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仪道德思想正反阅读笔记
离开国家民族大义空谈道德,无疑是极端危险的。从佛到奴,从觉到迷,从得到失,王凤仪晚年悲剧的必然性,就深藏在他自己道德思想理论的致命缺陷中。
一、引言:分析一个功力强大、重受膜拜的道德偶像
二、可敬的道德佛:王凤仪道德思想正读笔记
三、可悲的奴才道:王凤仪道德思想反读笔记
四、结语:离开国家民族大义空谈道德是危险的
一、引言:分析一个功力强大、重受膜拜的道德偶像
王凤仪(1864——1937年),中国近代著名的道德教育家,笃行忠孝,无师自通,至诚而明,大彻大悟。布道说法,意境深远,独成一派,通俗自然,人称儒家慧能。穷心竭力开办女学数百所,且讲病化世,救人无数,功近神圣,确实堪赞为“可敬的道德佛”。
然晚节不保,“九•一八”事变后,王凤仪将其执掌的万国道德会东北分会改名为“满洲帝国道德会”,公开投靠日伪政权,宣扬甘当亡国顺民的奴才思想,为日本殖民者在东北建设“王道乐土”服务,使其“可悲的奴才道”成为对中国人施行精神奴化的软刀子。
本文无意深究历史,只是从王凤仪道德思想中,选取正反两方面有代表性的若干语录,写几篇阅读笔记,做一个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思想探索。总之,在国学复兴、泥沙俱下的今天,王凤仪作为一个功力强大、重受膜拜的道德偶像,有着相当独特的分析价值。
二、可敬的道德佛:王凤仪道德思想正读笔记
1、善恶总是对立的,凡事不可背良心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做事合乎道理就是善,悖乎道理就是恶;把事做好就是善,把事做坏就是恶;存心公就是善,存心私就是恶。”(《王凤仪嘉言录•善恶》)一般来说,善恶总是对立的:从常理看,与理想通是善,与理相悖是恶;从结果看,把事做好是善,把事做坏是恶;从动机看,出于公心是善,出于私心是恶。
“要想当好人非常容易,你看别人做的事,良心上过不去,自己不那样做就是啦。”(同上)当好人的标准是非常清晰明白的,那就是凡事都不可违背自己的良心。看到别人做事有违良心时,就要深自警惕,引以为戒,自己决不那样做。
2、欲治天下,先治自身;为善不及、只争朝夕
“把自己修治好,天下就好了,因为我好了,走到哪儿就好到哪儿。”(《王凤仪嘉言录•善恶》)欲修治天下者,必先修治自身,从我做起。因为把自己修行治理好了,走到哪里就把好的风气带到哪里,如此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就会改变整个世界。
“一个人便是一个世界,我好了就是好了一个世界;佛成了就成了个西方极乐世界,耶稣成了就成了个天国。今人都等世界好了再去当好人,岂不知,真到世界好的时候,你再想好也来不及啦!”(同上)一花一菩提,一人一世界。一花芬芳,满屋馨香;一人向善,众人皆爽。释迦一人成佛,演说西方极乐;耶稣一人成道,造就整个天国。由此可断言,每个人都有潜在的、极大的向善之能量,于此,不应刻意回避,而应大力助长;不应压抑囚禁,而应勇敢释放!于此,要有为善不及、只争朝夕、敢为先锋的紧迫精神,断不可无所作为、瞻前顾后、坐等变天。
3、学圣只需发狠,读书最需实行
“念书的人,叫圣人给吓住了,不敢去学;学道的人,被佛给吓住了,不敢迈步。古时的圣贤仙佛都是人成的,你也是人,要能学他,也就是他,有什么可疑的呢?”(《王凤仪嘉言录•学圣》)圣人之所以写书,就是教给念书人成为圣人的方法;佛祖之所以说道,就是指示信徒成佛成道的方向。圣人佛祖怎么可能吓人呢?且圣人佛祖也是人,古往今来,人类都是平等的。读书却不敢希圣,学道却不敢成佛,这怎么能行呢?你若真学佛祖,你就一定可以成为佛祖;你若真学圣人,你就一定可以成为圣人!立志如此,发狠而行,断无可疑!
