然升温,投资者一致性预期的担心似乎集中在:中国作为为全球供给物资的“世界工厂”(人民币升值)吸引的几万亿外资,会不会在重大政策风险及中美货币政策错位的新变化下流出,从而引发人民币资产的估值塌陷。投资者还有三个风险因子值得密切跟踪:第一,最近一年来变异病毒让一切又重新不确定起来。新的变异病毒让十余个省市升级为中高风险地区,当前可能是继第一次大疫情得到控制后疫情形势最严峻的阶段。这次的变异病毒传染性更强(CDC:新冠变异毒株德尔塔(Delta)R0值(即每名染疫者传染的人数))达8-9),追溯检测更难,因为有大量的无症状感染者。一旦瘟疫进一步蔓延,大范围的封城、封路,停工、停产似乎又不可避免,尤其是刚刚恢复的旅游、文娱、餐饮等人群聚集型行业,可能又要遭受第二次重创。第二,全球经济“复苏错位”,呈现出与2021年相反的态势——欧美经济强劲复苏,但中国经济却放缓了。中国经济在率先强劲复苏一年后边际乏力,欧美复苏却进入强劲区间,“错位复苏”形成与2021年相反的态势,加上中美关系不确定性加剧,可能引发国际资本回流发达国家,但政策层似乎还没做好准备,由外循环创造的“稳增长压力较小的黄金窗口期”正在慢慢关闭。自2021年以来,疫情防控成功积累起的“国运”,可能正在摆向另一边。第三,灰犀牛集聚,房地产债务问题越来越严重,市场预期非常不好,大批债务违约或重组似乎无法避免。自2021年以来,在经济明显向好的形势下,防风险攻坚战进入真正的攻坚阶段——治理房地产泡沫与债务风险。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对房企再融资加以约束的“三条红线”,等等。但中国的房地产业本身就是一个债务型组织,从拿地到开发到销售,无一不是依靠债务创造的资金链,因此与银行紧紧绑定在一起。基于疫情常态化的预期,对房企债务如此严厉的手段的本意是消除风险,但处理的过程可能引发一系列次生风险,甚至可能引发大的债务危机。金融市场与一般的商品市场不一样,因为前者是一个预期与信念网络交织的世界,“一就是多,点就是面”。那种想在局部拆弹而在全局免疫的做法是不可能的。这个教训,在包商银行与永煤债务的处置中都能得出,前者将整个中小银行的信用评级拉低,同业存单成本上升;后者令整个河南市的信用环境污染。在疫情冲击重现、经济周期性放缓与系统性风险集聚三大压力叠加的阶段,如果风险不断集聚,政策层的紧信用思路还会持续吗?如果信用与货币像疫情期间那样同时放宽,人民币风险资产是不是又要集体来一波放水牛市,还是在政策及资本国际流动下加剧市场波动?2021年疫情冲击后货币大放水带来的“疫情牛”会不会再现?情况显然与疫情1.0有很大的不同,但几个逻辑大概率是成立的。逻辑之一:2021年积累的防疫基础设施、网格化治理体系、数字防疫技术及经验的不断完善与疫苗的普及意味着此轮疫情冲击不会更大了。即使是病毒有了较大的变异,防疫系统仍然能较好的处理。逻辑之二:紧信用周期可能正在走向尾声,信贷额度管控,广义地方债(包括城投在内的融资平台贷款甚至非标)的管控在2022年下半年有可能加速放松。逻辑之三: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也接近尾声,政策取向正在从整顿风险逐步向稳定风险与稳增长目标切换。2021年第四季度,防风险攻坚战集中整治房地产风险,到2022年第二季度整治股市泡沫风险,接着整治互联网与数字资本的无序扩张。7月1日的特殊节日更影响了整个节奏,由此而引发了海外中概股的集体抛售,几十万亿市值几天灰飞烟灭。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变,中美两国经济就有可能率先在资本市场脱钩。以后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的融资路径几乎被切断。疫情后中国积累的相对优势正在减弱。2021年中国以其特有的治理能力率先控制住了疫情,并在全球其他地方疫情大爆发的情况下,进一步发挥了“世界工厂”的角色,为全球供给防疫物资与日常用品,出口或外循环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动力。我朝国运走到十字路口的背后是瘟疫灾难与任劳任怨的制造业企业,疫情防控体现了我们的制度优势,但道路自信不应变成道路自负。在新一轮疫情之下,中国与其他国家相比的疫情防控优势正在减少,而且在疫苗普及的情况下,群体免疫可能相对于“网格隔离”更有弹性与韧性。如果疫情常态化,中国的病毒防控模式调整就应立足于适应后疫情时代病毒与人类长期共存的新形势。

  中国小康网4月1日讯,新冠病毒“全球化”期间购房者吞下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的后果而不得不放弃房屋检查等典型步骤,否则就有被排除在房地产市场之外的风险,美国正在重返2000年房地产泡沫导致的2006年那种令人痛苦的房地产崩盘与次年的经济大衰退。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报道,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认为答案是市场正在显示“美国房地产泡沫正在酝酿的迹象”。这可能让数百万正在应对无数财务压力点的潜在购房者感到不安。一方面,抵押贷款利率迅速上升,根据“房地美”(Freddie Mac)的数据,截至3月31日当周的三十年期固定贷款平均达到4.67%,这是自201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Realtor.com在3月31日表宣布,全国房屋挂牌价格中值跃升至创纪录的405,000美元后新冠病毒“全球化”期间购房量猛增。首先,千禧一代现在代表了美国最大的一代,并且已进入了他们的黄金购房年代。瘟疫迫使数百万人在家工作,迫使越来越多的市民搬出城市或寻找更大的住宅以应对远程工作的现实。Realtor.com表示,过去两年房屋的典型挂牌价格上涨了近27%。达拉斯联储认为,房价的快速上涨并不一定预示着泡沫。“但当人们普遍认为今天强劲的价格上涨将继续时,实际房价可能偏离市场基本面,”他们指出。“如果许多买家都认同这一观点,那么因‘害怕错过’而购买可能推高房价并提高对房价强劲上涨的预期。”为了检验当前的动态是否可反映泡沫,达拉斯联储研究了三个不同的市场指标。结论是“市场临界点”到了。2006年房地产高峰导致一场长期不能治愈的全球金融危机,家庭财务状况比2006年要好,推动房地产繁荣的易于获得的贷款类型不可持续。当时很多银行发放了所谓的“骗子贷款”,即只需很少或无须收入证明的抵押贷款。如今,银行要求买家核实他们的收入才能获得贷款。国内已有经济学家为此而忧心忡忡:“新投资者担心错过一波繁荣,而现有投资者则在更疯狂的投机。”

