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友杂谈 > 正文

电影《至暗时刻》现代版与对当代中国的警示

作者:刘云  更新时间:2023-03-01 08:10:06  来源:民族复兴网  责任编辑:石头

  本文把昔日工业革命摇篮,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当代英国作为一个去工业化的“国家样本”来研究,可以得出一些对中国有警示意义的新观点。

  《至暗时刻》这部电影是讲二战时期,当英国处最危险的至暗时刻,时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如何克服各种困难与危机,带领英国走出困境。而眼下,英国的经济也进入了《至暗时刻》现代版,英国此起彼伏的各行业大罢工与各种社会乱象愈演愈烈,看不出有任何摆脱经济困境的迹象,国内外媒体相关报道很多,本文不再重复,本文只深究其深层次原因。俄乌战争冲击仅是外因,英国工业严重衰落才是内因与主因,而且是早就衰落了,六年前英国7艘攻击型核潜艇全部趴窝是当时英国工业严重衰落的标志性事件。

一 英国“机敏”级核潜艇为何“全身都是病”

  据2017年2月上旬多家英国媒体曝料称,英国海军7艘攻击型核潜艇已“全部趴窝”,没有一艘处于可用状态,都处于维修、调试或保养当中。按照英国《太阳报》说法,这是英国数十年来首次出现没有一艘攻击型核潜艇可用的情形。

  令人吃惊的是,尽管服役时间不长,英国现役核潜艇编队中3艘“机敏”级核潜艇已频繁发生故障或事故。据知情人士透露,它们“全身都是病”。英国《每日快报》2015年5月曝料称,“机敏”级核潜艇中“伏击”号浑身上下有57处缺陷,问题解决前只能用于训练。

  英国“机敏”级核潜艇“全身都是病”决非偶然而是必然,核潜艇的建造和使用需要高超的建造技术、高昂的维护费用和高水平艇员,且不说英国海军在使用维护“机敏”级核潜艇中所存在的问题,仅从核潜艇建造的角度来看,英国所拥有的核潜艇建造能力正在不断衰退,当年曾差点造不出“机敏”级核潜艇。

  世界上有能力建造核潜艇的国家只有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即中、俄、美、英、法,英国自然是其中一个。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英国具有世界一流的核潜艇设计建造能力。然而从1987年到1997年十年间,由于冷战的消失,前苏联的解体,英国的核潜艇建造项目停顿了整整十年,直到1998年才开始重新建造“机敏”级攻击核潜艇,可英国却突然发现自己竟然造不出核潜艇,只得向美国紧急求援。为何会出现这种尴尬的局面?一方面,英国在长达十年的核潜艇建造断档期间,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无事可做,无活可干。另一方在当时英国政府搞去工业化的大背景下,英国政府相关投入大幅减少,迫使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不断裁员,从业的技术人员看不到这行前景和希望,于是大批富有经验的从事核潜艇建造的工程师、技术工人不断流失,同时又忽视了年轻技术人才的培养,没有新生技术力量及时补充进来,使英国核潜艇技术人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断档现象。

  也就是说,英国核潜艇建造的十年断档期,导致了核潜艇建造技术人才也相应断档,英国核潜艇工业己陷入危机四伏的危险地步,而英国核潜艇建造的主管部门即国防部却对此听而任之,没有釆取任何有力措施。当英国于1998年开始重新建造“机敏”级攻击核潜艇时,才发现由于核潜艇研究、设计人才的严重匮乏,“机敏”级攻击核潜艇的前期论证和方案设计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虽然英国国防部投入巨大的努力来重新组建核潜艇的研究、设计与建造技术人员队伍,并且力争使得这支队伍恢复到原来的技术水平。但无情的实事粉碎了国防部最初的美好设想。

  实践证明,经过长达10年空白期的荒芜,想要在短期内把“机敏”级攻击核潜艇所需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重新召集起来十分困难,昔日的工业革命的摇篮只得向美国提出紧急援救请求。于是,美国通用动力公司向英国派遣了一支由人数可观的核潜艇设计师与造船工程师组成的技术团队前往英国,帮助与指导英国开展“机敏”级攻击核潜艇的前期设计工作,同时协助培训英国的核潜艇设计师和工程师。这样,“机敏”级攻击核潜艇设计与建造工作在美国的扶植下才得以逐步的开展起来。虽说最后勉强造出“机敏”级攻击核潜艇,但建造进度比预定计划推迟了3年,预算超支了大约20亿美元,而且在试航中一直是大小技术问题不断,有些问题一直没有解决,日积月累导致“机敏”级核潜艇“全身都是病”与“全部趴窝”。