“人只知念书要多要熟,不知照书去实行,这象看熟了地图,知道各地的方位,没能亲临其境,又怎能看见真风景呢?又象念熟了菜谱,没有实际吃过,又哪能尝到真滋味呢?”(同上)读书是为了求得真理,求得真理是为了改造自我与世界。求得真理却不践行真理,却不按着真理,实事求是而不是教条主义地改造自我与世界,这就犹如读熟地图,没能亲临其境,所以不能见真风景;读熟菜谱,没有实际吃过,不能得真滋味一样啊!
4、人民是天,人要敬天
“想见天心先看众人的心,想闻天言先听众人的话,想知天意先察众人的意,众人就是天。”(《王凤仪嘉言录•天道》)什么是天?人民就是天。怎样才能看见天心,听懂天言,体察天意?看见民心就是看见天心,听懂民言就是听懂天言,体察民意就是体察天意。
“人做事要先听听天的口气。众人赞成的,就合天心;众人反对的,便违天意。谁说天不会说话?”(同上)无论什么人都是要敬重老天的,即使是君主圣人做事,也是要听听人民的意见。凡是人民赞成的,就合天心;凡是人民反对的,便违天意。
5、脱出迷阵,才算有道;忧父母之所忧,才算孝道
“人迷在什么上受什么害,所以富的,死在富上;贵的,死在贵上;多情的,死在情上。能脱出来才算有道,脱不出来就是迷人。”(《王凤仪嘉言录•破迷》)世间犹如一个万迷阵,人是容易受到蛊惑,痴迷不醒的。实际上,迷就是痴,迷就是失,迷就是害。迷于财者,死在钱上;迷于权者,死在位上;迷于情者,死在欲上。所以说,脱出迷阵,才算有道;脱不出迷阵,就是迷人。
“人常问我,孝道怎样尽呢?我说:尽孝要从漏处入手,有困难的地方,就是父母忧心的地方,你要不管就不算尽孝。”(《王凤仪嘉言录•孝道》)忧父母之所忧,急父母之所急,是尽孝的根本方法。现在,法律规定尽孝包括物质赡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个方面的内容,针对父母的不同情况,要有相应的强化措施。譬如,当父母并不缺钱,子女却以给点钱物为尽孝,这就算不得真正的尽孝。
三、可悲的奴才道:王凤仪道德思想反读笔记
1、反对“刚就是不发脾气”,“正就是合乎正理”
“我常说讲道德要男女各正本位,男子以刚正为本,什么叫刚呢?刚就是不动性(不发脾气)。什么叫正呢?正就是合乎正理。”(《王凤仪嘉言录•夫妇道》)
男子以刚正为本,这是不错的,但我们首先必须搞清刚和正的关系。须知,离开正,刚就变成了倚强凌弱、残暴无道的邪恶思想、霸权主义;离开刚,正就变成了画地为牢、死守正理的奴隶思想、投降主义。还要进一步搞清刚和正的概念。正不仅是正理,也是正义,还是正气,即英雄气、龙虎气、圣贤气,没有这些正气的生发,只是没有脾气地死守正理,刚也就不存在了,刚正不阿、刚正勇猛还从何谈起?所以,刚不是不发脾气,而是爱憎分明、无所畏惧的冲天正气,而是艰苦卓绝、横绝邪恶的正义之举。倘非如此,举国男子皆为敌寇之良民、亡国之伪军,也是不难想象的。刚正为男子的大本大源,这个大本大源的真正含义,是一定要搞清楚、搞透彻的。
2、反对极端克己的“四不论”,提倡气贯长虹的至善说
“善人不怨人,怨人是恶人。贤人不生气,生气是愚人。富人不占便宜,占便宜是贫人。贵人不耍脾气,耍脾气是贱人。”(《王凤仪嘉言录•不怨人》)
此真极端克己的奴才之论!王凤仪认为,人之所以成善、贤、富、贵,而非成恶、愚、贫、贱,全在极端克己之功,即不怨人,不生气,不占便宜,不耍脾气。事实确实如此吗?现实生活中,比如“不义而富且贵”的反例,可以说是不胜枚举。道理确实如此吗?思想观念中,且看看针锋相对的很多反例:温柔敦厚的孔子尚云“以直报怨”而非“以德报怨”,盖世英武的毛主席更倡“造反有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共产主义的优秀战士雷锋则誓言“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谁能否认,古往今来中国这些坚决摈弃奴隶主义、投降主义的至善大德们,都是爱憎分明而不是立场模糊,气贯长虹而不是一味克己的人呢?
