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友杂谈 > 正文

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自白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5-12-27 22:47:12  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石头

  我原本有一个伯父和一个姑妈,可伯父与我父亲是同父异母,且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已去世;姑妈和父亲是同父同母所生,可她在成人时的解放前就嫁人远走他乡并早就客死异乡。如此一来,父亲也算是独子了。母亲解放前就父母双亡,她没有兄弟姐妹,当时只有十一、二岁,便让其族人卖给人家做了童养媳,是个地道的独苗。我呢,一生下来就是孤家寡人,无兄弟姐妹,除了父母外,便是举目无亲,是个标准的独生子女。

  这是一个典型的单传独生子女家庭。父亲、母亲以及我与生以来,都是形单影只的孤雁,遇事没人商量,没得帮衬,孤掌难鸣。古话讲: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过去的人为啥要多生?不能生就多娶呢?除了传宗接代、优中选优外,恐怕人多力量大是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旦为了宅基地、屋檐滴水为界、田地抢水活命等事务时,谁家门前地头站立着一排门板样的壮汉,谁敢争锋?谁敢龇牙?胜负输赢已然见了分晓——此时此刻,孩子多强。

  与那些有许多子女的家庭比,或者说在人们的眼睛里,都认为独生子女快活,日子过得舒坦。事实上看,也的确如此,但只能是说对了一半,因为生活、学习上他们虽然无忧无虑,可谁能知道他们精神世界是怎样的哩?没有亲戚来往,没有兄弟姐妹相伴,凡事都得靠自己闯、自个儿干,自己拿主意、一人独当一面;更多的是恐惧、无助、防范、戒备、乖戾、任性、孤僻、偏执、冷漠、沉默无语、不善交际——这个时候,还是孩子多好。

  诚然,独生子女小时候与同龄的多孩子的家庭子女比确实令人羡慕,最起码的可以说是父母双亲四只手捧着一个娃娃。大多数孩子被父母娇惯、虐爱得放在手里怕飞,含在嘴中怕化,在外面玩耍弄破点皮或出了点血,就心肝宝贝的不得了啦,倘若是别人家孩子欺负的,那就更要拽着自己孩子打上人家的门。这么的护犊子,对孩子尤其是对独生子女的成长成材是一点点好处也没有,他们依赖性很强,一旦离开家庭离开父母后,大多缺乏独立能力,很难经风雨见世面,一遇挫折就会气馁——从这些个角度看,独生子女有先天(来自家庭和社会对独生子女的认识与追捧)的不足与后天(独生子女自我意识与锻炼)的发育不全之缺陷。

  刚刚泛泛地讲了些独生子女们不可逾越的硬伤,但特例也还是不少,比如我自己独生子这个帽子戴的是不大不小,正好,这是没法改变,是先天的。我至今还为自己不会游泳而迁怪父母,是他们把我管得死死的,不让下河,你只要前脚去,他们后脚就会到的;不会游泳,一直成了我的一块心病,好在后来离开父母去县城读书他们管不着时,还是偷着学了几招应急。我始终觉得环境不可能为你而生,它不可能去适应你,只有你去适应环境的道理。因而,我没有亲戚与兄弟姐妹可供来往,就把我的同学视为兄弟姐妹,将他们当作我的至爱亲朋。我非常珍惜同学之情,我和我小学、初中、高中、师范的一些同学始终来往联系。我对自己有八个字的评语:重感情,讲义气,够交。我认为为人处事多为别人着想,尽量不要欠别人的;结交要有广泛性,黑道白道,穷人富人,男的女的,老的小的,文的武的都要有结交;更需要的是富贵不淫,威武不屈,贫贱不移,活得有个性。

  因此,我先天的独生子,后天里的我却脱胎换了骨——说起来是我自身后天的叛逆精神所致,细究起来,也有父母的开明。我能理解父母对我下河游泳之事管得过紧过死,但那是为了香火的延续。除此之外诸如学习上,父母从来都不惯我,并且时时刻刻督促我,常常与老师联手教育我;孩子们的交往上,如果是我做的不对,是我在外面惹的祸,他们是绝不轻饶我;有时兴起花钱买了不该买的奢侈品,我父亲就会很严厉的教训我。有两件事我至今仍然记得:1、大概七、八岁时,街上店里到了个放在嘴上吹的玩具,随着人的吹气与吸气,那东西也能一伸一缩,很好玩,但价钱蛮贵,做生意的老板就当着我父亲面儿,极力怂恿我买,街上的孩子们当时也还没有多少人买,我父亲就不同意买,我呢,就死活不肯非要不可,这下把我爸惹恼了,就在那大街的店铺门口,给了我一顿好打,很多路人求情都不行;2、我读二年级的一天,我在店里看见货柜中有个笔记本不错,里面还带有镜子的那种,要一元来钱,我那心里象猫抓样喜欢,就回家四处翻腾抽屉,最后还是让我找到了钱,东西也买回来了,可是没一顿饭的工夫,父亲便知道了,他要我拿出来,我不想拿,但最终拗不过他,我父亲拿到笔记本,顺手抄起菜刀将那笔记本斩了个稀巴烂,当时我那个哭吧,哭得很是伤心。由这些事来看,我在父母眼里是他们的独生子,可又不完全是独生子,或者说很多地方没有享受独生子女应该享受的待遇。今天,虽然父母已都离我而去,我仍然感谢他们,因为他们真正可以称“严父慈母”,他们中的任何一方教育子女时,另一方从不干涉,横加阻拦,我因他们的开明而受益匪浅,永生难忘!