  中国“入世”后国内楼市的既得利益者让买房沦为“接盘”游戏,“击鼓传花”就看房价在谁手中停下了。特别是高价学区房,一般买的那一天就想好了啥时候脱手。疫期买房说到底要参考两点:一是居住需求,二是炒作挣钱。所以中央才要求“房住不炒”。疫情的挥之不去,国内楼市正迎来四个严峻考验,就像四根刚针扎向楼市泡沫,您务必知晓啊。一是老龄化越发明显,大量的房子会空出来。有的家庭是祖辈有房、父辈有房,家中却是独子。如果正常遗产继承,孩子长大至少有2、3套房。那他还要再买吗?二是人口在负增长,买房者锐减。从整体来看,我国人口下滑的趋势已不可避免,特别是在生育率跌到1.15之后,接下来我国人口很有可能负增长。2021年全国净增长人口就只有48万。孩子少了,房地产刚需也就少了。三是社会在变穷,能买得起房的人在减少。新冠疫情的冲击,对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单位、整合国家、全世界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降薪减员增效”大潮来袭,互联网企业的大裁员、公务员的降薪潮都能证明这一点。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因为失业房贷“断供”而房子被法院拍卖,手里有钱能付首付、有还贷能力的人越来越少,房地产市场还怎么流动?四是刺激在继续,让敢买房的人在减少。据统计,2022年上半年已有七十多个个城市通过降首付、发放购房补贴、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放开限售、限购等政策,为楼市松绑。前一阵子,深圳某楼盘推出了10套特价房,价格在原价的基础上降低了15%!按深圳的房价来看,降价15%基本上一套房子就会便宜100多万元,优惠幅度不可谓不大。作为一个每年都能新增几十万人口的一线城市,连深圳也要通过降价才能卖掉房子,可想而知现在的楼市行情下,卖房有多难了。现在多数城市的房地产交易有虚假交易之嫌,尤其是为了变相提取公积金。“买涨不买跌”是至理名言,如果知道过几天会跌,即便手里有钱,谁还敢买?所以,现在楼市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足够的购房需求、没有足够的购买能力、没有足够的购买信心,再像以前那样玩击鼓传花的把戏根本不可能。至于手里还有多余房产没卖掉的炒房族,未来房子砸在自己手里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尤其是房产税出台后就要为房子付出一大笔成本,所以房子已成了负债,楼市既得利益者早就该收敛点了。

  2022年中国疫情意外回升,市场预期均向下修正而悲观情绪上升。国人终将找到与病毒共存模式下的适应性生产与生活模式,经济也将在新模式下恢复动力,中国当前的疫情反扑只是延长了当前经济运行偏紧的境况长度。2021年末预期2022年发展环境时,市场普遍憧憬2022年将是后疫情时代成真。伴随疫苗的普及与药物研制进展,以及西方对疫情管控越来越放松的事实,彼时社会对2022年将步入后疫情时代充满了希望;市场对后疫情时代经济运行前景的预期有分歧,但对疫情影响淡化的环境预期比较一致。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中外防控形势差异带来了中国外贸发展延续两年多的“高光时刻”,疫情对物流与生产的影响导致多数国家普遍的高通胀、个别产业关键环节的阻梗(如汽车缺“芯”),以及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等等。瘟疫结束后大宗商品价格将回落。但自2002年2月以来,香港、中国大陆、韩国的疫情回升的猛烈程度大大超出了原先社会各界的预期。无论是何种具体因素导致疫情反扑都说明了疫情防控不得放松这一事实,既然要与疫情长期共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就该随之而有所变革,自瘟疫爆发以来以暂时“节制”等待战胜病毒、然后恢复原先生活的想法将让位于新行为模式。一旦认识到这种转变,现有生产与生活中的等待模式就会结束,老百姓就会在现有模式上寻求更积极的适应模式,社会管理也就将不仅是与病毒赛跑,还要与病毒共舞——人类将寻求与病毒共存模式下的适应性生产与生活模式。新生活方式与新经济机构将逐步成形,经济也将在新模式下恢复动力。经历了两年多疫情抑制的经济,在应对疫情冲击方面实际上已越来越有弹性。疫情初起之时,工业企业普遍遵循零库存的即时生产模式,谁能将这种模式演绎到极致,谁的效率就最高,这在和平时期是如此,信息进步更是加剧了这一趋势。这种模式在疫情初期受到了循环阻断的重大创伤,但在企业意识到“储备”的重要性后,2021年后疫情再发生时对经济的冲击就已大幅弱化。老百姓的认识转变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就更不再增加了。中国当前的疫情反扑只是延长了经济运行偏紧的境况长度,但从长期视角观察,全球经济很难走出20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债务经济增长模式破灭后的多数国家的对策是维持这个模式,而不是市场经济自然调整该有的“出清”。危机后西方为延长债务经济模式,反而对有利经济增长的全球化进程做出了阻碍;疫情后全球民族主义、孤立主义客观上进一步抬头,更是对全球化、一体化产生了阻碍。全球范围内疫情的回升,反而更加推进了全球制造向中国集中的倾向。