二 英国为何成为核电技术的落伍者

  在核技术的民用领域,即核电站的设计、建造上,英国也成了落伍者。核技术军民相通相融的特性决定了英国既然造不好先进的核潜艇,也不大可能自行建造出先进的核电站。如同英国得依靠美国的帮助才勉强完成“机敏”级核潜艇建造,英国也得同样依靠中、法两国的帮助才能完成自己核电站的建造,这令英国人十分沮丧。

  据中新社北京2017年5月9日电,央企中国广核集团副总经理谭建生9日表示,中广核英国欣克利角C主体工程日前已正式开工,实现中国核电走出去的历史性突破。

  谭建生介绍,欣克利角C项目计划建造两台EPR机组,由中广核牵头的中方联合体与法国电力集团共同投资建设。欣克利角C项目建成后,将满足英国7%的电力需求,在60年运行寿期内,每年相当于减排900万吨二氧化碳,并聘用约900名员工。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还会提供2.5万个就业岗位,对英国的核电产业链、就业和人才培养产生明显的拉动作用,也会对中国核电产业链走出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英国核电项目包括欣克利角C、赛兹韦尔C、布拉德维尔B三大项目,其中布拉德维尔B项目将使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即“华龙一号”技术建设2台机组,计划在2025年左右开工建设。

  谭建生表示,“英国核电项目将把中国资本、中国技术、中国装备、中国经验、中国服务全面带出去,助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

  但一些英国人及英媒一直对中英核电合作持质疑乃至反对的态度,这是因为英国本是核电技术的领先者,早在上世纪50年代,英国曾启用全球首座民用核反应堆,如今的英国在核电站建设上却需要中国的帮助,从后起之秀的中国引进核电技术与装备,这确实令一些英国人五味杂陈,心理失衡。

  英攻击型核潜艇“全部趴窝”与英国核电技术落伍的深层原因,说到底是英国忽视了以工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如同美国忽视实体经济而过度发展以金融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是导致美国金融危机的主因,英国忽视以工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是导致英国工业竞争力下降的主因。以军工产业为代表的高端制造是发达国家特别是大国工业精华的结晶,所以任何一个国家军工产业不能脱离本国工业大环境而孤军奋战,在英国工业竞争力整体下降与衰落的大背景下,必然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英国核潜艇与核电产业必然受到很大的冲击与负面影响。

  当今世界仍处于工业文明时代,可以说强大的工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和主体,英国经济问题及英国军用民用核电技术的落伍说到底是英国工业出了大问题,英国从核潜艇、核电技术的领先者到如今的落伍者,英国的经验教训值得中国反思与借鉴。

三 工业能成为英国政府的“救命稻草”吗

  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访英前夕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说,当前,英国政府制定了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打造“英格兰北部经济中心”、“英国工业2050战略”等宏大计划,这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制造2025”等有很多合作契合点。

  习主席提到的“英国工业2050战略”是英国为振兴本国工业所提出的一个宏大战略计划。

  作为工业革命摇篮的英国,曾以其“世界工厂”的地位而深刻的影响和改变世界,在西方国家掀起再工业化浪潮,积极推进再工业化战略背景下,如今不少英国政界和经济界人士又希望通过“英国工业2050战略”实施,借助工业的振兴以挽救其经济颓势。虽然英国人对以工业振兴英国经济的效果看法不一,但不少人认为,工业似乎已成了英国政府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然而,面对政府的厚望,英国工业界权威人士却对英国工业前景表示悲观失望,他们认为,英国工业既面临着德、法、日等发达国家技术先进的高端产品的竞争压力,又面临着中国、印度等中低端产品低成本竞争压力。与德、法、日等发达国家相比,英国没有技术优势;与中、印等低成本国家相比,高福利、高工资的英国又居于成本上的劣势。在持续30多年冷落工业,汽车、电讯等百年老字号企业纷纷被国外收购或破产的情况下,日渐衰落的英国工业已难以承担起挽救英国经济颓势的重任。

  而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英国有识之士认识到强大的工业对英国经济的重要性。英国商会主席弗罗斯特指出:“工业在英国受冷遭多年,工业从业人员从上世纪80年代的500多万人下降到现在的不足300万人,人们一窝蜂地涌向服务业,英国经济严重失衡,英国需要一个强大的工业”

