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时代,智能算法作为信息生成、分发、传播、接收的底层逻辑和实现手段,决定了信息的产生形式和呈现方式。未来战争,智能算法应用边界拓展和应用场景开发推动认知域作战战法更新迭代,厘清智能算法与认知对抗的作用机理和实现路径,对于借助智能算法创新认知域作战战法具有重要意义。
智能算法影响认知对抗的作用机理
智能算法通过对用户个人身份、心理特征、行为习惯、兴趣偏好等进行综合分析计算,能够制定出最优信息推荐策略,继而以特定信息作用于目标认知,并最终影响其现实行为。
绘就目标用户画像。用户画像的本质是对用户进行标签化处理,以此形成特定身份。标签类似数字画像中的“像素”,数据获取越全面,标签刻画越精细,对用户行为特征的反映也越真实。外军认为,认知域作战中,广泛借助网络爬虫、日志挖掘等技术手段,可以获取目标对象的基本信息数据、金融数据、通信数据等。在此基础上,利用智能算法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可以系统分析出目标对象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人际关系,进而确定其价值取向。之后,通过构建多维度标签向量,再对相似个体进行聚类处理,分析具有相似特点的群体特征,可形成群体目标画像,并以此作为认知塑造的基础和起点。
实现信息个性定制。针对不同个体、不同群体采取“分而治之”是智能算法的优长所在,也是认知塑造的应有之义。依托社交媒体平台和搜索引擎,针对特定对象进行个性化推送,可以极大提高目标对象的接受程度,避免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空转和内耗。在此过程中,“信息茧房”效应将会进一步窄化目标对象的感知范围,使其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信息环境中,从而主动接受片面信息。同时,同质化的信息会进一步强化塑造效果,目标对象在趋同心理和群体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可逐步丧失基本逻辑和价值判断能力,从而潜移默化中形成发起方为其精细设定的认知。
彰显特定现实行为。认知是行为的前提,而行为又反作用于认知。智能算法通过对特定对象政治、军事行动和社会等议题的立场和价值倾向进行定向塑造,可以实现对现实行为的约束和诱导。外军认为,通过对社会公众传播特殊理念,可导致社会失序失控。而对于关键个人,通过采取控脑攻心夺志等策略,使其对于国家战略方向研判错误,对于战争决策感到怀疑,对于战争走向消极悲观,从而产生“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实践证明,目标认知定向重塑彰显现实特定行为,现实行为动态改变引发用户画像实时调整,进而带动推荐策略调整更新,形成了完整的闭合反馈回路。
智能算法影响认知对抗的实现路径
智能算法具有封装移植、数据共享、快速计算、自主学习等特征,与认知对抗之间存在天然的契合性。
促进对抗形式平战耦合。跨越时间界限的信息传播导致认知空间的冲突无时不在,时间尺度可能从数秒到数十年不等。在平时,认知对抗战法最主要的特点是隐蔽性和长期性,战时则表现为压制性和急迫性。智能算法通过信息共享、态势更新和策略继承,可进一步促进认知对抗形式的平战耦合。基于平时信息和战时情报,对敌情、我情、战场环境进行全方位分析研判,可以自动计算得出对抗强点、弱点、重点、难点等方面的结论;基于数学建模和机器学习,结合平时认知对抗成果和战场实时态势,经过综合评估,可以提出最优战法和方案。
促进对抗手段显隐结合。认知域作战,海量、繁杂的信息充斥其中,样式多样、优劣不齐,为己方辨识处理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迷惑对手提供了便利条件。只有通过认知融合才能形成对态势的全面、及时、准确的判断,进而将全域感知优势转化为决策优势和行动优势。综合多渠道信息进行智能化分析对比、综合研判,能识别错误信息、过滤无用信息、甄别虚假信息,为指挥员决策提供信息支撑。如可采取显性手段进行认知威慑和意志瓦解,采取隐性手段进行认知欺骗和认知诱导,采取显隐结合手段进行认知迷惑等。
促进对抗空间全域融合。认知对抗空间不仅覆盖了包含陆、海、空、天等物理域空间,而且覆盖电磁、网络等信息域空间和认知域空间。认知对抗是全域融合对抗,战场数据生成速度极快、体量巨大,对于计算的速度和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依靠传统的人工计算、计算机辅助计算的模式已不能满足战场空间融合的需求,必须借助智能算法的高效率、强算力和高准确性实现半自动化乃至自动化的融合计算。依托智能算法,纵向上可以实现从认知感知到认知分析,再到认知决策的全程融合;横向上可以实现物理域、信息域和认知域多维度态势、力量、决策、调度的跨域融合。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