中国通胀形势与西方不同,近期地缘政治冲击的主要是能源价格,而中国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比超7成,且价格自2021年发改委加强了指导后下行趋势已成,因此中国PPI下降进程会受俄乌冲入影响,但方向与趋势不会变,因而货币政策与西方逆向而行的趋势也不会变。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达八成(2021年Q4当季),但无论经济需求结构如何,投资都是第一增长动力;投资增、经济升,古今中外莫不如是。从全年经济需求比重角度,2021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65.4%,消除了基数效应的消费增长率(二年几何平均数)为4%,约为疫情前(2019年)增速的一半。随着疫情反弹,消费要维持目前增速殊为不易。但中国消费的低迷局面,却并不因疫情而起,疫情只是改变了消费结构,消费下降却是趋势性的。自2011年起,中国消费增速进入下降通道;结合中国经济结构与发展模式的变化,正是楼市泡沫造成了中国消费增速的下滑并导致中国经济在随后的三年陷入“底部徘徊”。在经济逻辑上,高房价后程楼市的投资带动作用已抵消不了消费的抑制作用,且产生因高房价而来的高杠杆风险。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家精神因此受损,社会从事实业氛围受到严重伤害,正是社会从事实业氛围受到伤害导致了中国经济投资的持续低迷状态。高杠杆带来的债务风险与融资约束,在疫情前就已在反噬投资增长,但实业投资的持续低迷,才是对经济基础性内在活力不足的主因。房地产支撑不了“大国崛起””楼泡不破则经济不兴,疫期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实景无不指向于此。

  自二战以来,美国的国运与全球各国的国运,永远处于零和博弈的状态中,其他国家国运昌隆则美国国运衰微,全球陷入经济危机则美国的国运逆势走强,这是由美国自里根供给侧经济学暴政后以金融立国的国策决定的。每次全球经济危机的本质,都是各国发展成果被美国廉价买走的危,与美国抄底别国优质资产的机。由私人所有的央行美联储制造的全球经济危机与复苏周期,是以十年为单位的美国。因此,每当全球经济危机结束后的头两年都会迎来一轮国运勃发的复兴年代。此后近十年,随着全球各国先后摆脱经济危机走上复苏与科技革命的道路,美国的优势地位就会相对衰落,美国的霸权就会势微,美国的国运就会走下坡路。美国国运下滑到不足以支撑美国全球霸权时,美联储就会通过加息缩表制造一场全球经济危机,收割抄底别国令美国复壮。美国的国运与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各国国运在本质上是互斥的。现在中国就处在美国制造的三年球经济危机期中,加息缩表最早可能于2024年结束。拜登蠢政之下,美国陷入了四十年内最猛烈的通胀与供应链危机,全美上下民情沸腾。美国的霸权本质上是美元霸权,美元霸权存在相对虚弱的时期,美元霸权的相对虚弱期是由美国的加息缩表导致的。美国加息前半段的主要诉求是促进美元回流,从全球各地回流到美国本土的资金将是美国在加息后半段收割抄底别国优质资产的弹药。美元回流对美国本身来讲也是一把双刃剑,大量的货币回流到美国本土会导致美国资本金过多,实物商品过少的局面,进而导致美元的购买力下降。高通胀导致美国国内问题丛生、进入相对虚弱期内的美国会有战略收缩,背后的原因是美国正在策划一场四十年内针对全球各国最猛烈的大收割。与加息前半段的缓慢拔刀不同,美国在加息的后半段会将加息的基点骤然提高,其目的是为了带崩全球各国的金融市场,在制造全球各国的金融危机后循序引爆各国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之下,各类资产的价格就会暴跌,美国与美元资本则会趁虚而入,买入各国的绩优股等优质资产。此时,伴随着大量美元从美国本土流出美国的是美国国内的货币减少而美元购买力提高,美国本土的通货膨胀就能化解。本轮美国四十年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周期会大致于2022年冬逐步消退,美国国内的通胀会被输出到包括欧盟与亚非拉各国在内的全球各国。辉瑞毒苗在西方多国引发的白血病、致癌等严重副作用重创了美国的国家信誉。伴随着美国抄底欧盟在内的列国优质资产的,是美国对欧洲盟友的控制力度空前加深。实际统治美国的共济会血贵族与华尔街可萨犹太银行家只有与其他国家的统治阶级捆绑到一起,才能让美国裹挟欧洲的新冷战战略正式成形,欧洲才会与美国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现如今的国际秩序之下,欧盟各国与美国还处在有福可同享,但有难不跟你当的准盟友状态中。伊朗最大的石油出口市场,就是只在嘴上追随美国制裁伊朗的欧盟。欧盟在美国宣布对伊朗制裁之后,独自做了一套与伊朗的石油出口结算系统。除了伊朗之外,委内瑞拉等受到美国制裁的国家石油的主要销售市场也是欧盟。希望通过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收割将欧洲的优质资产一口吞下,从而彻底掌握欧洲的内外政策走向并发动新冷战击垮中俄,是美国制造本次世界经济危机背后的深层心机。美国的十年期国债这种无形但有价的资产是在全球各国尤其是西方各国的投融资市场通用的一个抵押品。每当这个十年期国债的收益率达到了3%都意味着使用这笔资金的成本超过了3%,美元利率长期接近于0,美国在过去的十年间长期处于零利率乃至负利率的时代。十年期美债在金融界常被作为融资的抵押品,许多投资者会用加了杠杆的资金购买美国国债,如果美联储加息过高,大量从银行系统加了杠杆的资金就会亏损,因此美国国债市场就会有崩盘的风险。正是由于美债崩盘的风险在日渐增加,全球主要投资者都在抛售美债,“债王”格罗斯在内的多知名华尔街投资者也在做空美债。除了债市外,美联储加息缩表的另一大副作用是连累美国的股市。目前,美股的主要上市公司如苹果、亚马逊都在通过回购来维持自己股价的虚高,所谓的“回购”就是自己花钱买自己。