四 谁“忽悠”了英国工业

  那么曾被誉为“世界工厂”的英国工业为何会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很大程度上是被美国学者的错误言论“忽悠”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美国学者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贝尔《后工业化社会》、奈比斯特的《大趋势》等书在我国畅销一时,受这些书籍的影响,当时我国曾开展了一场名为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大讨论。这些美国学者把汽车、钢铁、造船、机械等传统工业称之为夕阳产业,力主对这些产业进行压缩和调整,着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

  对这些美国学者观点,法国和英国的态度是截然不同,当时的法国总统是密特朗,法国学者在深入研究后向密特朗政府呼吁:必须批判夕阳产业、后工业化社会之类种种谬论,强大的法国工业是确保法国就业、出口和高品质生活的关键所在,因此,法国工业的发展不能受这些谬论的影响,法国工业必须要有远大的目光,要努力提高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维护法国工业强国的地位。密特朗政府很快接受法国学者建议,一直没有放松工业,其工业总体竞争力一直强于英国。而在当时的西德,这些美国学者观点更没有市场,因为德国人深信工业是强国富民之本,以服务业取代工业的观点是荒唐可笑的。正当美国学者观点在德、法两个老牌工业强国碰一鼻子灰时,却出人意料的受到了当时英国撒切尔政府的重视。当时英国政府对美国学者的观点深信不疑,作为工业革命摇篮的英国却开始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以去工业化方式大力压缩和调整工业在经济中比重,以金融业为代表的服务业成为重点发展对象。

五 缺乏工业支撑的英国再度沦为“欧洲病夫”

  到本世纪初,服务业在英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了70%,英国经济实现了由生产型到服务型的根本转变。恰在这时,与大西洋彼岸的美国遥向呼应,英国房地产业发展迅速。一方面,本来英国工业是英国金融业的主要服务对象和客户,但随着英国工业的不断萎缩,英国金融业就把越来越资金用于发展本国的房地产和购买美国次级贷款债券上,助长了本国及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可以说英国比重过大的金融服务业对房地产业泡沫迅速膨胀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另一方,在2008年房产泡沫破裂前,英国以金融业为代表的服务业又从房地产业泡沫迅速膨胀中得益最多,于是出现了房地产业和服务业“共同繁荣”的“双赢”局面。

  但英、美两国房地产泡沫在2008年破裂后,形势急转直下,英国金融业受到本国房贷呆坏帐和美国次级贷款的双重夹击,损失惨重。原本被视为“就业蓄水池”的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房地产业受到重创,成了失业重灾区,规模偏小的英国工业根本无法容纳这么多失业者,使英国失业率急剧上升升。

  随着英国失业率大幅攀升特别是金融业、房地产高薪白领精英的大批失业,又对英国零售业、旅游业、餐饮业等其它服务业产生连锁冲击。

  英国国家统计局权威人士认为,造成英国经济萎缩和失业率大幅攀升的“元凶”是服务业。服务业占英国经济总量的2/3,服务业不仅难以创造就业机会,反而不停制造失业。

  由于英国重服务业轻视工业,英国人愿意学工科当工程师的越来越少,不少英国人认为工科教育过于专业。他们说,光数学就得啃上整整两年,而换来的社会地位和报酬却不及这些努力。如今,英国在校大学生中只有10%的大学生学习工科,而且这一比例还在下降。没有技术人才的支撑,英国重振工业的努力只能是力不从心,步履艰难。

  这几年,为推动英国经济走向复苏,从降利率、保银行,到扩投资、印钞票,英国政府的招数不可谓不多,动作不可谓不快,只是这些措施一直收效不佳。笔者以为,只要英国工业不振兴,英国经济就难以振兴,出再多的刺激经济措施也难以奏效。

  作为英国经济晴雨表的英镑汇率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急剧贬值,现已贬值到一英磅换只相当于一欧元,与二战刚结束时一英磅可兑换4美元的巅峰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英镑不断贬值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不断上涨,加剧了英国的通货膨胀。

  按照流行的说法,导致英镑持续走软的主要原因就是英国“脱欧”与俄乌战争所带来的经济衰退,以及由此产生的不确定性都使得投资者对英镑信心减弱。其实“脱欧”与俄乌战争仅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去工业化给英国经济所带来的严重负面影响才是最致命的。

