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化债从技术手段上去看并不复杂,就是一个简单的算数问题:除了借新还旧的“拖”字诀,剩下的办法只有三种:要么提高收入,要么压缩支出,要么变卖资产抵债,即砸锅卖铁。
如果所有的方法都用尽了,还是还不上,那就只能违约。一旦违约,那债权人和债务人的矛盾就会发展成为对抗性矛盾。在我们国家,最大的债权人是银行,银行背后站着储户,一旦出现大规模坏账,金融系统就会面临巨大冲击,这种冲击就是矛盾对抗性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
可是一同进入债务周期的不仅是地方,同时也是企业和居民。当大家都开始努力偿债的时候,经济就会收缩下行,大家的收入就会一起减少。如果收入下降得比债务下降得还快,这个时候债务的压力就会不降反升,因为收入的减少会使得后面每一期的偿债都更加困难。这跟个人偿债其实是一样的原理。
以前地方通过举债搞土地开发和城市化,既能招商引资提高税收,又能抬高房价增加卖地收入,可谓是一举两得,债务问题自然也就不是问题。但是一旦经济下行,普通人无法再通过举债透支的方式支撑不断攀升的房价的时候,泡沫就要破灭,债务周期就立刻来临。
税收收入减少,卖地收入减少,可是诸多的公众支出又难以压缩,在收入下降的情况下,支出却不降反升。尤其是很多中西部地区,也打着“发展”的口号搞了很多基建,推动城市化,但是并没有吸引到什么产业,单纯就起到了推高房价的作用。所以一旦土地财政收入大大降低,化债压力就来得迅猛异常。
于是,这些化债压力巨大的地方,纷纷表示要“砸锅卖铁”、转让或盘活现有资产、成立“砸锅卖铁”工作班,以便在税收收入和土地收入大大降低的情况下,增加非税收入,也就不奇怪了。
其实很多地方的“砸锅卖铁”早就开始了,只不过那时候多数是打着“混改”的名义展开的。
二、
有人卖,就必然要有人买,谁来买,这里面就藏着很多问题了。
当大家都在为资产寻找买家,或者因为无法偿还债务而不得不拍卖抵押物的时候,资产价格就会迅速下跌。
借着资产价格下跌的名义,有没有可能将其中的优质资产当作“废锅废铁”出售?
这不是没有在历史上上演过。曾经大批国有企业和地方企业在改革进程中,大力推动“企业承包改革”,名曰:“一包就灵”,把企业管理权和运营权交给厂长、经理、车间主任,把企业的业务一并承包给他们,依靠他们的“积极性”来带动企业的积极性。结果,厂长和经理的“积极性”是发动起来了,但是却并没有带动相应的企业的积极性,这是为啥?原因很简单,他们通过“承包”,摆脱了工人的监督和管理以后,靠个人就可以垄断企业的发展命脉和前途。这时候为了满足个人利益的“积极性”需要,于是把其管理的国有企业的大量业务私下输送出去,要么输送给自己在外面开的小厂,要么铺张浪费满足个人享受,要么把企业日渐官僚化。其结果,只能是“工人穷,厂长富,车间主任万元户”。然而即便如此,大批国有企业还是在被不断向外“输血”,不断官僚化的进程中逐渐成为国家沉重的包袱,到了不得不甩卖的地步。
既然是“包袱”,自然就卖不起价格,于是大量的企业在“甩包袱”的进程中,又被以严重低估的价格出售给厂长、经理、以及个体老板。然后,这些买入了国家“包袱”的人,摇身一变,就变成了改革先锋,时代楷模,原先的“包袱”也重新焕发生机,扶摇直上,而这时,这一切的功劳又都归功于这些“企业家”、“改革家”们敢闯敢拼的时代精神。
三、
那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又有专家说了,为了避免优质资产流失,反正是卖,卖给个体老板,卖给民企,不如卖给国家。他们这里所说的国家,实质上指的就是央行,即由国家通过央行来增发货币,买入各地资产,以便缓解目前的债务危机。
表面看,这个建议是为防止优质资产流失,防止人民利益受损的建议,但是稍微想想都知道这个建议打的是什么算盘。无非就是让央行放水来帮助地方兜底,以便将自己的债务打包给国家,好让自己从中解套出来。其中原理不难看清楚,既然地方可以把优质资产打包成劣质资产出售,那么反过来呢?劣质资产是否又可以包装成优质资产卖给国家?一切都是人操作的,只要是人在操作,正向运动还是逆向运动,就取决于操作这个过程的人。
不仅如此,一旦放水的闸门开启,那么以后企业大面积债务危机的话,又怎么办?依葫芦画瓢,继续由央行买买买?
现在很多专家说为了避免陷入通缩,应该要搞温和的通胀。这些话听起来是不错,好像总是为群众在考虑的,总是为群众在劳心劳力。但其实他们根本不在乎通缩还是通胀。他们所说的通胀不是指放水给老百姓,不是指增加社会保障,而仅仅是指,由国家增发货币,来帮助地方或企业买入各类资产,好让他们缓解压力,或者从中解脱出来,甚至从中还能额外再赚上一笔。
这种放水方式美国和日本都搞过,它的核心关键就在于把水放给了企业、富人。每放一波,不是缓解了贫富差距,反而是增大了贫富差距,这还是在工人社会保障和失业保险承接了一部分“放水”的前提下发生的,我们这方面能承接多少呢?
一直以来,我们都说的是靠发展去解决一切问题,那么回过头来看,又是什么问题在决定着是否发展?
从辩证法的观点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始终是社会发展中的一对基本矛盾,既然是矛盾,就有两面而不是一面,就像人走路要两条腿,如果一长一短,一胖一瘦,走起来就不平衡,就容易跌倒。
以往我们只关注生产力,说只要发展生产力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其实这话的实质不过是让大家忽视生产关系中的所有制,人与人关系,以及分配问题,而这些问题恰恰是关系大多数人切身利益的问题。
一旦这些问题被忽视,这种被忽视就会逐渐形成惯性,惯性又会逐渐形成制度,制度又会塑造出相应的结构,结构一旦稳固,这个时候不管你是挖坑填坑,还是放水放贷,都只能在这个稳固的结构里面去运转和流动,这种情况下,放不放水,又能与普通群众有多少关系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