美国龙头企业被市场看空而不再被投资者信任,只能靠自买自销维持表面繁荣。美股、美债与通胀是压在美国联邦政府头上的三座大山。拜登目前即要保持美元回流的力度而不停加息,又要保持美股美债市场的不崩盘,还要想方设法控制美元高通胀。美国的政策制定者既要这又要那,不切实际地想“一箭多雕”。在股债基期、通胀与民生与加息缩表等多个领域实现多赢是违反经济学规律的,美国实现这种多赢的唯一通道是本轮对全球的收割得逞,通过掠夺别国的财富来实现这个多赢。因此,在这场掠夺与收割的开局,在通过加息缩表制造美元回流的前半段,美国会在全球各地拱火制造战争与动乱,但唯独不会允许战争与动乱在自己的家门口发生。这也正是为什么美国在加息前半段会对许多小国的挑衅做出忍让与克制的原因。同样的道理,在美国加息周期内美国是无法发生对外战争的,这也是为什么在2022年4月份伊朗用制导火箭炸掉了美国的领事馆而美国史无前例地选择了忍气吞声的原因。美国在加息的前半年内是无法亲自下场发动战争的,但这并不妨碍美国通过煽风点火的方式让全球各国互相陷入战乱,通过代理人战争将避险的资金赶回美国本土。因此,美国必须在加息的前半段保持美国本土的稳定,避免2019年底到2020年初的明尼苏达大骚乱、芝加哥内战、国会山战役之类那种大动乱在下半年反弹。在这场加息的前半段内,美国的政策制定者会顾此失彼,制定出的政策是彼此互相打架的,这就给全球被收割国提供了绝佳的反击机会。美联储加息脆弱的前半段大致会持续半年,到2022年11月底初步结束。我们可通过持续抛售美债并做空美股的方式,加大美国经济的下行压力,令实际统治美国的美联储被迫打断美国本次加息周期。美国的加息周期就是本次美国收割世界的周期,也是美元与美国霸权重新蓄力的周期,这个周期一旦被打断就会直接影响到美国未来十年的国运。加息只是一个先决与前提条件,能否通过加息缩表来收割世界才是决定本次美国与全球的货币战争的胜负的关键因素。如果是加息失败,1990年到1995年日本在房地产在加息崩盘后陷入到失去的三十年就是美国的前车之鉴。在当时的日本,频繁的加息极大增加了民间的借贷成本,进而引发了炒房的收益见顶与楼市泡沫的破裂。楼市泡沫破裂后,房贷就会断供而引发金融机构的连锁破产。在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危机期间先后有200多家大型金融机构倒闭,最终令日本经济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高位接盘日本房地产的接盘侠们要么破产要么割肉离场,整个日本社会陷入债务负担过重的经济周期,老百姓为了还贷而被迫紧缩开支,银行收紧贷款银根,企业收紧投资与扩张,个人与家庭不再消费。这一系列的紧缩传导令日本的经济发展全面停止,日本的昨天就是本次收割失败后2023年美国的明天。美国的霸权本质上是货币霸权,而美国货币发行建立在国债的增发与全球对其经济增长的预期之上,这种债务与信用货币的锚定关系令美元霸权的维系极度依赖于市场的信心。一旦美股、美债的信用崩塌,美元这种信用货币的末日就会随之到来。建立在美元基础之上的全球经济体系也会逐步走向大重置,2022年下半年我国如果大举发动对美金融战做空美股与美债并最终反向带崩全球投资者对美国与美元的信心就能一举击垮或严重削弱美国的全球霸权。此轮千载难逢的削弱美元霸权的战略机遇期将随着2022年11月底美联储的紧缩周期的上半段的结束而结束,美国民主党在此轮中期选举中大举舞弊则会激化内乱,全球美元回流将因此而被打断,这是实际统治美国资产阶级不愿看到的。因此,美国的美元回流周期第一波次,只进不出的上半场会于中期选举之前结束。从只进不出的上半场到有进有出的下半场的分水岭是2022年美国中期选举,不停退潮的美元潮汐再度涨潮后再想粉碎美元霸权则只能等下一个十年之后。​​​

  元朝曾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帝国,虽然因为滥发纸钞、人口分级而只有短短98年历史,当时却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黄金期,中国的世界贸易中心的地位即奠基于此。但一场大瘟疫改变了包括当时的中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大国的运势,从而彻底改变了世界格局,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1271年忽必烈在大都(现北京)改国号为元,不善于制造商品,所以有商品交换与贸易的习俗。鼓励民众做生意,重视商业,完全没有汉族人重农抑商的思想。整体的商品经济非常发达。地域上,蒙古建立了从朝鲜半岛到黑海的史无前例的超级大帝国,规模空前的统一局面、亚欧多个国家的地域与文化融合。政策上,元朝实施开放的国际贸易政策,建立的纸币流通制度,方便商品交换。设置市舶司来专门管理国际贸易。元朝的对外贸易采取官营政策,禁止汉人往海外经商。但实际走私贸易繁荣,无法完全禁止。基础建设上,元朝建造驿站制度,建立海上运输、陆地贸易路线,联通漕运、内河与海路交通,建立了空前发达的水陆交通网络,为中外贸易提供了有利的硬件支持。元朝的海外贸易繁荣后市舶司收入惊人,当时的流行看法是市舶收入乃“军国之所资”,即军队保卫的国家的钱袋子。与元朝有海上贸易的国家上百,包括日本、高丽、东北非、西南亚与欧洲。进口商品种类繁多。据元朝市舶司的记载,至少超过220多种,包括香料、药材、布匹、宝物、陶瓷器日常生活用品,甚至包括黑奴贸易。著名的马可波罗,在他的代表作《马可波罗游记》里记述道:“这里(泉州)是海港,所有印度的船皆来到这里。载着极值钱的商品,许多顶贵重的宝石与许多又大又美丽的珍珠。它也是四邻蛮子国商人群聚的一个商埠。一言以蔽之,在这个商埠,商品宝石、珍珠的贸易之盛,的确是可惊的……在商业量额上,这是世界上两大港之一。”一个国家的经济在世界上是否居于主导地位可通过两点看出来:一是绝对GDP这个直观的经济体量,二是经济连接度或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济对这个国家的依赖程度或这个国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程度。