3、反对把心掐死,反对存天理、灭人欲
“人心一死,道心自生;人心一动,道心自灭。”“我说把心掐死,该多么省事!”(《王凤仪嘉言录•不生气 不上火》)人心有好有坏,有私有公。坏心、私心,就是凡心;好心、公心,就是道心。道心也是人心。故人心一死,道心即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说把心掐死,该是多么徒劳、荒唐而又不可能的事儿!
“性、心、身三界不太平,是因为三界中有三个贼——一禀性,二私欲,三不良嗜好。要想三界太平,就要用天理捉拿性中的贼,用道理捉拿心里的贼,用情理捉拿身上的贼。”(《王凤仪嘉言录•三界》)中国上千年的封建统治史说明,存天理、灭人欲的“伪道德”奴隶主义说教,不过是穷奢极欲的帝王将相、巨贾豪族、僧侣大仙们,骗取广大劳动人民禁锢自己、摧残人性、压制反抗的精神麻醉剂。
4、反对“人有三性”说
“人有三性,一天性、二禀性、三习性。天赋的性是天性,天性是纯善无恶的,孟子说的性善,正是指的天性。人赋的性叫禀性,禀性是纯恶无善的,荀子主张的性恶,正是指的禀性。后天的性叫习性,习性是可善可恶的,‘近朱则赤,近黑则黑。’告子说的性‘可东可西’正是指的习性。天性不清不能明,要想清天性,先去私欲;禀性不化不能正,要想化禀性,先去我见;习性不去不能立,要想去习性,先去不良嗜好。人若能以天性用事,自然‘和其光,同其尘’啦!”“去习性、化禀性、圆满天性。”(《王凤仪嘉言录•三性》)
人只有一性,那就是人性。当人类尚处于远古洪荒时代,彼时还没有道德之说,人性是无善无恶的。从刀耕火种、文明伊始,到科技发达、上天入地的今天,人性就一直是可善可恶、忽善忽恶的。人性的复杂性与变化性,使一切关于人性的神话说法,比如佛性、神性或者天性,都不过是一种善巧方便,美妙说辞。同时,还要知道,正是因为人性的复杂性与变化性,才使其具有巨大的可塑空间:一切推动人性向着更美(不是丑化人性)、更高(不是矮化人性)、更强(不是弱化人性)的,神圣独立而非屈辱奴役,高度觉悟而非蒙昧主义的道德改造,都将赢得人类无尽的向往和无上的敬意。
5、反对“认命化性”的奴才道
“凡是对面来的,都是命里有的,所以遇着不如意的事,不对头的人,要能忍受。孔子在陈绝粮,耶稣被钉十字架,佛被割截肢体,都没怨人,那才是真认命。真认命才能成道。”(《王凤仪嘉言录•化性》)凡是必须来的,都是要必须面对的。凡是不必忍受的,都是要坚决反抗的。真的勇士,不仅要直面惨淡的人生,还要反抗命运的不平与压迫,而绝不能接受什么“认命化性”的奴才道。孔子没有接受“认命化性”,故虽绝粮,更慷慨讲诵,弦歌不衰;耶稣没有接受“认命化性”,故复活之后,带着复仇的血与剑,重回大地;佛陀没有接受“认命化性”,故虽肢体割截,但轮回无数,说法无数,度人无数。所以说,忍无可忍,不必再忍;死不认命,才成真道!
“要想明德,必须性圆。要想性圆,必须死心。能装个活死人,性就化了。”(同上)恰恰相反,要想明德,必须性刚。要想性刚,必须心活。能打掉一切陈腐、教条的奴隶思想、奴才观念,人心就进入无所不通、无所畏惧,义无反顾、革故鼎新的化境了。这正是:无穷革命无限好,何必装个活死人!
四、结语:离开国家民族大义空谈道德是危险的
毫无疑问,王凤仪是一个不世出的道德高人,他的犀利悟性、勇猛实践,可能会使古今中外绝大多数的道德大家,瞠目其后,相形见绌。但是,一个“可敬的道德佛”,为什么终究会宣传“可悲的奴才道”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王凤仪从来没有或者极少论及国家民族的大义——只知家庭的小义,不知国家的大义;只知个人的小道,不知民族的大道。须知,离开国家民族大义空谈道德,无疑是极端危险的。同样道理,离开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尊严,空谈大同世界的美好,也是极端虚妄的。从佛到奴,从觉到迷,从得到失,王凤仪晚年悲剧的必然性,就深藏在他自己道德思想理论的致命缺陷中。 |