  到了我这里,我有了一对孩子,可我内心深处的感叹却是:早知道现在的消费水平这么高——大的开支方面是读书、看病、就业、房子、结婚——不该多生了一个。自己知道,此话还万万不能说出口,因为人们会讲你轻狂、得了便宜还卖乖,结果只能是打落牙齿肚里吞,哑巴吃黄连有苦没处说。因为我那是自讨苦吃,当初多生,一是考虑几代单传,政策的几个框框都符合,而且大家想多生还不行,机遇难得,我不能让我的孩子步我独生子的后尘,饱尝孤零零无兄弟姐妹少有欢笑的日子;二是当时的物价消费指数低,自家人勒一勒裤腰带就会挺过去的。

  那时根本没有或者是想不到今后,尤其是社会发展到了今天,多一个孩子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由出生到大学毕业须十几万元的支出,意味着一栋楼房的失去,意味着为人父母者寿命的打折,人的机体这个机器的使用率大大降低。放眼望去,均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各自家庭内都是宝贝疙瘩,穿的衣服已经没有什么破了缝补过的,也看不见旧的或者大改小的——因为在过去,那是常见现象,一家生个五、六个,七、八个,都是拖着拉着拽着过来的,都是将老大的衣裤一而再,再而三地往下往小的改,是饿着打着骂着长大的。为此,就环境二言,穷人(兄弟姐妹多)的孩子早当家,独生子女嫩崴崴。

  人们常言“多子多福”,可我就从不相信:你想想现在,除非你不生养孩子,否则,孩子一落地,许多事情也就接踵而至,尤其是当今,孩子大学毕业二十二、三岁(读研还不算在内),就业工作的同时恋爱找朋友又提上了议事日程(孩子们没多少钱拿回家,这阶段工资本身也不高),接着孩子们都已经二十六、七便是买房子结婚(光靠孩子工资是到老都难买上房子的,即使三亲六故,七拼八凑加按接,孩子从此也就当上了房奴)。届时做父母的早老矣,零部件坏光了,想吃什么牙口不好;出门坐车吧,又晕车;打点小牌呢,坐不下来,不是颈椎疼痛就是下肢浮肿……“多子多福”从何而来,一个都已够呛,还谈什么两个孩子。做父母的啊唯有为儿女做牛做马的份。每当夜深人静我时常生发出早知今日,真不该多生之叹息。

  独生子女们倘若人到中年,其苦衷与忧虑更甚,原因主要来自于我们国家的社会养老配套措施不健全不完善:夫妻上班工作,孩子们上高中或大学,爷爷奶奶年龄应都在七老八十。老人们的身体是每况日下,活一天是一天,不少人都是在医院病床或家庭靠椅、床铺上度日,如果遇到一个瘫痪在床,这个家庭就会乱了套,就会唱空城计:一个得在医院服侍,没人去给他换班;一个要留守于家照料孩子,陪孩子在家睡觉,送饭送水往医院;两人同时还须隔三岔五地到单位上班出勤。那个累呀烦哪就没得讲,父母老了,做儿女的理当侍奉他们,独生子女更是不可推卸,没有皮球可踢地对二老双亲一肩挑。儿女众多、人丁兴旺之家遇到此类事情,还可以来个轮流换班——当然,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如果遇到不肖子孙,人再多也是枉然,弄不好,反而会吵闹不休,搞得老死不相往来——独生子女们没皮扯,是福是祸躲不过,喜乐是你,苦累是你,你义不容辞!倘若有人不这样,那社会舆论就会谴责你,就会有人在背后对你指指点点,戳你的脊梁骨,人言可畏之下,你也不得不就范,融入中国几千年儒家传统礼教氛围之中。

  有时我在想,解放初,我们的国家倘若能按马寅初老先生的理论办事,恐怕就可以避免后来的诸多政策(计划生育实施初的一蛮三分理和目前的独生子女补助补偿)弯路,经济建设的进程也会缩短许多,我们的人口压力(就业、下岗等)不会如此之大…… 世界上的事,很多都是此一时彼一时。儿女多有多的好处,少也有少的好处,但我至今仍然赞同周恩来总理的话:一个太少,两个正好。三个以上嘛有点过了,两个,对孩子的身心发育有利无害。

  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后遗症已经开始在不同程度的显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