前者是表象,后者是根本。元朝的首都是当时世界的政治经济贸易中心,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球化的雏形。当时的欧洲则分裂成上百个小公国,战争连连不断。此时宗教高于皇权,罗马天主教以收复圣地耶路撒冷为名,搜刮压榨民间财富,发动近二百年的十字军东征,动辄用宗教名义处死民众,仅仅被烧死的“女巫”就超过十万人。老百姓被宗教与皇权奴役,几乎所有的平民都是文盲,饥寒交迫。彼特拉克称这个时代是“黑暗的中世纪”,而席卷全球的黑死病改变了这一切。国际权威期刊《自然》的研究人员通过DNA分析推测被称为黑死病的鼠疫的源头是伊塞克湖附近,导致欧洲大陆半数以上人口死亡,全球超过2亿人丧命而国际秩序彻底颠覆。欧洲黑死病流行时,正是欧洲与亚洲(主要是中国)的贸易最频繁时期。但黑死病直接摧毁了当时元朝与欧洲之间的贸易路线,元朝建立的第一个在中国、印度与地中海之间运行的世界贸易体系瘫痪。黑死病对当时元朝的中国有两个致命影响:一是海外贸易中断,整个欧洲大陆被疫情席卷,国王贵族平民无一幸免,社会与商业基本崩溃。欧洲的经济基本被黑死病摧毁,购买力下降,中国商品特别是奢侈品的出口直线跳水。国际贸易逐步衰落直至停摆。一个明显的佐证是,在元朝的历史文献中,1350年前后关于来华欧洲商人与传教士的信息骤减,到后期完全消失。这导致了元朝的税收直线下降,政府开支入不敷出,军队补给缺乏,这样进一步滥发纸钞,导致整个社会经济崩溃。第二,黑死病通过元朝外部征战的军队与外国商船商人,传到中国后造成民众死亡与社会动荡。元史五行志中提到的十三场大瘟疫中基本上是在1350年前后发生的,而瘟疫又引发了大饥荒,导致经济崩溃、政权不稳,农民起义接连不断,仅在数年后就灭国了。明朝撤销自唐朝起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市舶司后中国海外贸易由盛转衰,世界中心转移到欧洲。每一次全球性的大流行病之后,对内是社会阶级与生产方式的变化,对外是国力与世界链接方式的更替。贡德·弗兰克的《白银资本》一书认为:明代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体系的中心,是真正的世界国际贸易中心。同时期的欧洲不值一提,美洲还是蛮荒时期,白银从世界各地流向中国,但明清以后中国越来越落后。历史学家麦克尼尔认为:“从5万至10万年前起,人类与传染病之间就一直保持着一种脆弱的动态平衡。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意味着这种平衡被打破,而平衡的重建往往伴随着瘟疫横行,人口减少,对现有社会政治经济秩序产生冲击。”在欧洲人眼里,黑死病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当代西方文明。欧洲不少封建国家在满目疮痍中向现代社会、商业经济方向进化,欧洲加速崛起,直至升级为世界霸主。大量青壮年死于鼠疫,农村劳动力锐减,低效且不人道的欧洲封建佃农制度垮塌。因为人工昂贵,直接推动了工具改良与技术创新,导致了近现代科学技术的萌芽,直至推动了工业革命在欧洲的诞生与发展。欧洲之前与元朝的海上贸易中断,加上沿途各国政局变化,迫使欧洲国家去找新的海上之路,而正在发展的科学技术,又提供了远洋航行的精测量工具。各国政府也急于找到增加收入的新途径。15世纪中叶,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发现了美洲大陆。麦哲伦舰队不但成功地找到了穿过南美洲通往太平洋的海峡,还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环球航行。19世纪,法、英、荷三国主导大西洋的经济活动。李录的《美洲大陆的发现及其时代影响》一书认为,地理大发现激活了欧洲与美洲,形成环大西洋的贸易圈而突破了原有的农业经济限制。随着远洋探索的展开,跨国商业活动变得越来越频繁,资本主义与工业革命的发展让商人成了社会中最具权势的阶层。在英国、法国等西欧国家,资产阶级逐步控制本国政府,导致世界贸易中心转移而迄今还在左右国际格局。

  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房地产除有居住属性外还有投资属性,楼市通胀输出在“地球村”里也不会有死角。绝大多数投资品“买涨不买跌”而形成“羊群效应”,越来越多资金追逐有限的投资品时会导致投资品价格严重背离其价值而形成资产泡沫。房地产有稀缺性与较大资金容量,特别容易被投资、投机与炒作,形成房地产泡沫。资产泡沫是一种资产在一个连续的交易过程中陡然涨价,价格严重背离价值,这时的经济中充满了并不能反映物质财富的货币泡沫。在人类近代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的房地产泡沫。最早可考证的房地产泡沫是1923年至1926年的佛罗里达房地产泡沫,导致华尔街股市大崩溃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大萧条”。冷战后期破裂的日本地价泡沫是人类历史上影响时间最长的房地产泡沫,而本世纪初美国房地产泡沫引发的次贷危机,最终导致了全球金融危机,其后果到现在大家都能看得到。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对中国最有借鉴意义,房地产泡沫总会有破灭那一天。日本房地产泡沫扛了十几年,但最终还是难逃破灭的宿命。苏东剧变后国际资本获利后迅速撤离,日本房地产价格随即暴跌。1993年日本房地产业全面崩溃,企业纷纷倒闭,遗留下来的坏账高达6000亿美元。泡沫破裂后许多日本居民成为千万“负翁”,家庭资产大幅度缩水,长期背上严重的财务负担而严重影响老百姓的正常消费。倒闭与被收购的银行与房地产公司不计其数,大量建筑沦为烂尾楼。建筑业饱受重创,1994年合同金额不足高峰期的1/3。日本房地产泡沫破灭的诱因是财政金融政策的收紧与国际资本外流,但从深层次看,根本原因是人口少子化与老龄化、城镇化进程的放缓以及经济发展的停滞等因素已无法再支撑日本的高房价的神话。房地产泡沫破灭只是迟早的事。金融政策紧缩成为最后一根稻草。