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三人谈:
秦:有人说,"当年设计的'共同富裕'没有实现",......,原因在于,"当时的政策过于理想化,没有细致到每一个环节,措施过于粗糙"。"政策的制定,缺乏对人性贪欲的充分认知" 。
矛:重要的不在于历史事实是什么,而在于对历史的解释是什么。
渔:是的,解释权就是话语权。
矛:不能正确的解释历史,也就不能正确地创造未来。
在«共产党宣言»指引下,从1921年开始,年轻的党一路磕磕绊绊,终于在六届六中全会上产生了自己的领袖,这是成熟党的标志。这位领袖,谦虚谨慎,没有摆弄自己的丰功伟绩,从团结的愿望出发,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民族解放的抗日战争的胜利在望的时候,在六届七中全会上,代表全党客观公正地总结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达到了团结的效果。从此,历来遭受剥削压迫的劳苦大众将要主宰自己命运的未来便徐徐展开,从此,更是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打倒国内反动派的解放战争的胜利,与帝国主义压迫斗争的抗美援朝的胜利,以及人类未来图景的社会主义的改造一系列胜利的历史的创造便呈现出来。
对历史的解释,不但事关教育和话语,甚至,就是历史的一部分,因为历史的实践是连续的,它关乎今日。
比如腐败,其底层逻辑,不仅有上层建筑的因素,更有经济基础的因素。两个决裂,才是遏制、解决腐败问题的根本。
哲学家的使命是解释世界,而关键是改造世界,从这个意义说,如何解释历史,便成为了今日实践的起点。这也就是他们不懈余力地解构虚无歪曲历史的原因。比如,对前三十年。
当新世纪曙光已经显露,当群众不满于贫富悬殊已经扩大,正在扩大,还在扩大,有些人还在用陈旧的说辞来回应,显然已经不能被群众接受。
如果我们承认物质已极大丰富,我们是否承认已经惠及全体人民,那么,看不起病,买不起房,上不起学呢?该如何向群众解释?是群众不努力的结果吗?
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才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一切的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平台经济、还是其他的什么经济,如果只是单纯地依靠科技的手段去榨取,如果只是单纯地继续在先富的道路上狂奔,必然被旧的生产关系,也就是劳动者由于被禁锢在科技的强大算力中而选择无情的内卷、无奈的躺平的反作用力无情地阻碍。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