  英国人己越来越明白,单靠以金融业为代表的服务业是难以养活六千多万英国人,并使之过上高品质生活。总之,英国正为忽视工业所导致经济长期持续衰落付出越来越大的代价。英国金融时报对此评论说,在成功摘除“欧洲病夫”帽子40多年后,英国将重新成为这一头衔的“有力争夺者”。

  在英国工业衰退的大背景下,英国核技术也是独木难支,不可能有大的作为,其衰退是不可避免的,英国从核潜艇、核电技术的领先者到如今的落伍者也就势在必然。

六 中国是否在走英国的老路

  值得注意的是,这几年中国也有类似英国的逃离工业的现象,说得难听点,有重蹈英国覆辙之嫌。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国内媒体的多次调查均表明,公务员的职业社会声望或社会地位排名远高于工程师,公务员报考热度不断升温,而青年人对当工程师和技术工人的热情正在不断下降,连不少工科毕业生也不愿进工厂当工程师,而是拼命考公务员。公务员报考中,工科毕业生的比例正急剧上升,进工厂似乎成为不少工科生最后的无奈选择,就算他们勉强进了工厂,能否安心本职工作?能否长期干下去,也是大有疑问的。城市独生子女中几乎没人愿当工人。

  我国工业发展水平并没达到英国等西方国家水平,但我国青年在“逃离工业”上一点也不比英国逊色,青年学生考大学时纷纷“逃离工科”,热衷学金融、管理、法律、艺术等热门文科,以当金融精英、高管、律师、明星等为荣,而不是以当工程师为荣。初中毕业生报考职业学校时也逃离技工学校,纷纷选择财贸、旅游等非工业类职校。“技工慌”闹了多年,却多少没有缓解迹象。

  连部份在职青工也有“轻(视)工(业)”倾向,用人单位在招聘技工时都偏岁数大一些却比较踏实的中年技工,哪怕技术差点也行,因为不少青年技工不安心本职工作,“身在曹营心在汉”,老是想着炒股、经商、上网、跳槽等与工作无关的事,浮燥心理严重,幻想一夜暴富,幻想成为超女快男。总之,部分青工是在工“不言工”、“不爱工”、老想“逃离工业”,换个非工业岗位和职业,不肯刻苦钻研技术,其敬业精神比老一代工人相差太远,这使用人单位大为头疼。

  作为实体经济核心的工业是确保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引擎,要确保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关键是要有一大批优秀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投身于工业,如果中国青年人也像英国人那样争相“逃离工业”,高校专业设置也“逃离工科”的现状不改变,我国就难以实现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根本性转变。

七 工业仍是强国与发达国家最主要的衡量标准

  对发达国家的定义,全世界有个共识,即只有工业发达的国家才堪称发达国家,凡发达国家无一例外是工业发达国家。有钱并不意味发达,像沙特之类中东国家,人们承认其是石油富国,但决不会有人认为沙特是发达国家。所以靠资源富国不是什么真本事,工业才是实体经济的核心,才是强国富民与创造就业机会之本。

  工业也是强国最主要的衡量标准,英国前首相邱吉尔对斯大林的评价是:他上台时接过的是一个扶着犁铧的农奴国家。他死的时候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超级工业大国。而斯大林曾说过,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斯大林说得没错,没有发达的工业,就没有现代国防,叙利亚、阿富汗、伊拉克和旧中国就是证明。

  经历抗日战争的磨难,觉醒起来的中华民族深刻认识到:工业落后必然挨打!要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必须发展工业,增强国家实力。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谋划反抗日本侵略之策时,已开始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力图通过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经济发展,以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4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办公厅为陕甘宁边区工厂厂长及职工代表会议举行的招待会上讲话时指出,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敢于欺负中国,就是因为中国没有强大的工业,“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必需有工业;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需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

  军旅作家王树增对记者说,今天的年轻人很难想象,抗日战争刚爆发时中国是什么状况:没有自己的工业体系,不要说汽车、坦克,连自行车都没有办法制造,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日本之所以敢于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并企图在短时间内达到吞并整个中国的目的,靠的就是其强大的工业实力。1937年,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时候,日本工业产值为60亿美元(按当时币值计算),年产坦克330辆,而当时中国的中国工业产值仅为13.6亿美元,钢产量才仅仅为4万吨,连一台汽车都造不出来。曾参加9.3抗战胜利大阅兵的92岁的抗战老兵李裕厚回忆:“直到战友们士倒在敌人的坦克下,还不知道这黑乎乎的铁疙瘩是什么东西。”