为抑制通胀与资产价格的泡沫,日本央行从1989年起连续五次加息,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的利息率从1987年2月的2.5%上升到了1990年8月的6%。1990年3月,日本央行要求将金融机构向不动产的融资余额控制在一定的规模之内,这直接导致不动产融资余额增长减缓。如此密集的金融信贷政策调整以及力度空前的管制措施出台,短期内让货币投放收缩与信贷阀门变紧,成为日本急剧膨胀的房地产泡沫破灭的最直接原因,也是压垮日本房价的最后一根稻草。人口老龄化加剧,对房地产需求减弱。二战后,日本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生育潮,使得人口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得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1974年以后人口增长率持续下降,在1986年至1990年间日本人口年均增长率仅为0.46%。与此同时,日本0-14岁人口的占比大幅降低,老年抚养比不断上升,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趋势越发凸显。少子化与人口老龄化趋势增强,使得对房地产的需求大大减弱,房价失去了真实有效的需求支撑。城市化接近尾声,潜在需求大幅降低。1975年日本的城市化率已达到75.72%,比1960年高出12.45个百分点,此后15年间,日本的城市化增速仅提升了1.62个百分点。从绝对量上看,1975年后的十五年中,日本每年新增城市人口数量不到100万,甚至更少,增量明显收窄。战后对日本房地产发展形成坚实支撑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在20世纪80年代末也接近尾声,城市新增人口减少,对房地产的潜在需求降低。土地收益税政策调整,加速泡沫破灭。1987年日本将土地长短期持有期限的标准由十年恢复为五年,持有不超过两年被视作超短期持有,同时加重对短期以及超短期持有土地转让收益征税,并对超短期持有重点监管。同时,设置土地交易区域检视制度,对土地利用不合理的地区实施必要的管制或监视。1991年日本政府出台地价税并强化特别土地保有税而加速了房地产泡沫破灭的进程,救市的货币宽松政策的力度与速度均不够。一方面,降息幅度较为缓慢,总量性政策也迟迟未能到来,通缩的环境加重企业部门的实际债务负担,名义利率有所下降,但始终高于经济的名义增速。另一方面,日元并未显著贬值,不利于实体经济恢复。未能及时剥离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也导致社会信用扩张受阻,风险溢价居高不下,导致宽货币向宽信用传递受阻。房地产价格的崩溃导致大量不动产企业及关联企业破产,金融机构直接或间接为房地产市场提供资金而有了巨额不良贷款。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导致了严重的信用危机,让银行几乎全部濒临破产,在之后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即使政府大量向大银行注资,也无法使其避免破产重组的结局。随着资本市场泡沫的破裂,中小银行的破产,各类丑闻曝光,日本投资者丧失信心,日本房地产市场也从此陷入衰退。从后果上看,20世纪90年代破灭的日本房地产泡沫是历史上影响时间最长的一次。这次泡沫不但沉重打击了房地产业,还直接引发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受此影响,日本经济迎来长达十五年的“大萧条”,直到现在也未能彻底走出阴影。难怪日本人常称这次房地产泡沫是“二战后日本的又一次战败”,把20世纪90年代视为日本“失去的十年”。日本经济从此之后一蹶不振,2010年更将世界第二经济体的位置让位于中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历史总是在重演,只是以不同的方式再重演。黑格尔认为:“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日本房地产泡沫对中国有何启示?第一,坚持在发展中化解风险,努力做到精准拆弹,不主动刺破泡沫。房地产泡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房地产泡沫破灭。日本房地产泡沫形成、膨胀及最终破灭的经验教训昭示,适时挤出房地产泡沫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直面的选项,究竟是采取主动刺破还是消化吸收泡沫的挤出方式要根据具体国情与发展阶段而定。中国将“房住不炒”的定位上升到全新高度,处理房地产市场过热时不再采取过速过猛的手段,而是坚持稳中求进基调对不同类型住房需求与有不同供需矛盾的城市实施“因城施策”。第二,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动摇。不搞大水漫灌也不踩急刹车,房地产泡沫的形成与银行的顺周期行为存在较大的相关性,银行在货币宽松时期得金融创新、增加信贷投放使居民部门杠杆率上升,而宏观审慎监管增加对银行资本充足率、存贷比等指标的逆周期调整与开展银行内部的压力测试能防止银行的信贷过度扩张,进而从根源上抑制房地产泡沫的形成。货币政策的大起大落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日本房地产泡沫的产生与破灭都与金融政策直接相关。疫情爆发后中国继续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而强调“稳地价、稳房价”政策的落实。三是建立与完善房地产长效机制,谨慎出台税收政策,稳定市场预期。汲取日本房地产泡沫的教训,有效弥补市场机制失灵,同止地方调控层层加码,着力构建激励相容的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在房地产市场下行趋势期间,要谨慎出台收缩政策,谨慎出台房地产税等调控政策。要在认真总结前期地产调控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房地产市场调控中央、地方的权责分配,把地方政府以及开发商、商业银行、购房租房者等多元市场行为主体纳入统一的调控监管框架内,对楼市因势利导精准施策,引导政府有关部门与市场主体积极而理性地参与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

  2021年“两会”后国家顺应民意出台了教育公平化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打击了学区房的需求,降低了学区房的热度,也顺便打击了高价二手房,包括对法拍房购房资格的限制也避免了高价法拍房对周边二手房的房价带动作用。为什么国家要控制房价涨幅呢?其实这个是中国在做的大战略布局!在这疫情带来的世界格局大巨变中中国打赢了疫情防控之战开了个好头,但未来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关系必然越来越紧张!这好比黎明前的黑暗总是让人觉得黑暗之极而又痛苦难耐,但一旦第一缕曙光冲破黑暗天际则未来将越来越光明!而现在就是中华民族崛起的最后关键挑战时刻,唯有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克己复礼,才能冲破西方封锁与打压!目前美国拜登上天后重新拉起了小兄弟一起围堵与打压中国,包括在科技、金融、产业、贸易、人权、文化等各领域打击我们,但他们错失了最佳时机。目前只要中国内部团结,保持战略定力,进一步改革开放,中国必然崛起!而目前必须做好以下几点:第一,避免被美国剪羊毛(这是美国最想干的事)!我们必须减少国内资产泡沫,包括股市与楼市,避免在美国加息后美元大量流出后资产泡沫破裂而导致国内一地鸡毛!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转变货币政策到中性的原因!第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高科技领域,扶持高科技企业加速科技创新,在基础科学与部分卡脖子科技领域形成集体攻关与突破!建议进一步规范证券市场,制定真正保护投资人的法律,进一步制度创新,让优秀的科技型企业在国内加速上市(这也是应对最近美国出台的针对外国企业美国上市相关监管法案的应对措施),也是增加国内股市吸引力,调动社会资本参与创新与增加老百姓的资本收益从而拉动内循环!第三,进一步改革开放,打破行业垄断,特别是进一步创造出公平公正合理的市场环境,嚷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通过竞争来提升企业实力与经济活力,避免阶层固化!第四,加快制定鼓励生育政策,包括女性就业、孩子入托教育、家庭抚养补助、老人共享抚养补助与婚姻家庭关系协调政策、止住人口断崖式下跌趋势!现在的人口不再是负担而是可转化成人才的发展红利!第五,加速培育适老型经济组织,制定相应敬老优老措施,配套相应老年经济产业,激活老年人的创新能力,倡导共享养老模式,丰富老年人晚年生活,创造出老所养的良好社会氛围!让老年人不再是社会经济负担,反而转化成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第六,加快破除除超大型城市外的落户限制与附着在户口上的公共服务配套限制!加速人口向二三线城市与大城市群集中,发挥都市圈内核心城市的产业引领作用,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第七,借助产业升级的红利期,抓紧实现第一传统产业的赋能升级!抓住5G、新材料、人工智能的发展风口,培育出真正能引领世界发展的科技巨头!第八,进一步简政放权,精简政府机构让利与民,尊重人民的创新精神,鼓励企业家与个人创新创业,加速实现政治清廉、人民富足与国家强盛!中国只要熬过这十年就能迎来产业巨大升级,经济巨大进步,生活巨大改善,国力巨大爆发得时代!未来二十年后中国经济总量极有可能超过美国,制造业产值超过西方总和,中产阶级达到6亿以上超过西方国家的总和,那时的中国才算得上货真价实的民族复兴。

  2022年中国先后出台多项楼市调控政策、无论传统的限购限售限贷还是二手房指导价与严格审查经营消费等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市等调控政策,都大大打击了楼市中投机投资需求,给部分过热城市楼市降温!那实际中国楼市真的这么火爆吗?2022年上半年中国整体楼市涨幅位列澳大利亚之后,远低于土耳其、俄罗斯、美国!那为什么其他国家涨幅巨大呢?第一,这轮房价大幅上涨主要是因为疫情导致美联储的无限量化宽松政策从而导致全球大放水,而资本为了保值增值大量流入股市、楼市与大宗商品市场导致股市、楼市泡沫与大宗商品价格暴涨!第二,因为疫情导致大量实体经济凋敝,并且疫情改在反复必然导致未来经济前景堪忧,部分聪明资本从实体撤出进去楼市(股市与大宗商品市场实业资本往往保守而不愿去冒险),导致投资需求增加,进而助推楼市上涨!第三,普通老百姓因为也有资产保值需求,而投资渠道有限大量资金从银行搬家进入楼市也让楼市迎来巨大改善与投资保值需求!根据美国房价指数,这轮房价是自2008年美国经济泡沫破裂后首次走出低谷并加速增长,为什么中国房价整体涨幅不大而我们感受涨幅却比较大呢?关键原因是分化与一二手倒挂!中国因为城市化已进入第二阶段,由农村进入城市过渡到从小县城进入一二线与部分三线城市,所以很多小县城与农村有价无市或价格下跌,比如网红的鹤岗、鸡西、玉门等资源枯竭型城市!而产业领先活力强的城市不断吸引人口而导致房价暴涨,除了深圳外其他城市房价涨幅也没那么夸张,为什么我们实际感受好像很巨大呢?这就涉及一二手倒挂问题了,因为大量热点城市新房房价被严格限价,导致一手房房价明显失真,特别是深圳、杭州的一二手倒挂!一手新房价格因为政府严格限价涨幅有限,而二手因为房价随行就市真实反应供需关系!但深圳政府要求必须按政府指导价挂牌销售,二手房房价也是政府说了算,彻底的行政手段干预市场行为必然导致阴阳合同与变相搭售行为,但政府控制银行让银行只能按指导价评估放款,二手房购房者会因为首付大幅增加而降低杠杆与抑制改善与投资需求。