  当时一位记者写道:“没有足够的兵器,且拿我们的鲜血去。没有热情的安慰,且拿我们的热血去。热血,是我们唯一的剩余。自由的大地是该用血来灌溉的……”“日本固有新奇的武器,我当以热血应付;日本固有猛烈的枪炮,我当以头颅拼挡”。

  的确,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作为战胜国,之所以付出比战败国日本大得多的代价,成了名符其实的惨胜,根源就在于抗日战争实质上是一场落后的农业国与当时亚洲唯一的工业化强国的较量,拿着落后武器装备的中国将士只能以自己的血肉之驱去拚死抵抗侵略者。经历了战火,经历了屈辱,才更加懂得工业的价值和对维护国家尊严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仍是当今世界生存的基本法则,英、法、德、俄、美、日等工业强国就像狮、虎、豹、狼、鲨鱼等食肉动物那样牢牢占据全球食物链的顶端,成为适者生存、傲视全球的强者,世界不太平根源就是工业发达国家欺负工业不发达(发展中国家)和未工业化国家(穷国)。

八 “工业强国梦”是“中国梦”的根本

  自近代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国门以来,建设一个现代化工业强国成了中国近代很多仁人志士的梦想与奋斗目标,许多国人心中都有一个工业强国梦,而且一直到今天也是如此。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后,媒体上报道过各种各样的“中国梦”。不可否认,“中国梦”也被某些利己主义者异化为发财梦、炒作梦、升官梦、明星梦、出国梦、公务员梦……而媒体关于“中国梦”的报道也是去工业化倾向严重,关于“工业强国梦”相关报道也有少之又少,各种“中国梦”的报道中唯独缺少了一个“工业强国梦”,而各种利已主义与急功近利的梦想却充斥媒体,对社会与青年产生了负面影响,于是逃离工科成风,选择工程师与技术工人职业的青年人越来越少。

  在这个利益与追求多元化时代,“中国梦”也呈多样化的选择,但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与总书记多次考察讲话告诉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工业强国梦”才是根本,“(军用民用高端)装备强国梦”才是核心。套用小平同志名言“发展才是硬道理”,则“工业才是硬实力”。捍卫国家利益不能靠空话、大话、狠话,必须靠工业与武器装备的硬实力说话,工业与武器装备的硬实力才是捍卫国家利益的根本。离开了“工业强国梦”与“装备强国梦”,个人任何美好的梦想都必将成为镜中月,水中花。

  人类社会仍处工业文明时代,工业特别是军工产业的规模与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特别是大国实力的主要标准。军工产业是大国工业精华的结晶,只有工业强国才可能建立起现代化军工产业。随着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歼20、运20等高端武器装备交付部队,中国军工产业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突破。2019年国庆阅兵给人的最大感受是科技强军绝不是一句口号,靠的是实实在在的各种高大上武器装备,数量如此之多的先进武器装备真的是长国威、壮军魂、鼓士气、撼世界,这正是中国国防与军工硬实力的充分展示。

  所以,所谓软实力也是建立在硬实力的基础之上,没有硬实力即工业实力的支撑,软实力只不过是吓唬人的空中楼阁,中看不中用。软实力口号喊得最响的美国恰是世界头号工业强国,如果美国没有10艘大型航母在世界各大洋耀武扬威,那来什么软实力。

  对中国工业系统上亿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与工人来说,总书记所说“中国梦”体现在工业领域就是“工业强国梦”。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一言以蔽之,就是建设工业强国。二十大报告描绘的中国迈向工业强国的发展蓝图清晰可见,但要实现这一宏伟规划与蓝图,须警惕将工业边缘化与空心化。英国去工业化及英国军用民用核技术的落伍就是前车之鉴。

  正当中国工业被边缘化和空心化,经济“脱实向虚”倾向有加剧之时,发达国家却已纷纷抛出再工业化的国家战略,其中,不仅有大家熟知的德国的“工业4.0”,还有“英国工业2050战略”、 美国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与“再工业化”、日本的“工业再兴战略”、法国的“新工业法国”等。这与中国某些人对待工业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反差,所以中国在以工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发展上必须有所作为,应积极贯彻落实二十大报告相关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根本性转变,仍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向的必然选择。

  作者刘云电子信箱:liuyun76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