  盛松成认为,突如其来的本轮疫情对处于谷底的中国房地产业是一个新的打击,建议在不改变去杠杆政策目标下适当延长去杠杆周期,包括适当调整三道红线与贷款集中度考核要求,为行业应对疫情争取时间。盛松成指出,对于三道红线不达标的房地产企业,监管部门可考虑按当前的指标维持6个月不上升的前提下继续提供贷款;对于各银行的达标时间,贷款集中度管理可考虑往后推迟半年或一年。当前房地产业风险的突出表现是债务危机与疫情风险相叠加。盛松成称,应高度警惕房企现金流危机形成恶性循环,“目前房地产行业的现金流危机仍在持续,头部民营房企的风险仍在持续,其中二季度大量房企美元债到期成为又一个风险点。”盛松成认为,2021年下半年部分房企因为资金紧张而被迫放慢施工节奏,甚至形成烂尾楼,对消费者信心冲击较大;此轮疫情可能带来同样的风险,这将进一步打击消费者信心、冲击房企的销售。预期恶化与疫情爆发的双重冲击已体现在1-3月的统计数据上。国家统计局本周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3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销售、房企到位资金等多指标疲软。其中,销售额降幅继续扩大,3月单月住宅销售额创2021年7月以来的最大降幅;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同比下降近20%。此外,3月份的数据尚未体现上海与广州等地因疫情实施严格封控的影响。2020年瘟疫爆发后的政策放松与需求推迟,楼市一度有较大幅度的反弹。盛松成认为2022年会否再现2020年那么大幅度的反弹还需观察,继续从需求端边际放松是现实的举措,各地要灵活把握因城施策与全国统一政策的平衡以不增加行业风险为底线。盛松成进一步指出,自2021年9月以来,房企拿地与居民购房都在向热点区域转移,有推高热点区域风险的可能。而内地城市要有更多的供给端调控,因为人口流动趋势很难逆转,一味着眼需求端可能造成长期隐患。“当前各地正在边际上放松调控政策。但热点城市政策放松仍需谨慎,要谨防2020年疫情过后市场迅速过热的情况再度发生。”为化解地产行业风险,中国境内金融市场正为项目收、并购相关融资敞开大门。公开信息显示,2022年一季度与地产项目收并购有关的债券发行计划以及银行授信额度合计达2100亿元以上。央行与外汇局公布的23条举措要求金融机构要区分项目风险与企业集团风险,加大对优质项目的支持力度,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不搞“一刀切”,力保房地产开发贷款平稳有序投放。盛松成认为,部分房企经历去杠杆与疫情后将难以为继,可考虑鼓励经营稳健、发展势头良好、债务负担较轻的企业收购出险项目,化解危机;2021年下半年以来大量地方城投入市收地,城投主营业务不是房地产,购置土地后仍需要专业人员实施,这就给了房企承接相关业务、扩大生存空间的机会,建议企业积极把握代建、保障房市场的机会。

  昔日韩非子有“五蠹”说,如今又有“新五蠹”(财阀、双面人、经济刺客、资本与利益集团的乏走狗与满脑子西方意识形态的知识分子与智囊)在疫期发国难财。“新五蠹”紧密配合、“精诚合作”,头脑清醒、狠辣果断,且不易识别。任重道远,有关部门必须时刻警惕。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GDP总量位居全球第二,为近一百年来最高点;2019年中国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已达世界中等水平,为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点。宽口径收入超过20万亿,国家资产超过100万亿,国家大势初定,财力逐步雄厚,该到反哺国民的时代了。在严厉防控瘟疫的中国,维系共识与凝聚力的不应只是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外力倒逼下的很多东西,是短暂的,还应有更牢固、更可持续、入脑入心的东西。这就是绝大多数国民的共识。共识来自民众的切身利益,来自能否通过勤奋工作实现阶层跃升,来自经济社会运行规则是否公平正义,来自有无各种“弹性门”、“隐形门”……如果依靠民族主义与大国雄心来维系共识与凝聚力,一旦外部威胁减弱、外部环境缓和,或全球拓展遇挫、眼光集体向内时,就容易产生懈怠或怀疑心理。国民对国家主流价值观与经济社会运行规则发自内心的认可,才是实打实的、牢不可破的凝聚力。建立在这一共识基础上的中国胜不骄败不馁,进可攻退可守。无论什么国家,无论什么制度,阶层流动通畅是极其重要的指标。如果这个通道越来越宽,那就大有前途;如果越来越窄,那就衰落将至。曾的日不落,做不到;今天的灯塔国,也做不到;未来的中国,如果能做到,就能长久屹立于世界之巅。历朝历代国家治理,都离不开这个核心。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后,接下来极有可能就是推进社会公平、攻坚阶层差距。国运的最大保障是消弭阶层差距、抑制资本、促进阶层流动的这么一套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制度。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强民;民强则国强,大势所趋。征途漫漫,欲行稳致远则必亲民爱民强民。以中国人的良善秉性与家国情怀,国家爱民强民一分,民必将报国十分。

  瘟疫常态化足以绑架国运,更毋庸说由此导致的楼市泡沫化。要避免楼市绑架国运,中国还有必要对海内外相关不良产业断臂求生,针对足以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国信息化加机械化战争抢占科技制高点才应是实现“中国梦”的重头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